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如果能在这件事上保持清醒,说明她不简单

张德芬空间 2024-03-17 12:05:55

中年人的婚姻,是一场赌博。

打开各类网站,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女性的烦恼和困境。

“老公只赚钱,在家是甩手掌柜,一点情绪价值不给,真的累了。”

“另一半频繁出轨,孩子又小,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两个人已经没感情了,但是离婚再找一个会比现在更好吗?我不敢想。”

因为伤痛,我们渴望变得幸福;

却也因为这些伤痛,我们变得敏感、患得患失。

我们期待从另一半的身上弥补创伤,却发现越是抓取,越是不断失去。

殊不知,要想获得真实的幸福,我们需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而放下执念的办法,就是:断、舍、离。

断掉不让自己幸福的念头

@莉莉,48岁,体制内

莉莉的丈夫提出了离婚,这是她万万没有想到的。

丈夫说,他受够了。

结婚二十几年,他总是被牢牢管着。

年轻的时候,他不允许晚归,迟了5分钟,就会被莉莉连续打去办公室的电话折磨;

莉莉也不让他出去聚餐、喝酒,除非带上莉莉;

但如果莉莉去了,她又会一直在一旁催促回家,让同事、朋友们觉得扫兴。

后来,他们有了女儿,莉莉的精力被分散了些,可她依然时刻保持着警惕。

丈夫的手机不能有密码、书房绝不能上锁、车上绝不能有奇怪的香味和其他女人的头发。

否则,等待丈夫的就是永无止尽的争吵和情绪崩溃。

莉莉甚至还会拉着女儿站队,对女儿说:

“你看你爸爸,就是不爱我们,不希望我们娘俩幸福。”

丈夫苦笑着说:“以前不和你吵,是因为爱你,知道你从前受过很多委屈。但我真的抗不下去了…“

莉莉沉默了。

她不是不知道,对丈夫的控制,源自与对自己父母婚姻的参照。

从前,父亲喜欢拈花惹草,却不允许母亲发牢骚。

莉莉是在父母的争吵和打斗中成长的。

她暗自发誓,自己决不能重蹈覆辙。

所以,她找了一个和父亲截然不同的男人结婚。

这个男人温和、老实,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吵架,她怎么说,这个男人就怎么做。

可她却没想到,这个男人,还是选择了离开她。

而此时,莉莉深处的内在,仿佛有一丝丝释然,因为她一直拥有着的信念被证实了:

“你瞧吧,果然如此,我是得不到幸福的,跟我的父母一样。”

其实,在这二十几年的婚姻中,莉莉拥有很多这种负向的念头:

当她没完没了查岗时,内在的想法是:“他不可能这么老实,男人都喜欢拈花惹草;”

当她疑神疑鬼时,内在的想法是:“他肯定要背叛我了,我要失去幸福了。”

因为对幸福拥有执念,她任由这些阻碍自己幸福的念头疯狂生长。

患得患失,想要把一切不可确定性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然而最终念头驱动着行为,压迫着另一半,将原本疼爱自己的对方,越推越远。

你发现了吗?毁掉莉莉生活的,不是外界的胁迫,而是她内心的恐惧感。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倾尽全力,却还是无法收获自己想要的,就要觉察,是不是自己的潜意识里有着限制性的信念。

比如:“我不够好”“幸福过后就是灾难““我不相信会有人爱我”……

当我们认识到问题却不肯改变的时候,实际上是我们对痛苦的熟悉感在作祟,因为熟悉才让我们安全。

因此避免掉入生活恶性循环重要一点就是:断掉负性执念,重建内在秩序,接纳那些被我们逃避的恐惧:“没有人会无条件爱自己。”

但我们自己可以。

一旦你认清事实、克服恐惧、重建内在后,就能感受到自由洒脱的滋味。

舍掉不顺从内心的选择

@拾路,37岁,设计师

“为什么你的老公这样伤害你,你还不愿意离婚啊?”

每当拾路在夏天里穿着长袖长裤,在阴天里戴着墨镜和口罩时,闺蜜就会这样问她。

每次拾路都会回答:“他也不想的,他只是喝多了,控制不住自己。再说,我要是离婚了,我女儿怎么办?”

她用女儿做挡箭牌,但她自己心里清楚,不离婚的理由,不仅仅是为了女儿。

拾路是个小镇做题家,父母供她读书的唯一理由是:“长大以后能帮衬弟弟。”

她考上大学,找好工作,拼命攒下第一个十万块钱,全部拿给弟弟用作房子的装修。

她被压榨、被寄生,却从来听不见父母对她有一句夸奖。

小时候,母亲常说的话是:“你是姐姐,不该帮着弟弟吗?”

