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下来,这几大公司销售费用率普遍在40%以下,而本案却达到惊为天人的73.75%——那么,蘑菇街,到底用了什么方式来引流?
通过外部广告,网红、大V等,以微博、欢聚时代为代表;
通过社交渠道,鼓励用户分享,以汽车之家、拼多多、趣头条等为代表;
通过补贴,提供优惠券,以滴滴出行、美团点评等为代表;
我们来看本案属于哪一种。它的招股书中,并未详细披露销售费用的详细变动情况,仅有部分披露,整理如下
2017年,它的销售费用绝对值增加了5520万元,其中广告和市场推广费增加了7820万元。于此同时,销售团队的工资开支减少了2500万元
因为销售部裁员,从2016年的244名员工,到2017年的192名员工(占比19.77%)。
2016年到2017年,蘑菇街的满减优惠券支出为10.2万元、25万元,仅占当期销售支出的比例为0.009%、0.026%
2018年第一季度,相比于2017年第一季度,削减新用户获取上(user acquisition expenses)的3170万元投入,同时提高了2280万用于广告费用
此处需要划一下重点,根据有限财务数据的披露,我们得总结一下几个细节:
削减销售团队人数及开支;
削减新用户获取上的开支;
满减优惠券支出并不高;
增加广告推广开支;
很明显,从财务数据上看,它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引流——面向公众打广告
蘑菇街的广告手法,主要是在有当红流量明星的视频广告和在当红电视剧中,以插播的形式植入。
我们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不采用及互联网公司常用的补贴大战来引流?
梳理到此处,我们可以发现,蘑菇街更加注重平台用户的变现质量,而不是平台的用户数量
这个地方,其实也不难理解,与它的行业地位以及发展历史有关:
其曾经是阿里的外部导购平台,但受到了阿里的封杀,如果大规模引流,势必会出现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的直接竞争
而以蘑菇街的体量,显然很难和这些巨头PK,只能走精品化流量路线;
作为腾讯系的电商平台,如果纯看流量,腾讯已经投了拼多多,在流量方面蘑菇街显然无法和拼多多媲美
作为腾讯系的电商平台,如果纯看流量,腾讯已经投了拼多多,在流量方面蘑菇街显然无法和拼多多媲美
预知后续,且听下回分解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