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海东沙岛:被誉为“一艘不动的航空母舰”,它有多重要?

司空见韬略 2024-11-29 03:38:14

在南海波涛之上,一座形如新月的岛屿静静地矗立着,它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停泊在碧波万顷之中。

这座被誉为-不动的航空母舰-的东沙岛,见证了中国南海主权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无数历史的荣光与屈辱。

东沙岛的故事要从秦朝说起。

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这座远在南海之上的岛屿就被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

可以说,东沙岛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这座岛屿虽然面积不大,仅有1.08平方公里,但它那独特的新月形状却为它赢得了-月牙岛-的美称。

站在岛上远眺,南北宽约700米,东西长约2800米的地形尽收眼底。

在古代航海图中,因为位于珠江口(古称南澳)之外,它还有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南澳气-。

明朝时期,随着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东沙岛迎来了它的第一次开发高潮。

这个时期,明朝水师频繁往来于南海各处,东沙岛成为重要的补给站和航行标志。

但好景不长,随着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实施,东沙岛的开发一度陷入停滞。

清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对海上贸易的管控和税收,朝廷再次重视起这座战略要地。

可惜的是,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东沙岛的发展再次陷入低谷。

这一切,都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清朝末年,国力日渐衰退,一个名叫西泽吉次的日本商人带着一群人占据了东沙岛。

这个野心勃勃的商人甚至擅自将岛名改为-西泽岛-,俨然成了一个土皇帝。

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侵占,腐朽的清政府却无力应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领土被他人占据。

西泽吉次的统治一直持续到日本军国主义崛起。

当日本军方展露獠牙时,这个商人也不得不将岛屿的管理权移交给了日本军方。

从此,东沙岛进入了一段黑暗的军管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立即派兵收复东沙岛。

1946年9月12日,国民党军队登岛树立国碑,正式宣示主权。

这一天,东沙岛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随后,国民党政府将东沙岛划归台湾高雄市管辖。

国共内战期间,一位叫季麟连的国民党上将被派往东沙岛坐镇。

正是这位将军,首次道出了-东沙岛就是南海上一艘不会动的航空母舰-这句至理名言。

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东沙岛的战略价值,更引起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共鸣。

东沙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位于台湾海峡南部的咽喉要道,扼守着巴士海峡这个关键航道。

站在战略角度看,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或锁住南海的大门。

难怪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对这座岛屿虎视眈眈。

日本曾经试图通过煽动国际舆论,声称东沙岛和太平岛是其固有领土。

而菲律宾则通过所谓的-南海仲裁-,企图对南海诸岛提出主权要求。

面对这些挑衅,我们始终坚持-不参与、不接受、不承认、不执行-的原则立场。

东沙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从秦朝的开疆拓土,到明朝的海上丝路,再到清朝的积贫积弱,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深深印证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起落。

如今的东沙岛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荒凉的海岛了。

曾经的石子路已经升级为平整的柏油路,岛上甚至还开通了-东沙1号-公交车。

虽然汽车稀少,但悠闲的自行车却成了岛上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

军事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从最初的500米简易跑道,发展到现在的1500米军民两用机场。

港口设施一应俱全,多条安全航道四通八达。

这些现代化设施的建设,让东沙岛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不动航母-。

在东沙岛上,除了军事设施,还有大王庙、国碑、长青亭等人文景观。

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民守土卫疆决心的象征。

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这座岛屿曾经的沧桑,每一座建筑都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随着时代发展,东沙岛的功能定位也在悄然改变。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军事要塞,更承担起了生态保护、科研考察、旅游观光等多重使命。

但无论如何变迁,它作为南海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始终不变。

东沙岛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潮汐影响、盐害侵蚀等自然因素给岛上的建设带来不小挑战。

国际争端的阴霾也始终笼罩在岛屿上空。

但这些困难阻挡不了中国人民保卫国土的决心。

在东沙岛上,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从最早的渔民登岛,到后来的开发建设;从被外国势力侵占,到重回祖国怀抱。

这座被称为-不动航母-的岛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