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离牺牲后,陈赓把他的子女接到身边:从今起我就是你们的爸爸

漫步史书 2023-11-27 17:30:23

1943年10月,八路军129师所属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省临汾东北韩略村伏击日本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此战我军伤亡50余人,毙敌120余人。

更为难得的是,这一仗击毙的多为日军士官以上的军官,还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

事实上这一仗之所以大获全胜,不仅仅在于陈赓、王近山的指挥得当,还在于情报准确,当时太岳军区在临汾设有一个地下情报站,及时的传递出情报,为这一仗的胜利奠定了先手优势。

当时,这个临汾情报站,是陈赓亲自指挥安插在敌人内部的,并安排了从事情报工作经验丰富的朱向离任情报站党支部书记。

朱向离不负众望,一直潜伏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然而临汾情报站却一直延续下来,哪怕是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情报站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向离是山西平遥人,父亲朱存正不仅是前清秀才,还参加过同盟会,得益于革命家庭的引导,从大革命时期,朱向离开始向往革命。

1930年夏,朱向离考入成成中学,当时成成中学的领导权是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抗日爱国运动十分活跃。在这样一种氛围下,朱向离思想日益进步。

1933年,朱向离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还被派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工作。

朱向离在平遥老家发展党组织时,曾不慎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历了酷刑折磨,当时敌人认定他身体瘦弱,文质彬彬,肯定经不起酷刑,但朱向离硬生生的扛了过来,没有泄露党组织机密。

1936年12月,朱向离经营救出狱,抗战爆发后,被安排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任教育干事。

朱向离因有过被捕的经历,在到了16团工作后,即申请重新入党,后来奉令在祁县、太谷一带从事情报工作。

1940年百团大战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考虑到情报工作的需要,陈赓将朱向离派往临汾的伪“大汉义军”司令部。

当时,伪“大汉义军”司令部司令陈焕章是我党地下党员,在他的安排下,临汾情报站顺利的搭建起来,陈焕章自任站长,朱向离任党支部书记,负责具体的领导工作。并利用商人的名义,往来敌占区与根据地,伺机传递情报,

陈焕章利用日军第69师团的名义,在临汾开办晋南纺织厂,朱向离即以该厂营业员、营业主任、经理的身份做掩护。有时还与日伪当局称兄道弟,利用宴请不断的套取情报。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临汾情报站传递出了大量的情报,其中包括日伪军的番号、军事计划、扫荡计划等等,甚至还挖出了日、阎勾结反共的阴谋,蒋、阎兵力部署与调动情况,对根据地的斗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也因为各方面做的都很机密,日伪军始终没察觉出陈焕章、朱向离的真实身份。

1943年夏,朱向离受命返回太岳军区,然后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当时他跟日本人谎称是“回老家看看”。等到整风运动结束后,朱向离在摸清敌人动向后,又悄无声息返回临汾继续潜伏,因为长时间戴军帽,当时朱向离的额头上还留了一道印记。

日伪当局发现不对劲儿,还假模假式上门试探:

“嘻嘻,朱经理额头上的这道印子,像我们这样戴军帽的人才会有的唷。”

朱向离的反应很快,立即回答道:

“是呀,像我这样的人,没有军帽戴,还有草帽戴啊!”

朱向离随机应变,现场编了一大段故事,称老家的母亲抠门,让他大热天到地里去监工,脸就是那时被太阳晒黑的,虽然是编的瞎话,但描述的就和真的一样。

日本人信以为真,后来竟真的没在追究。

有意思的是,韩略村战斗后,日军怀疑内部出了奸细,还兴师动众的对日伪人员进行甄别,结果甄别来甄别去,没有发现可疑之处。

日军第69师团师团长清水中将被撤职,敌第一军团参谋长被调职,伪冀寒道(临汾)道尹也被撤职。

整个韩略村战斗,朱向离的情报都很及时,为了探听绝密情报,甚至还派出专人随敌前线指挥部进入根据地,随时观察日伪军动向,送出的情报包括观战团的成员、出发点、到前线的出发时间、行军路线等详情。

党中央、太岳区党委在了解情况后,还特别致电表扬了朱向离和临汾情报站。

之前我们聊过,韩略村战斗结束后,日伪军在内部展开了极为残酷的甄别。

鉴于当时临汾城内气氛十分紧张,陈赓考虑到朱向离一家的安全,也决定将他的两个孩子撤出来。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朱向离的女儿朱烨丽还记得,当年在火车站分别是,父亲握紧了她的手嘱咐:

“不要害怕,放心回‘老家’去吧,那儿有亲人会照顾你们的。”

