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那个揭露“三鹿奶粉”的上海记者简光洲,后来怎么样了

逐梦天涯自由 2024-12-04 16:33:12

文|编辑 小君

一篇文章曝光让多名贪腐高官先后下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训,仿佛是为新闻记者量身定制的职业信条。

他们行走于刀锋之上,一面要坚守职业操守,一面又要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简光洲,一个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新闻记者,展现了他们在良心与现实困境之间的艰难抉择。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与早期隐瞒:真相的沉沦=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彼时的三鹿奶粉,可谓是国货之光,家喻户晓。

近50年的畅销历史,为其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庞大的消费群体,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它的质量和安全性。

可是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外表,殊不知它背后隐藏着多大的秘密。

从2007年12月开始,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逐渐出现。

有家长向他们投诉反映,孩子在吃完奶粉后小便出现异常情况。

这已经不是头回接到这种问题反馈。

可是这些负面声音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抹除掉一样。

当年的那个时代,消息的传播速度远不及现在。

家长们在网络上发帖求助,却很快被删除;

他们向媒体反映情况,却遭到冷遇,甚至被告知是“个例”、“巧合”。

彼时的三鹿集团,如同一座庞然大物,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公关能力,

将这些负面消息牢牢控制在萌芽状态。

他们深知,品牌的声誉是企业生存的基石,

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导致企业崩盘。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掩盖真相,欺骗公众。

三鹿集团的掩盖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们操纵检测结果,

钻当时国家蛋白质含量检测标准(凯氏定氮法)的漏洞,

往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借此提高蛋白质含量指标。

这种化工原料含有氮元素,可以干扰检测结果,使劣质奶粉也能达到合格标准。

他们用这种卑劣的手段,欺骗了消费者,也欺骗了监管部门。

对于那些坚持投诉的家长,三鹿集团则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另一方面则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恐吓和威胁,迫使他们放弃维权。

三鹿集团的种种行径,不仅是对消费者健康的漠视,更是对社会良知的践踏。

简光洲的介入与真相的揭露:孤胆英雄的择决

2008年9月份,甘肃的一家医院同时接待许多患有肾结石的婴幼儿,

经过调查询问,张伟了解到这些孩子喝的都是同款奶粉---三鹿。

他立马联系媒体,想要曝光这一现象却迟迟没有回应。

许多媒体碍于三鹿集团的势力,不敢报道此事,甚至还有媒体收受贿赂,为三鹿集团“洗白”。

就在张伟感到绝望之际,他遇到了刚刚结束汶川地震报道的记者简光洲。

简光洲,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在听到张伟的讲述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关乎着无数婴儿的生命健康,关乎着社会公义。

他决定深入调查,揭露真相。

简光洲的调查之路充满了艰辛和阻碍。

三鹿集团的公关团队严密监控着媒体的动向,任何关于三鹿奶粉的负面报道都会被迅速压制。

简光洲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取信息,只能亲自前往甘肃岷县,与患儿家长接触,了解第一手资料。

他看到了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婴儿,听到了家长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痛。

为了获取确凿的证据,简光洲购买了不同批次的三鹿奶粉,送往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三鹿奶粉里的三聚氰胺元素严重超标,怪不得那么多婴儿会得肾结石一类的疾病。

这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足以摧毁三鹿集团苦心经营多年的“金字招牌”。

简光洲知道,这篇报道一旦发表,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震动,

他将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然而,在良知与恐惧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前者。

《东方早报》刊载《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这篇报道,

不仅揭露了三鹿奶粉的真相,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引发了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大讨论。

舆论的双面性与简光洲的隐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三鹿奶粉事件迅速发酵,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对三鹿集团的谴责声此起彼伏。

相关立即对三鹿集团查封调查,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以及公司高管全部被收监判刑。

部分受贿官员也逃不了法律的制裁。

简光洲的报道,不仅揭开了三鹿奶粉的真相,也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提前出台,

对中国食品安全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是,赞扬声过后,伴随着而来的是批评和怀疑,

国家正在准备奥运会,这么做毫无疑问是进行抹黑。

有人指责他“断人财路”,导致多家乳制品企业受到牵连,大量工人失业;

这些声音,虽然只是少数,却给简光洲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真相大白后,简光洲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享受鲜花和掌声。

而是低调退出人们的视线。

2012年,简光洲发布了一条动态,“我的理想已经死了,就先撤了,兄弟们保重。”

简光洲的离开,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他并非对新闻理想彻底失望,也并非不堪舆论压力。

他只是想回归平静的生活,陪伴家人,过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日子。

他有自己的家庭,有年幼的女儿,他需要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身心俱疲,他需要时间去调整,去沉淀。

他只是换了另外一种赛道继续发扬光大。

他创办了自己的文化传媒公司。

依然关注着社会民生,依然保持着对新闻理想的热忱,只是不再站在聚光灯下,而是选择默默地耕耘。

结语:为众人抱薪者——对新闻理想的坚守与反思

简光洲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新闻史,展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

也折射出新闻行业在时代变革中的困境与挑战。

他们如同“为众人抱薪者”,用自己的良知和勇气,点亮黑暗,驱散阴霾。

然而,他们也常常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甚至生命威胁。

李翔,另一个为了揭露地沟油黑幕而献出生命的记者,就是这群“抱薪者”的悲壮代表。

简光洲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所有新闻记者的故事。

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

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有良知的新闻人,继续前行,为真相而战,为正义而歌。

信源: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