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年袁术在逃亡淮南的路上,是可以谋取途中更富饶的沛国的。路途更近,也更有影响力。
然而他并没有,说明淮南相对于沛国更有优势。
淮南的地形所谓淮南是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江淮平原。
在三国并不特指九江郡,而是扬州的九江、庐江,徐州的广陵三郡大部,及徐州下邳国的西南角。
这一大片区域东临大海,西边是连绵的大别山,西南角的庐江郡寻阳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豫章郡柴桑县(今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扼守长江口,对上游荆州的刘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淮南地形)
南边是宽阔的长江,北面有壮美的淮河与中原大地相隔。
这在当时,是一个四周都有保护,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因为当时的江南还没有得到大力的开发,江淮之间还没有成为南北交战的夹心饼干。
当时的扬州和江南经过后来孙吴和两晋对江南的大力开发,有了与北方势均力敌的实力,淮南之地才常常沦为南北战争的缓冲之地。
而在袁术到淮南的汉末,扬州发展的重心是在长江北边的九江郡、庐江郡。
州治所也设在九江郡。
江南的丹阳郡、吴郡、豫章郡北部虽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和北方大郡相比,还远远落后,人口也相对稀少得多。
(后来袁术的基本盘和外围)
正因为开发力度不够,当时的江南虽然幅员辽阔,但却几乎为蛮荒之地,保持了原始的地貌。
故民风彪悍,丹阳郡盛产能打的精兵,到处盘踞着蛮夷和山贼。
所以包括袁术在内的中原诸侯并不重视江南,袁术将其视为构不成威胁的后方,对其大举征讨也只是派去了年轻的孙策,及有限的兵力。
袁术在淮南的基础192年底,袁术在与袁绍争夺扬州刺史人选的博弈中获胜,派去了下邳陈氏的陈瑀为扬州刺史。(裴注《三国志·袁术传》案《英雄记》)
当时的九江太守是会稽周氏三兄弟的老二周昂,是袁绍阵营的人,191年还参与了偷袭袁术的豫州。
(陈瑀只在寿春一带有影响力)
也就是说,陈瑀的实际影响力范围连一个九江郡都没有,只在寿春一带。
但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袁术来说,有这个基础已经够了。
等他的人马到了寿春,足以和陈瑀一起实现取淮南东山再起的目标。
淮南目标与陶谦的冲突但若要全取淮南,就与徐州牧陶谦势必将产生冲突,毕竟谁都不会放弃广陵郡这样的大郡,哪怕是对盟友。
说起来,袁术和陶谦虽然属于一个阵营,共同对抗袁绍,但不算直接的盟友。
只能说是袁术盟友公孙瓒的盟友。
在192年袁术与袁绍争霸落于下风的时期,随着袁术对豫州影响力的削弱,陶谦就借助朱儁组建反李傕联盟,把影响力伸进了豫州,拉走了汝南太守徐璆、沛相袁忠。
(崛起的陶谦)
当时袁术疲于应对袁绍、刘表,分不开身对付陶谦,但不爽的种子应该是播下了。
袁术逃到沛国,袁忠突然看破红尘弃官跑到江南,依托陶谦的陈珪突然成了沛相,这几个事件交织在一起。
有理由怀疑袁术到沛国后,陶谦甚至可能和袁术对沛国进行了一场博弈,结果袁术失败。
陈珪是陈瑀的堂兄,这也直接造成淮南的陈瑀反水,阻止袁术到寿春。
后来袁术在寿春立足后,公然宣布自己为“徐州伯”,正式向陶谦提出领土要求。
毕竟袁术想得到淮南,不符合陶谦的利益,双方的矛盾必然浮上台面,转为实际冲突只是早晚的事。
总结搬个家不容易,再创业也不容易啊!
袁术之所以能成功地再次东山再起,与他正确地选择了淮南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因此与陶谦产生了冲突。
看上去依然长路漫漫,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架不住袁术天生贵胄,就是受上苍宠爱,他的成功总是充满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