“你一个女孩子,折腾什么?如果不是为了你弟弟,绝不会让你出去。”

她过得很憋屈,直到遇见了现在的丈夫。

丈夫是城里人,家庭条件好,工作体面。

他的出现,让父母看拾路的眼神,多了一丝忌惮。

拾路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为了这种感觉,她心甘情愿忍受着丈夫的恶习。

平日里,丈夫对她都很好,唯独在喝酒以后,情绪不受控制,稍有不注意,就会暴怒,紧接着就会动手打人。

然而清醒过来时,丈夫又会下跪道歉,请求拾路的原谅。

她嘴上说着:“没关系。”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草拟的离婚协议,已经在电脑里躺了整整3年。

她并不是不想逃,只是每次临到头了,她又退缩了:

“万一离开他,找不到更好的呢?我不想回到被父母看不起的日子。”

“我希望女儿能够拥有父母的爱,不要像我一样……”

拾路被禁锢在虚假的幸福中,不敢逃离。

她奢求着外在的肯定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感,连她被确认的方式,都是自己依附的对象。

但其内在的声音依然是:

“我是不值得被珍惜、被疼爱、被重视的。”

生活里像拾路一样隐忍的女性不在少数。

她们害怕被别人定义为“不够贤惠”“婚姻失败”“单亲妈妈”;

但是事实上,当我们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就把人生的选择权交在了别人手中。

而那些评价我们的“别人”,永远也不会为你受的苦买单。

德芬老师就曾说过,“让我们受苦的永远不是外在的事情,而是我们的念头和情绪。”

放掉对他人的期待,牢记几句话:

“我的感受最重要的。”

“放弃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别人没有那么在意我。”

当我们摆脱“要让所有人满意”的念头,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父母,无条件关爱自己事,你会发现,不被称赞的你也可以很有力量。

离开费力讨好的消耗

@紫嫣,56岁,退休

自从退休以后,紫嫣的丈夫几乎每天都会请人来家里做客。

而紫嫣的任务就是给丈夫的朋友们做饭,还要在众人酒肉之后,将家里收拾干净。

有时候,看着马桶上乱七八糟的尿渍和一边地板上不知道谁的呕吐物,紫嫣焦虑得一整晚睡不好觉。

每当她因为腰痛有所抱怨,丈夫都会不耐烦地说:

“你反正退休了在家里没事干,我必须要和这些人搞好关系啊,多混两年工龄,多拿点退休金,总比你那点碎银子要好吧?”

紫嫣知道自己退休金不高,被丈夫戳中了软肋,只能埋头继续收拾。

收拾着,收拾着,她忍不住流下眼泪。

她很委屈,可是她说不出口。

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反驳的资格。

这源自她从小被刻印的“不配得感”。

小时候,她兄弟姐妹众多,6、7岁时,紫嫣就要帮着家里干活。

第一次做饭时,父母对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时候她觉得,只有自己努力付出,才能够得到爱。

长大以后,作为公公婆婆眼里的好儿媳,她需要变成超人,一丝不苟地兼顾工作和家庭。

商场经理的位置,是公公托关系找的;待遇不错,但是真的很辛苦。

每天一站就是一整天,为了不错过顾客,她学会了憋尿,后来干脆就不喝水了。

40多岁的时候,她做过两次肾结石手术,就是那个时候落下腰痛的病根。

那会,下班以后也不能休息。

因为公公早就准备好了一家人晚餐要吃的食材,就等着紫嫣下厨。

她照顾着家里的所有人,原本以为,退休之后,自己能好好放松一下。

却不曾想,丈夫依然不给她休息的机会。

她觉得委屈,却无法表达,只能消耗自己,内耗精神。

消耗、委屈、渴望被理解,因不配得感而放弃、继续消耗——成了紫嫣生活的恶性循环。

其内在,是“爱自己”这一能力的匮乏。

因为自己无法给予自己爱,所以希望从身边人身上抓取,但身边人无法给予时,我们就会反复认同内在的认知:“我不配。”

要走出这种消耗,我们需要正面地训练自己、催眠自己:

我是值得被爱的…… 我配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是美丽的,我是健康的,我是快乐的……

当我们不断的种下一些正向信念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一直透过真爱去行动、去做事;

而不是透过你的小我、匮乏、孤独、受伤、受害的部分去索爱……

那时候,我们就不会再追寻,不会再盼望,只是享受生活的简单和单纯。

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无法讨好全世界,那就首先讨好自己吧,别等憔悴了才知道要对自己好,讨自己欢心,永远没有太早和太迟。”

写在最后

在亲密关系中,因为太过执着与幸福,我们总是会忘记自我的力量,向外索取;

又因为从小被构建的图式和自我认知,禁锢了我们成长的勇气。

当一个女人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从自身内在生长出来时;

我们才会真正理解自我的价值,和生命存在的惊喜。

断舍离不仅意味着与旧观念、旧伤痛告别,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解放和接纳。

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过去的包袱,才能拥抱当下的幸福,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安宁。

*本文由柯文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