她滑冰23年,为中国拿下冬奥首金,获59枚金牌,退役后嫁富豪

晨哥聊世界 2022-02-22 10:58:37

2022年1月25日清晨,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0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代表,齐聚天安门广场,宣誓出征冬奥会。

2月4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

而为了筹备这次冬奥会,规划统筹所有的冰上项目和设施,中国用了7年时间。

2015年,一位身着蓝色西装,气质优雅的中国女性,在吉隆坡会展中心为中国北京的申奥事宜发言。

彼时,怀有7个月身孕的她,腹部已经明显隆起。

尽管身体有诸多不便,但发言时,她依然沉着冷静,落落大方。

她是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也是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

(杨扬在2015年吉隆坡会展中心发言)

冰雪“奇缘”

1975年8月,杨扬出生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开了一家照相馆。

因为从小喜静,很少哭闹,母亲给她起了个“冰心”的小名。

许是命定的缘分,杨扬的人生,一直与“冰”字紧紧相连。

虽然生活上并不是大富大贵,但父母的支持与理解,让她一路成长为一个阳光健康、勇敢坚毅的姑娘。

家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杨扬的滑冰事业做了最初的铺垫。

她从小就爱在湖面上滑冰,冰天雪地的寒冷,带给她一种自由和放松的快乐。

因为对滑冰有与众不同的天赋,当地业余体校的老师慧眼识珠,相中了这匹后劲十足的千里马。

于是,年仅8岁的杨扬,开启了她这一生的冰雪之旅。

当时,杨扬参加校区海选,从40个孩子中选出4个滑冰苗子,杨扬便是其中的十分之一。

但没有一项体育训练是不枯燥辛苦的。

杨扬的母亲担心她吃不下这份苦,也担心她一心扑在训练上忽略了学习,便劝阻她仔细考虑。

可是,天生就对滑冰满怀激情的杨扬,怎肯轻易放手?

她向母亲保证:

“如果我因为滑冰而成绩下滑,那我就不滑了。”

看到女儿有这样的决心,母亲安心地放手,让杨扬自己做选择。

骨子里带着倔强的杨扬没有让母亲失望。

她不仅坚持滑冰训练,同时,也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

母亲这才放下心来。

(杨扬与启蒙教练董延海)

初露锋芒

经过6年的业余训练,技术已有进步的杨扬被省体校的老师看中,开始练习短道速滑。

其实,她当时的成绩并不出众。

老师看上的,是她出色的冰感和蕴藏在小小年纪里的无限潜力。

无论做什么,想要拼搏出一番成绩,仅靠天赋与热爱是远远不够的。

身体素质不过关;

技术掌握不到位;

没有经过专业滑冰训练……

这些问题,导致杨扬刚进省队时,成绩垫底。

面对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压力,14岁的杨扬全身心地投入滑冰练习。

每天早上5点,她就准时出现在练习基地,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

就算是零下30多度的天气,她也从未退缩过。

因为她明白:

“好成绩是苦练出来的,一个人若想学会滑冰,必须要做好在冰上摔跤的准备。”

好在命运没有辜负她的努力。

1991年,16岁的杨扬拿下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3000米冠军,这是她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冠军。

第二年,她在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上,获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3000米全能冠军。

带着这样的成绩,1993年,18岁的杨扬如愿进入国家集训队。

(杨扬12岁时作文《怎样对待苦与累》)

披荆斩棘

刚进入集训队的杨扬,本应在这个高水准的平台上,激发潜力,炫彩未来。

但事实上,这一年对于杨扬来说,却是一片灰暗。

1993年6月,父亲在去看望杨扬的路上遇到车祸去世。

而此时,母亲刚进行过一次大手术。

刚满18岁的杨扬,在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时,乱了心神,慌了阵脚。

她在重大的家庭变故和高强度的训练之间,无法做出平衡。

短时间内,她暴瘦12斤。

加上长期的超负荷训练,她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

1994年,杨扬参加冬奥会选拔时发挥失利,成绩落到了第13名,无缘当届冬奥会。

杨扬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母亲见状,对杨扬说:“不要轻易放弃。

这一切的磨难,也许都是为了能够看到你可以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为祖国争光。”

是啊,父亲遗憾离世,母亲如此辛苦,怎么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呢?

