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男:乡村里的“娶妻”之困与生活百态一、城镇化下农村剩男现象凸显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现象愈发凸显,这对农村剩男现象的产生和加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宛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背井离乡前往城市谋求发展。为了追寻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丰富的生活资源,农村的青壮年们纷纷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热闹、充满生机的乡村逐渐变得冷清。众多村落里,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儿童以及部分陪读的妇女,广袤的农村大地仿佛被抽去了活力的内核,形成了空心化的状态。
这种人口的大量外流,直接打破了农村原有的适婚男女比例平衡。过去,男女青年在相对稳定的乡村环境中成长、生活,到了适婚年龄,通过邻里介绍、乡里乡亲之间的往来,有较多机会寻觅伴侣,组建家庭。然而如今,年轻女性出于对城市更好发展前景、更优质生活条件以及更广阔社交圈子的向往,外出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扎根,这就导致农村适婚女性数量急剧减少。与之相对的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男性或是由于乡土情怀,或是受限于自身技能、学历等条件,依然留在农村或者最终又回到农村,使得农村适婚男性的数量相对过剩。于是,在农村的婚姻市场上,剩男们面临着严峻的找伴侣难题,合适的婚配对象变得越来越稀缺,“娶妻难”逐渐成为众多农村家庭头疼的问题,也成为了当下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一个突出挑战。
传统观念与现实的碰撞在传统的农村婚姻观念里,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联结,承载着家族延续、传宗接代以及互相帮扶等诸多期望。这种观念下,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地域因素等往往在婚姻考量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遵循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婚姻相对较为稳定和传统。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她们不再满足于困守在农村,而是渴望像男性一样去城市中闯出一片天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个人价值。她们向往城市里丰富的文化生活、多元的社交圈子以及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立足。
这一现实情况与传统农村婚姻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对于农村男性来说,他们一方面要遵循传统观念中对男性在婚姻里要具备稳定经济基础、能够撑起一个家的要求,像要准备好彩礼、婚房等;另一方面,却又面临着适婚女性大量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女性数量锐减且选择标准也发生变化的困境。现代女性在选择伴侣时,更加注重双方的感情契合度、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否相投,以及男方是否有上进心、能否和自己共同经营好小家庭等因素,不再单纯看重物质条件或者仅仅局限于同村、同乡的范围。
如此一来,农村男性在婚姻市场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既要应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赋予他们的责任和期望,又要努力满足现代社会中女性对于伴侣的多元期待,在这矛盾之中,“剩男”群体也就不可避免地不断扩大了。
二、农村剩男产生的多重原因剖析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在我国农村地区,剩男现象的出现与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密切相关。过去,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更倾向于生育男孩,认为男孩能够传宗接代、延续家族香火,在生育选择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
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阶段内也对人口性别结构产生了作用。在部分农村地区,一些家庭为了要一个男孩,甚至不惜违反规定,通过各种手段去知晓胎儿性别,对女婴采取不合理的处理方式,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失衡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累积效应逐渐显现。到了适婚年龄段,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愈发突出,男性数量远超女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地区人口性别比为107.91,这表明乡村地区男女人口性别失衡现象比较显著。而且,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大量农村女青年选择外出务工,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更倾向于留在城市结婚生子,进一步减少了农村适婚女性的数量。
在婚恋市场上,这种性别失衡就直接造成了供需矛盾,女性成为相对稀缺的资源,很多农村男性面临着缺乏合适婚配对象的困境,剩男现象也就随之越来越凸显了。
经济门槛成拦路虎当下,农村娶媳妇的成本不断攀升,已然成为众多农村男性迈进婚姻殿堂的一道高门槛。彩礼,本是传统婚俗中的一种礼仪性表示,如今却在部分地区逐渐演变成了高额的经济负担。比如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县城,2020年彩礼是18.8万,到了2023年就涨到了“3个九万九”,也就是将近30万,而且很多地方除了彩礼,还要求男方在县城买房、买车等。
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样的经济支出压力巨大,往往需要全家多年的积蓄,甚至还可能背负上债务。要知道,农村男性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型、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即便外出务工,除去日常开销,能够积攒下来的钱也很有限。而家庭方面,很多农村家庭主要依靠务农或者一些零散的副业维持生计,收入也并不丰厚。
面对如此高额的结婚成本,不少农村男性及其家庭实在是有心无力,难以达到成婚的经济条件,无奈只能被阻挡在婚姻的大门之外,从而加入到了剩男的行列当中。
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教育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因素,也在农村剩男现象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学历及职业技能素质来看,农村男性相对处于劣势。一方面,农村教育资源相较于城市本就不够丰富,很多农村孩子接受的基础教育质量有限,这使得一部分农村男性学历水平较低,在后续的发展中缺乏竞争力。比如,在一些对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调查中发现,随机抽取的农村青年里,初中学历的占比较大,能达到66.67%,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等体力工作,或者是一些技术含量低、收入微薄的岗位。而且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收入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她们在选择伴侣时,对男方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希望男方有稳定的工作、较好的发展前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思想观念等。
同时,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也使得部分农村男性对传统婚姻的认同感降低。过去,婚姻被视为人生的必然归宿,人们遵循着传统的婚姻模式和观念。但如今,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体发展和自由选择,一些农村男性看到身边离婚案例增多、婚姻面临的经济风险等情况,觉得结婚可能会牺牲自己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空间,对婚姻产生了犹豫甚至抵触的情绪,在婚恋竞争中也就逐渐处于劣势地位,最终成为了剩男群体中的一员。
三、剩男心态及选择面面观努力改变与无奈接受
