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闽赣省委书记,1939年却被毒杀,儿子很优秀,官至省委书记

逍遥游四方 2024-12-10 23:40:05

1939年5月,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革命家,在江西铅山县河口镇的一个小旅馆中惨遭毒手,年仅39岁。这是国民党特务精心策划的一次毒杀行动,而牺牲者正是黄道,他曾担任闽赣省委书记,致力于推动红色根据地的创建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

他的英年早逝,是党和民族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的革命精神并未随他一同逝去,儿子黄知真秉承父志,继续投身革命事业,最终成长为一位官至省委书记的优秀干部。黄道和黄知真父子的革命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书写了动人篇章。

天才学子:从乡村少年到北大高材生

1900年,黄道出生在江西省横峰县姚家垅的一个贫寒农家。小时候,他常跟随父母下田种地,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这种经历让他从小对知识充满渴望,他明白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1919年,黄道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省立二中。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组织了“江西改造社”,发表进步文章批判社会问题。《新江西》杂志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创办,黄道也因此在江西学生中崭露头角。高中毕业后,黄道回到家乡教书,继续宣传新思想。1923年秋,他决定进一步求学。

当时,他凭借出色成绩,一举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多所名校。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最终选择了学费较低的北京师范大学。在北师大,黄道迅速被进步思想吸引。他聆听了李大钊的多场讲座,深受其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启发。

他开始积极参加校内的爱国活动,并逐渐成长为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他在学术成绩上的表现同样令人刮目相看,曾多次获得学校嘉奖。1924年,黄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在北师大的学生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下,北师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五卅”运动,为工人罢工提供支持。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正在北京中法大学活动的陈毅,两人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成为挚友。陈毅后来回忆起这段时光时,称黄道“天赋极高,行动果敢”。

不久,黄道因积极参与组织学生运动而受到北洋政府的注意。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时,他带领学生走上街头抗议,直面军阀的镇压。事件过后,他被列入通缉名单,被迫离开北京回到江西。

回到家乡的黄道并未停下脚步。他以教书为掩护,在农民中宣传革命思想,并成立了当地的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他带领群众成立农会,团结贫苦农民反抗压迫。在一系列农民运动的影响下,黄道逐渐成为当地革命的核心人物。通过努力,他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挥师赣东北:与方志敏并肩作战

1926年,黄道回到江西时,正值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进行。他在横峰县成立了当地的第一个党支部,同时带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组织起农民协会和武装力量,推动农民运动逐渐壮大。随着革命形势的推进,黄道深入赣东北地区,与方志敏、邵式平共同投身于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起义部队南下,黄道和地方党组织紧密配合,为部队输送粮草和物资。他积极动员当地工人、农民组建担架队、宣传队,为起义提供后勤保障。起义失败后,黄道成为国民党通缉的对象,秘密回到赣东北继续领导农民运动。

1928年春天,赣东北地区风起云涌,农民革命高潮迭起。黄道和方志敏在弋阳、横峰等地策划了武装暴动。暴动期间,黄道担任弋阳地区的总指挥,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攻占地主武装的据点,夺取粮食和武器,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斗志。

这次暴动成功后,当地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为赣东北革命形势注入了新的活力。到1930年,赣东北苏区逐渐形成了以信江流域为核心的革命根据地,囊括了8个县。黄道出任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并协助方志敏推进苏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

在这一时期,红十军的建立为根据地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保障,黄道的组织才能得以充分展现。他负责苏维埃政府的内部事务,推进地方治理,并且起草了一系列关于农民权利保障的政策法规。

坚守闽赣: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人物

1931年7月,黄道调往闽北,出任分区委书记,肩负起重建红军和巩固根据地的重任。当时的闽北局势十分严峻,主力红军调离后,兵力空虚的苏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许多乡村组织遭受重创。

黄道到任后迅速着手整顿工作,他重组闽北军分区,并成立了独立团,重新整合地方武装力量,以抵御敌军的围剿。1932年,黄道积极恢复根据地的基础设施和组织建设。他召集工农代表大会,建立闽北苏维埃政府,并制定一系列施政纲领,恢复苏区的生产与民生。

