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潜心科研,曾与死亡擦肩而过,他用新技术帮助了10万人

依白评教育 2023-11-15 08:28:01

文 | 卜金婷 张晴丹

3年前,一起恶性伤医事件震动全国,让陶勇这个名字被人熟知。

3年后,陶勇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照片,他身着手术服,正专注投入手术。

“陶勇重新拿起手术刀”的消息,一时间冲上热搜。

小镇做题家出身、顶级学府毕业、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陶勇的人生经历是普通人逆袭的完美范本。然而,命运给了他重重一击。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陶勇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拿起了另一把更锋利的“刀”。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教授基于多年的慢性眼底疾病临床诊疗经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马光辉院士和魏炜研究员团队交叉合作,提出了“类细胞”剂型的新策略,进行了眼底疾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突如其来的变故

陶勇与医学结缘要从他的孩童时代说起。

1980年,陶勇出生在江西省南城县的一个小镇。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小镇上很多人都曾饱受沙眼折磨。

10岁那年,陶勇陪母亲去省城看病。年幼的陶勇看见医生用一根极细的针从母亲的眼睛里挑出20多颗结石,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时起,一颗学医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1997年,陶勇跨越1500公里,从小镇考入北京医科大学。10年后,27岁的陶勇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陶勇选择的是极冷门的研究方向——葡萄膜炎领域。“葡萄膜炎是一种复杂的致盲性眼病,不管是用药还是手术,都需要医生有更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限于眼科专业。”陶勇说。

陶勇作为博士毕业代表发言

毕业后,陶勇选择留在北大人民医院眼科做主治医师,35岁就成为主任医师,37岁担任博士生导师,发表了上百篇核心期刊论文,做过1.5万台眼科手术。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做86台,每台只需5分钟。他是公认的天才医生。

但一场意外像洪流般冲垮了陶勇本该顺遂的人生。

2020年,陶勇正在看诊,一名凶手手持菜刀精准地奔着他劈头砍去。他的头部中了三刀,更为严重的是手臂——神经、肌腱、血管两处断裂。

救治两周后,陶勇才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他的左手却因伤势过重,造成永久损伤,这意味着陶勇可能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

重启归来,潜心探索眼科医学无限的可能性

但陶勇并没有一蹶不振。

他在自传《目光》中写道:“砍伤我的人,我相信法律会有公正的裁决,我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扭曲而扭曲自己,我选择客观面对;碰伤我的石头,我没有必要对它拳打脚踢,而是要搬开它,继续前行。”

出院仅一个月,陶勇便恢复了出诊。不能拿起手术刀的日子,陶勇并没有闲着,而是潜心探索眼科医学无限的可能性。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会影响视力,严重者致盲。近年来,细胞疗法作为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眼科也不例外。

那么,细胞疗法究竟是什么?

简而言之,细胞疗法是指采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获取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并通过体外扩增、特殊培养等处理后,使这些细胞具有增强免疫、杀死病原体和肿瘤细胞等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目的。

但细胞疗法的实施过程一直磕磕绊绊。例如体内细胞存活率低、病理环境下细胞表型不稳定、细胞产品保存条件苛刻等。

为了破解这一系列难题,2020年5月,陶勇等人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与实验。

通常,临床使用的细胞疗法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细胞分离或培养工作,无法作为现成的产品进行使用。因此,他们开始思考利用外泌体等更为稳定的细胞分泌成分作为药效组分,对眼部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陶勇解释,他们使用的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小囊泡,有报道称细胞疗法的益处涉及这种小囊泡,它里面包含了细胞内的蛋白、RNA、脂质等,在细胞通信和相互作用中发挥功能。

“我们的工作就是利用这种来源于细胞的小囊泡,将其装载进具有很多孔洞的微球内并封装起来,微球大小和细胞相近,且在体内环境中也能缓慢释放外泌体,所以我们称之为‘假细胞’。”陶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虽是“假细胞”,却有真用处。

科研人员利用这个装载外泌体的“假细胞”平台,测试其在患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用。

注射玻璃体后,包封小鼠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的微胶囊在下部玻璃体腔中沉降,避免了活细胞注射后悬浮于玻璃体腔而影响视线的问题,它们降解释放外泌体的时间超过一个月,并使视网膜恢复到接近健康的厚度。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可以冻干储存的外泌体封装微胶囊,可以为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提供替代治疗选择。

经过3年的打磨与不断实验,今年10月份论文正式见刊,这项成果为眼内细胞疗法带来了一种可替代的新思路。

陶勇

重新拿起科技这把“手术刀”

如今,除了潜心科研,陶勇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上。

“我意识到通过分子诊断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趋势和方向,我用了10年时间进行眼内液精准检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出版了这个领域的专著,牵头出台了专家共识,并且首次将眼内液检测的内容写进了两本眼科学教材。”陶勇说。

目前眼内液检测技术已经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科创中心进行转化,推广到24个省份的700家医院,帮助了近10万名疑难眼病患者找到病因。

陶勇的导师黎晓新教授,是首批从国外引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先驱,陶勇深受导师影响。“她曾经和我说,‘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引进先进技术,你们这代人的使命是原创和输出’。所以使命感也是我投入科研和转化的动力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自己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落在祖国大地上’,我有强烈的价值感。”

今年5月,陶勇重新拿起手术刀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很多网友都表示祝福。

谈及这把手术刀,陶勇说:“我重新拿起手术刀,其实是科技这把‘手术刀’,做的是‘乘法’,通过技术推广可以治疗大批患者,效率和效果会提高很多。传统的手术刀做的是‘加法’,只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地治,治疗的是晚期疾病,效果差而且花费高。”

“宁可架上药生尘,不愿世间人得病”,天下无盲是陶勇至高至善的信仰。

陶勇表示,未来将开发工程化外泌体和小核酸药物,实现眼底病的精准治疗,并且研发眼表疾病的快速检测产品,继续推动眼病的精准诊断。

陶勇手术中(患者术前注射麻醉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