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草堂到渣滓洞,诗歌的魅力竟然可以这样,古人还是太有才了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2-28 13:41:59

人们常说,诗歌是文字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可是你知道吗?

有时候,一首诗的意义会随着时间、地点,甚至说话人的身份而发生奇妙的变化。

从杜甫草堂到渣滓洞,从王昌龄到吴佩孚,诗句在不同的场景中竟能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千年古诗在现代人的口中变得如此生动有趣?

安逸与苦难中的诗心

记得那年,去成都杜甫草堂读《田舍》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样柳枝枝弱批把树树香。鸿鹅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和同事闲聊“据说在草堂时期是杜甫生活较为稳定、安逸的一段时光所以诗作也就最多。”不过是当时笑谈。

谁想第二天在重庆渣滓洞参观时也看到诗作。当读到许晓轩诗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练成铁石肠。止水生涯天可鉴愁城滋味我亲尝。

追忆旧友心常在向往新人志益强。吟罢小诗成腹稿英雄事业惯风霜。同事反驳我“谁说安逸才写诗他们在这里也写诗的。”

去北京时,朋友请吃饭,跟他讲不必客气。对方却说“一定要请,不然你回去后,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进京没吃饭”席间另一位朋友说“我知道关于洛阳一首很有名的诗。”

笑答“关于洛阳有名的诗很多是哪一首呢”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闻言一笑。对方却故做严肃“这可是有出处的。‘寒雨连江夜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哦,原来不是出自王昌龄,而是出自吴佩孚。

诗词百搭的江湖

一度流行诗词混搭,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成了百搭句。还是前面那位朋友,知他工作调整,问道“现在过得很滋润”他回“不滋润呀不滋润,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根本不滋润。”

不同朋友还有不同版本,“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材料”、“洛阳亲友如相问,人在江湖不由己”、“洛阳亲友如相问我在济南没有来”。每闻此言,我这个“洛阳亲友”不禁莞尔。

记得有人问我“喜欢不喜欢写诗”想一想,回答说“不是喜欢不喜欢,而是不会。”不会写诗,并不妨碍读诗。好友中的“风铃”是一位资深记者。闲时常到她的空间去逛,读一读她的诗词。喜欢她的诗或词,可以品,可以思还有个别风趣自嘲的,可以笑。

读诗与写诗

说起读诗呢,也是朋友间的一些笑谈。记得读元棋的“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有人说元棋“深情如此”也有人说“难道他新姿美娇娘时还终夜长开眼不成”我却相信诗人追忆亡妻的真挚即使续娶不止一位,至少写此诗时情是真的。至于他那个“终夜长开眼”呢,可能是,确有一夜,他一夜无眠。

记得读一本关于李白的书其中写道“为·目不识丁的高力士所陷害”读到这里,没为李太白叫屈,却为高力士忿忿。怎么着就“目不识丁”了呢看看这首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应不改。不输于哪位仁人志士吧那高力士没太把李白当回事儿固然有其个人偏见,但想来盛唐时期,诗仙虽然稀罕,诗可能却不那么稀罕,兴许人人做得。

诗与茶的邀约

“常将清苦化芳醇一任沉浮漫转身。白水生涯扰足可于无声中见精神。”一首写茶的诗,在网上读到,不知作者为谁,猜想是位老者吧。诗与茶,应该都属于美好的事物,那么何不泡一杯好茶读一首好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