在群众基础薄弱的地区,他派出工作队深入农村,与百姓同吃同住,宣传革命政策,重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面对敌人的多次进攻,黄道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制定了灵活的游击战策略,利用武夷山的地形优势,巧妙地将敌人分割包围。

特别是在反击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时,他带领部队成功击溃敌军数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和物资,为闽北苏区注入新的生机。1934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踏上长征,闽北苏区成为革命的重要留守根据地之一。

领导闽北军民转入游击战。他意识到,集中兵力硬拼必然导致更大损失,于是果断放弃苏区首府大安,指挥部队依托武夷山区开展分散游击。他对部队和地方组织的指挥细致入微,划分了四个游击区域,使苏区的抗争力量得以保存。

黄道还大力恢复农民生产组织,鼓励互助合作,让群众在战乱中维持生计。他还组织苏区内的教育和文化活动,开办学校、剧团等,增强群众的革命信心和凝聚力。

1936年,闽北根据地重新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黄道与叶飞等人召开联席会议,成立闽赣省委,统一了闽北与闽东两个区域的领导架构。

暗杀阴谋:一代英杰惨遭毒手

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道被调任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同时兼任中共东南分局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重点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协调东南地区党、军、民之间的关系。

他组织了多个救亡团体,包括青年服务团、妇女战地服务队等,为新四军输送了大批人才和物资。他还多次公开与国民党上层交涉,以合法身份开展统战工作。1939年春天,日军加大了对东南地区的军事进攻,南昌沦陷后局势更加紧张。

黄道负责组织新四军办事处撤离,带领人员安全转移到吉安和上饶。他与东南分局的同志一起,在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开展抗战工作。同年4月,他陪同周恩来视察江西东南地区,传达中央关于进一步动员群众支援抗战的指示,并精心安排了东南三省党组织的汇报工作。

4月底,根据组织安排,黄道前往皖南新四军军部汇报工作。在途经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时,他因长途劳累病倒,不得不住进当地的大同旅社治疗。黄道的住处很快被国民党特务获知,随即对他展开阴谋。

负责策划此案的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头目张超,他命人秘密联络黄道的主治医生,以高额金钱收买对方,在注射药物时加入毒剂。

5月23日,黄道在旅馆内因毒药发作牺牲,时年39岁。这一谋害行为震惊了当地的抗日力量,黄道的逝世被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定性为重大损失。同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铅山县河口镇为黄道举办了追悼大会,陈丕显代表东南分局致悼词,数千群众冒着风险前来吊唁。

黄道的遗体最初安葬在福建崇安县的长涧源,1953年迁葬至江西上饶信江河畔。他的壮烈牺牲让人们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和贡献依然铭刻在革命历史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英烈之一。

1939年黄道牺牲时,他的儿子黄知真年仅19岁,正在江西弋横地区参加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活动。父亲的壮烈离世并未让黄知真退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他从小受父亲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时就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始在弋横地区参与农民动员和武装斗争。

抗战全面爆发后,黄知真担任皖南特委青年部负责人,负责宣传和组织工作。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敌占区与根据地之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奔走。在浙东三北抗日根据地,黄知真担任中心县委书记,组织开展了针对敌伪的武装斗争。

他领导的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为新四军的抗战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持。解放战争时期,黄知真转战华东战场。他组织兵源、筹集物资,为东南地区的解放作出突出贡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委任为上饶专署专员,着手恢复战争创伤中的地方经济与社会秩序。

在他的领导下,上饶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恢复,农业生产得到改善,人民生活逐渐安定。上世纪50年代,黄知真调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随后又出任江西省委书记。在这一阶段,他致力于推进农村合作化和工业建设,推动江西经济发展。

随着工作的调动,黄知真于70年代转任湖北省领导,担任省长一职。在湖北,他继续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倾尽全力。他主持修建了长江沿线的多个水利工程,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民生改善创造了重要条件。

1993年,黄知真在武汉逝世,享年73岁。他的一生延续了父亲未竟的革命事业,不论在抗战前线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表现出不凡的领导才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父亲“革命到底”的精神,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跨越两代人的革命传奇。

参考资料:

闽北革命人物 黄道 建阳发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