在农村剩男群体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及选择倾向。一部分剩男选择了努力改变现状,他们深知婚姻市场的现实压力,明白自身若想找到伴侣,经济基础是关键因素之一。于是,他们每日辛勤劳作,比如有些农村男性在农忙时节精心打理自家田地,确保农作物有好收成,农闲时便外出到附近的城镇打零工,做一些建筑小工、搬运货物之类的体力活,只为多积攒些钱。还有些人看准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前景,像有的村子兴起了种植有机蔬菜或者养殖特色禽类的风潮,他们便积极学习相关技术,投身其中,渴望通过提升经济状况来增加自己在婚恋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还有另一部分农村剩男则无奈地接受了现实。面对找伴侣的重重困难,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便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例如,有些经济条件较差、自身发展也受限的剩男,想着将来年纪大了,就去申请成为五保户,依靠国家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度过余生。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对自身未来的一种无力感,也是在现实与理想难以平衡下的无奈妥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自我价值以及生活方向的迷茫与重新定位。
社交及观念困境社交方面的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农村剩男,使其在寻找伴侣的道路上愈发艰难。一部分农村剩男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总是埋头于自家的农活或者工作,很少主动去参与社交活动,接触异性的机会寥寥无几。即便偶尔有村里组织的集体活动,他们也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该如何主动与女性搭话、交流,缺乏与异性沟通交往的经验,更难以在相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魅力,让对方了解自己。
而且,部分农村剩男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或者脾气不好等个人特质方面的问题,这也成为了他们成家的阻碍。像有的男性染上了抽烟、酗酒的习惯,甚至偶尔还参与赌博活动,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印象。还有些人脾气暴躁,遇到事情容易冲动,缺乏耐心,很难与女性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相处关系。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在选择伴侣时,除了关注物质条件外,男方的个人修养、生活习惯以及性格脾气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这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农村剩男自然就容易在婚恋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找到合适的另一半组建家庭。
四、缓解农村剩男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外部助力措施探讨在缓解农村剩男问题上,外部力量的助力不可或缺,多方面举措正逐渐被探索和实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村干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少村庄的村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帮忙牵线搭桥,组织相亲活动等。比如在一些地方,村干部利用春节等青年男女返乡的高峰期,举办集体相亲会,把村里的剩男和周边适婚女性聚集到一起,创造相识交流的机会。还有的村干部会主动留意村里村外的适婚资源,当得知哪家有合适的姑娘时,就上门介绍村里的剩男情况,努力促成姻缘。不过,村干部的力量毕竟有限,能覆盖的范围和促成的配对数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庞大的剩男婚配难题。
整治天价彩礼也是一项关键举措。如今在部分农村地区,彩礼数额节节攀升,成了许多农村家庭沉重的负担,更是农村剩男迈进婚姻的一大阻碍。像民政部大力整治天价彩礼,一些地方出台“限高令”,规定彩礼不得超过一定数额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男性结婚的经济压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它也只是解决了部分问题,因为农村剩男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即便彩礼降下来了,如果其他方面的条件没跟上,比如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依然可能面临娶妻难的问题。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同样意义重大。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剩男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增加收入,改善经济状况,为成家立业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有的村子组织青年男性参加电商运营培训,让他们学会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拓宽了增收渠道。还有诸如养殖技术培训、木工技能培训等,让农村男性有了更多的发展选择。然而,培训的内容和实际需求之间有时存在脱节情况,部分培训后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导致一些人虽然掌握了技能,但没能充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婚恋优势。
总的来说,这些外部助力措施都在朝着缓解农村剩男婚配难的方向努力,虽然各自存在局限性,但如果能相互配合、协同推进,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的状况。
剩男自身发展之路农村剩男要想改变现状,寻得自身幸福,不能仅仅依赖外部的帮助,更要积极从自身出发去寻求发展和突破,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吸引适婚女性的关注。
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特色农业的发展中去。如今城市居民对于绿色、健康、原生态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这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比如有的农村剩男看准了有机蔬菜种植的前景,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精心打理自家田地,打造有机蔬菜品牌,通过与城市的超市、农产品经销商合作,或者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让自家的农产品走出农村,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的专注于特色养殖,像养殖一些珍稀禽类、特色水产等,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还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提升了在婚恋市场上的底气。
同时,借助互联网创业也是一条充满机遇的道路。当下互联网发展迅猛,为农村与外界的连接搭建了便捷的桥梁。许多农村小伙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启了别样的创业之旅。比如有的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示农村的田园生活、传统美食制作等内容,吸引大量粉丝关注后,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村里的各类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实现了增收致富。还有人搭建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整合周边农村的资源,将分散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标准化包装、销售,不仅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还带动了村里其他人共同发展,这样积极向上、有能力有想法的形象,自然会对适婚女性产生吸引力。
此外,农村剩男也要更新自己的婚恋观念。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等固有思维,要更加注重双方的感情契合度、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一起经营小家庭的能力等。要主动去扩大社交圈子,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增进与异性的沟通交流,学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魅力,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寻找合适的人生伴侣,适应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