生活必须继续!

于是杨扬重振旗鼓,回归正常的训练。

1995年,杨扬进入国家队,由此打开滑冰事业的“奖牌收割机”模式。

在1995年西班牙的世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上,杨扬获得3000米接力赛冠军;

在挪威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打破女子3000米接力世界纪录,获得冠军;

199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获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冠军。

奖牌越多,她训练得越刻苦。

因为她的心里,一直留有遗憾和不甘。

她要尽最大的能力,精进技术,确保在冬奥会的赛场上披荆斩棘,拿到对她至关重要的冬奥会金牌。

1998年,在日本长野冬奥会的赛场上,实力不容小觑的杨扬成为当时的夺冠热门。

(赛场上的杨扬)

然而,呼声越高,压力越大;越想得到,反而越是事与愿违。

在1000米半决赛中,破了世界纪录的杨扬,却在决赛时,因为犯规直接被取消参赛资格。

她的两项个人单项,均没有成绩。

面对这样的结果,杨扬感到了深深的挫败和失望。

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一度想要放弃。

但冷静下来后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还有对自己抱有深深期望的教练,不离不弃的亲友,不能辜负的国家。

她非常清醒地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她在《超越自我》的演讲中说:

“当我无法改变裁判,无法改变对手,那必须改变的是我自己。”

回国后,杨扬仔细分析自己的犯规原因,专心研究解决方案。

她说,看到自己的不足时很痛苦,但发现还有很多提高之处时,又非常地兴奋。

一个月后,杨扬在世锦赛上一举夺得包括个人全能在内的3枚金牌。

这三枚金牌给了杨扬很大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4年里,杨扬一路所向披靡,几乎包揽了所有滑冰项目的冠军。

但她内心真正期待的,是2002盐湖城冬奥会。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就像她滑冰训练时那样。

中国选手在冬奥会上一直成绩平平,她想为国家,也为自己实现突破。

在500米比赛前,杨扬把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

每轮比赛结束后,她都会拿出小纸条念一遍,在心里再想一遍。

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

决赛开始,杨扬沉着冷静,发挥平稳,没有出现丝毫失误。

一个弯道,又一个弯道……她超越了所有对手……

终于,44.187秒!

杨扬第一个冲过终点线,拿下了中国第一个冬奥会的冠军。

从此,中国实现22年来,冬奥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杨扬冬奥会夺冠)

这一刻,她终于完成那一双双眼睛对自己的期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她的运动生涯中,一共拿下了59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冰雪女王。

异彩人生

当最初的梦想终于实现,杨扬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人生目标:继续学习。

2002年,杨扬决定短暂离开冰场,进入清华大学,成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第二年,杨扬远赴美国学习英语。

她说:“要在国际体育组织里,发出来自中国运动员的声音。”

而后的杨扬,确实做到了。

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是杨扬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滑冰比赛,带着一枚铜牌,她正式宣布退役。

此时的杨扬,31岁。

(杨扬在都灵奥运会开幕式上)

退役之后,杨扬一边筹划自己的职业规划,一边考虑自己的“人生大事”。

杨扬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东北女人,她经历过3段感情。

她的初恋是黑龙江的队友。

他们一起训练,一起相互鼓励,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情愫,顺理成章地走在了一起。

随着杨扬离开黑龙江进入国家队,初恋男友转行。

因为距离和生活发生变化,他们的恋情也渐行渐远,无疾而终。

走出这段懵懂恋情后,杨扬一心扑在了滑冰事业上。

2002年前后,杨扬被传出与美国人安迪·盖博恋爱。

当时,安迪·盖博是国际滑联短道技术委员会主席,他们开始了长达3年的恋爱。

但在杨扬做出回国复出,准备都灵冬奥会的比赛决定后,这段跨国恋情再一次告终。

经历过两段失败的感情后,杨扬终于遇见现在的老公——张Z。

张Z比杨扬大5岁,是一位美籍华人。

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拥有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以及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现在是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

多才多金的张Z,被杨扬身上独特的气质吸引,甘愿成为她事业背后的“贤内助”。

杨扬不愿意做清闲的富太太,她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影响她人生的滑冰事业上。

不论杨扬做出什么选择,张Z都义无反顾地支持她。

就像在三亚的婚礼上,他所说的那句话:

