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苏联为何放弃核武轰炸中国?多年后,叛逃的高层道出原因

霸苍笙客栈 2024-08-26 01:54:23

1969年,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危机悄然逼近中国。

当时的苏联,这个曾经的"老大哥",竟然打算对中国发动核打击!全国上下陷入一片恐慌,防空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就在中国人民夜以继日地挖掘防空洞时,苏联却突然放弃了核打击计划。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让人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苏联在千钧一发之际改变了主意?

多年后,一位叛逃的苏联高层终于道出了真相。

说起来,中苏两国的关系可谓是跌宕起伏,堪称一部现代版"从兄弟到仇人"的戏剧。

上世纪50年代初,中苏关系可谓是蜜里调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刚刚成立,苏联就立马成为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那时候,我们亲切地称呼苏联为"老大哥"。

苏联不仅在政治上支持我们,在经济上也给予了不少帮助,他们支持了我国156个大型工程项目,派来了大批技术专家。

那时候,中国人见到苏联专家,那可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但是,好景不长。

从1958年开始,中苏关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那年,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撤走了在华的专家,还停止了对中国的技术援助。

到了60年代,情况更是每况愈下,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苏联居然站在了印度一边!

再后来,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越来越大,我们觉得苏联背离了马列主义,他们则认为我们太"左"了。

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关系越来越僵。

到了1969年,中苏关系终于降到了冰点,3月2日在黑龙江省的珍宝岛上,中苏军队爆发了武装冲突。

这次冲突,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核危机。

珍宝岛是个什么地方呢?它其实是黑龙江上的一个小岛,面积还不到1平方公里。

按理说,这么个小地方,怎么会引发两个大国之间的冲突呢?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岛,差点儿让中苏两国打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

1969年3月2日,一个本该平静的早晨,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而彻底改变。

苏联边防军突然闯入位于黑龙江上的珍宝岛,与我国边防军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这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岛,瞬间成为了中苏关系的导火索。

当时的场面可谓是惊心动魄。

苏联这边来势汹汹,派出了几十辆坦克和装甲车,还出动了飞机,俨然一副要大打出手的架势。

而我们的边防战士呢?装备虽然不如对方精良,但他们凭着一股子血性和保家卫国的决心,硬是顶住了苏联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斗打得惨烈,我们这边牺牲了71名战士,苏联那边也损失了200多人。

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关系彻底崩盘了。

苏联领导人气得直跳脚,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深刻的教训";而我们这边,毛主席也发出了"全国备战"的号召。

这个事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可大了。

以前两国好歹还装装样子,现在是连装都不装了,直接撕破脸皮。

苏联领导层可是气坏了,他们觉得,小小的中国居然敢跟他们叫板,这还得了?于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在苏联高层中萌生了:用核武器教训中国。

当时的苏联,可是拥有数以万计的核弹头。

他们的想法是,只要对中国的几个重要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就能让中国屈服。

说白了,就是想用核武器来吓唬我们。

不过,这个计划在苏联内部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有些人觉得这么做太冒险了,他们担心,如果核打击不能一击致命,反而会把中国逼到绝路,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更重要的是,苏联人还担心美国会趁机插手。

要知道,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国可不会坐视苏联在亚洲扩大影响力。

说到美国,他们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也很有意思,美国政府很快就得知了苏联的计划。

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告诉中国,而是采取了一种很巧妙的方式。

1969年8月28日,美国的《华盛顿明星报》在头版刊登了一条消息,说苏联准备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这条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政府很快就注意到了这条消息,并且意识到了其中的严重性。

虽然当时中美关系很差,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选择了向中国透露信息。

面对苏联的核威胁,我们的老一辈领导人可不是坐以待毙,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既有外交斡旋,又有军事准备,还发动了全民参与的防空运动。

在外交方面,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马。

1969年9月11日,他在北京机场与苏联总理柯西金会面,周总理态度坚决地表示:"如果苏联胆敢对中国发动核打击,那就是全面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将会战斗到底。"

这番话,既表明了我们的立场,也给了苏联一个警告。

军事上,我们也没闲着。

9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全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的命令。

全国各地的部队都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战争,边防部队更是加强了戒备,密切注视着苏联的一举一动。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全民参与的防空运动。

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

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校,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在挖防空洞。

我听老一辈人说起过,那时候大家干劲十足。

白天上班,晚上挖洞,连小学生都参与其中,有的地方甚至还搞起了劳动竞赛,看谁挖得又快又好。

除了挖防空洞,政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疏散,很多城市居民被疏散到农村或山区,以减少可能的核打击造成的伤亡。

与此同时,我们的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加紧了研制核武器。

1969年9月23日,我国在新疆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

紧接着,9月29日,我们又成功试爆了氢弹,这两次核试验,无疑给了苏联一个强有力的警告。

面对中国的坚决态度和有力应对,苏联的核打击计划最终还是搁浅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联放弃了这个疯狂的计划呢?

首先,中国的核试验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1969年9月底,我国先后进行了地下核试验和氢弹试爆。

这两次试验向世界,特别是向苏联,清楚地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

苏联人明白,如果他们真的对中国发动核打击,中国是有能力进行核反击的。

其次,苏联内部的分歧也起到了作用。

据后来叛逃的苏联高官阿·舍甫琴科透露,当时苏联高层对是否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存在严重分歧。

一种意见主张大规模使用核武器,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威胁";另一种意见则主张有限度地使用核武器,只打击中国的核设施和重要工业基地。

这种分歧,让苏联难以做出统一的决策。

再者,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影响了苏联的决定。

美国当时对苏联在亚洲的行动十分警惕。

如果苏联真的对中国发动核打击,很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国际冲突,这是苏联领导人不愿意看到的。

此外,中国的全面备战也让苏联有所顾忌。

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军民同心协力的景象,让苏联意识到,即使使用核武器,也难以轻易击垮中国。

最后,中苏两国领导人的理智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双方都意识到,一旦爆发核战争,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危机最紧张的时候,两国领导人还是保持了克制。

1969年9月11日,中苏在北京机场举行会谈,双方同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这标志着核危机的最终解除。

然而,随后的发展却令人失望。

虽然双方达成了一些谅解,并于同年10月20日在北京开启了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但苏方的态度却让这次谈判陷入了僵局。

苏方代表不仅否认了此前周恩来与柯西金达成的协议,还坚持认为中苏边界不存在争议地区。

他们拒绝在有争议地区撤离武装力量,也不同意在解决边界问题前签订维持现状的协定。

这种倒行逆施的态度,使得谈判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谈判停滞期间,苏联并未收敛其侵略行为。

相反,他们不断在边境制造武装骚扰事件,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威胁中国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78年5月和1979年6月、7月发生的多起事件,包括军舰入侵中国水域、直升机侵犯领空、开枪伤害中国边民等,都清楚地表明了苏联的敌对态度。

面对这些挑衅,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外交手段,多次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并进行交涉。

然而,苏联在中国北部边界部署百万军队的战略态势始终未变,这种威胁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苏联保持高度警惕。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必须时刻警惕,即使是在谈判桌上,也不能放松戒备。

参考来源:

百度百科: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