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国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0到65岁,可是职场上35岁就已经被视为“高龄”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真的要面对30年的职场空窗期吗?
01
35岁,职场的分水岭
还记得我那个35岁的朋友小李吗?他在IT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技术能力没得说。可就在前不久,他被公司以“优化人员结构”为由裁掉了。你猜怎么着?他找工作时遇到的第一道坎,就是年龄。
很多招聘启事上明确写着:“年龄35岁以下”。这让小李十分沮丧。他说:“我才35岁啊,正是经验和体力都很好的黄金年龄,怎么就突然不被需要了呢?”
确实,35岁似乎成了职场的一道分水岭。这边厢刚过而立之年,那边厢就被贴上了“老员工”的标签。这种现象不禁让我陷入了深思。
02
为什么企业不愿意要35岁以上的员工?
1.薪资成本高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35岁以上的员工薪资普遍较高。而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往往更愿意招聘薪资较低的年轻人。
2.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很多企业认为,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能力也更强。相比之下,年长员工可能会有一些固有思维模式,不太容易改变。
3.体力和精力
有些工作确实需要较强的体力和精力。企业可能会认为年轻人更有活力,能够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
4.职业规划和稳定性
35岁以上的人可能已经有了家庭,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而企业可能更喜欢那些可以随时加班、出差的“单身狗”。
03
社会现实vs国家政策
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0到65岁,可社会用人倾向却把35岁以上视为“高龄”,这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国家不得不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
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更加青睐年轻化的员工结构。
这种矛盾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35岁到60岁这近30年的时间里,很多人既还不能退休,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04
如何应对这个社会现实?
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1.终身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像我的一个朋友,50岁了还在学习编程,现在反而成了公司里的香饽饽。
2.培养不可替代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培养一技之长。年龄带来的经验积累,如果善加利用,可以成为你的制胜法宝。
3.调整心态,开拓视野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传统的就业市场里。也许可以考虑创业、自由职业或者转行。记住,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4.提前规划
从年轻时就要未雨绸缪,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可以考虑往管理岗位发展,或者积累一些可以在年龄大了之后仍能胜任的技能。
05
写在最后
其实,我认为35岁并不是一个人能力的分水岭,年龄歧视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偏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不应该被简单地用年龄来划分。
我们需要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用人单位,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年龄问题。应该以能力、经验和贡献作为评判标准,而不是简单地以年龄论英雄。
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保护中年人的就业权益,缓解35岁到退休年龄之间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