“跟我走吧,别的我没有,但我可以给你安全感。”

他兑现着自己的承诺,如今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杨扬与张Z婚礼照)

更上层楼

在老公的全力支持下,杨扬用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和工作。

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她的事业发展也蒸蒸日上。

2010年,杨扬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的选举,最终以89票的绝对优势当选。

她是继何振梁、吕圣荣、于再清后,第四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也是中国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参与国际组织的工作是没有薪水的,张Z非常钦佩妻子身上所拥有的使命感。

杨扬说:

“我们在运动场上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也实现了个人梦想。

退役之后,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机会延续我们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再贡献一份力量。

这是每一名运动员的愿望。”

2011至2013年,杨扬先后创办冠军基金和“飞扬冰上”运动中心。

冠军基金是为退役运动员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的公益项目,同时也激励和培养灾区青少年。

目前,为该项目服务的运动员超过5000人。

“飞扬冰上”则是为青少年提供冰上项目的场地和指导,让他们从小就有机会了解和参与这项运动。

如今,在“飞扬冰上”运动中心长期训练的青少年已经超过1000人。

(杨扬接受记者采访)

杨扬说: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金牌获得者,而是培养真正的冠军,金牌和冠军是两个概念。”

杨扬一直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她对体育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

她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冰上项目在国内热起来,更要在国际领域实现突破。

2016年,在第56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上,杨扬高票当选为速滑第一理事。

在国际滑联125年的历史中,杨扬是首位当选的女性速滑理事。

2019年,杨扬当选新一任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

(杨扬在清华园)

她说:

“作为WADA副主席,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来说,责任是要捍卫体育的纯洁性,保护干净的运动员。”

在国际体育的发言席上,她一次又一次地为滑冰赛事争取机会,也一次又一次地为中国争取机会。

如今,她又以全新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主席。

7年圆梦

在2015年之前,如今的延庆赛区都还是一片荒芜。

在零下十几度的气候中,专家们徒步行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赛区的选址地。

寒冷的气温,陡峭的山路,粗糙的雪质……每一个问题都很刁钻。

但是,在中国冬奥组委团队的齐心协力下,再刁钻的问题,都制定出了一对一的解决方案。

站在一座光秃秃的山顶上,杨扬向国际奥委会考察官员介绍有关场馆、交通等方面的规划。

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在冬奥组委完善的规划下,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经验加持下,评估团主席茹科夫表示:

“北京2022年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

如今,当初的规划全部变成现实,甚至比期待中的景象更让人热血沸腾。

为了节约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委员们充分利用了北京奥运会的现有场馆。

鸟巢、水立方、五棵松场馆等都被重新利用,建成近10年的云顶滑雪公园也成为赛事场地。

(水立方变冰立方)

而7个新场馆,也让所有人叹为观止,“冰丝带”便是其中之一。

冰丝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可容纳12000名观众。

为了保证竞技的公平性,场馆运用了世界上最环保最先进的制冰和温控技术。

冰面温差和硬度都非常均匀,还可以智能调节比赛场地的温度,整个场馆的科技感十足。

第一次来到建好的冰丝带,杨扬激动得无以言表,忍不住在冰上翩翩起舞。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杨扬和所有冬奥组委会的委员们。

他们用尽辛苦和努力,又一次给世界呈现出一场高端赛事。

(冰丝带)

梦想不停,热爱不止

在2022冬奥会的赛场上,选手们的每一次出击和胜利,都牵动着杨扬的心。

他们如同曾经的自己,在梦想和热爱的道路上,拼搏不止。

格里美尔斯豪森曾说:

“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

想吃核桃,就得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如今,47岁的杨扬,已用30年的奋斗,攀登到中国滑冰事业的顶峰。

接下来的人生,她还想托举着祖国的滑冰运动,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还在继续,“亿起滑”的公益活动枝繁叶茂。

所有的梦想都没有止步,所有的热情依然在燃烧。

2022年的冬奥会,对于杨扬来说,是一个更好的人生起点。

她正在为祖国体育运动的发光发热,照亮世界而奋斗不止。

愿你我,都能感受到她的勇敢与热爱,为自己的人生拼尽全力。

更愿她,在坚持自我的人生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