朱烨丽也没有想到,父亲朱向离口中的亲人指的就是陈赓司令员。

在太岳军区驻地杞氏,朱烨丽姐弟一住就是几年,为了保护朱向离的安全,太岳军区组织上为姐弟两人改了名字,还严格嘱咐两人不要随便透露身份。

1944年5月,太岳军区决定将军区几个孩子都送到延安去,朱烨丽姐弟也在其中,当时同行的还有军区几个领导人的子女,走了两个月才到延安,之后姐弟两人被安排到十八集团军抗属子弟小学读书。

尽管一开始很陌生,但很快大家都打成一片,因为抗属子弟小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前线八路军指战员的子女,有的还是烈属的子女,如秦邦宪、叶挺、宣侠父等子女。

一个周六下午,一个年轻的八路军来到抗属子弟学校,来接朱烨丽姐弟,并告诉他们:

“是你们的陈赓伯伯让我来接你们的。”

陈赓,对朱烨丽而言,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朱烨丽姐弟到太岳军区的时候,恰好碰上陈赓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陈赓在听说他们姐弟来延安后,顿时高兴起来,并派人马上把他们接来家里住,据朱烨丽回忆,当时陈赓夫妇住在中央党校宿舍,住宿条件很简陋,窑洞可容纳2-3人居住,里面的陈设很简单,只有几条板凳,就连床也是用一块硬木板搭起来的。

一见他们姐弟,陈赓夫妇都很高兴,上前嘘寒问暖,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朱烨丽姐弟喊陈赓是:“胡子伯伯。”

不料陈赓一听,笑着摇摇头:

“叫胡子爸爸!以后,这儿就是你们的家,我和傅涯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星期天就回家来住。”

之后的一段日子,每到星期六,陈赓便派人把他们姐弟接来一起住。

朱烨丽记得,窑洞并不是很大,屋子里的床板也根本挤不上四个人睡,床上只有一条旧军被,每当这时,陈赓便把窑洞里的板凳椅子搭起来,让大家一起横着睡。

虽然那时条件很艰苦,但朱烨丽却觉得很幸福,陈赓夫妇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觉得像是在自己家里一样。

从1938年,朱向离到抗日一线,便和妻子失去了联系,朱烨丽姐弟多年都没有家庭的感觉,而陈赓夫妇的举动,也让他们感觉十分亲切温暖。

陈赓夫妇始终待朱烨丽姐弟如亲生子女一般招呼,后来更是对外宣称,他们姐弟就是他的干儿子、干女儿。

一直到后来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陈赓要飞奔前线,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他们两个,还把他们叫到身边,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并给他们买了铅笔、本子、白纸,并嘱咐他们有事可以去找李克农。

1947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抗属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被转移到了晋冀鲁豫军区,陈赓也因此失去了同他们的联系。

到后来,陈赓见到朱向离,还满怀遗憾的对他说:

“对不起你,两个小孩没有打听到。”

朱向离也很记挂着两个孩子,只是后来终究成了遗憾。

1950年2月5日,已经担任60军178师政治部主任的朱向离奉调到北京,准备担任驻外武官,结果途径龙潭寺镇时,遭到当地国民党残余势力以及土匪的围攻。

朱向离当时考虑到周围只有少数是是反动分子,绝大多数是群众,因此下令警卫不准开枪还击,然而由于土匪人多势众,朱向离一行人寡不敌众,被土匪抓住杀害。

朱向离遇难时,时年38岁。

据说当找到朱向离的遗体时,发现他身上所受枪伤多达24处,遗体更是受到残酷的对待。

朱向离的牺牲,也促使中央下定了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剿匪。

1951年,陈赓从朝鲜战场回来,便把已经长大成人的朱烨丽姐弟接到身边,朱烨丽记得很清楚,当时在北京饭店,陈赓伯伯对他们说:

“你已先后失去了两个亲人。你是烈士的后代,更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要好好珍惜呀!”

之所以说是两个亲人,是因为朱烨丽姐弟的姑姑、朱向离的妹妹朱坚(朱淑荣)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时被敌人俘虏,不屈杀害,牺牲时只有24岁。

朱烨丽当时已经结婚,并生了个孩子,因为丈夫随部队入朝参战,家里无人照料,更兼早年生活艰苦,营养不良,朱烨丽生了孩子后,连奶水也没有。

陈赓不知道从哪儿听说消息后,派人把朱烨丽接到了三兵团留守处,还专门送去了从朝鲜战场缴获的两大罐美国奶粉。

朱烨丽知道陈赓伯伯的身体也不是很好,腿上的旧伤又复发了,还这么牵挂自己,心里也很动容。

1952年,陈赓奉令回国筹建哈军工,急需人才,因此把朱烨丽调到哈军工,专门搞技术工作。

朱烨丽底子比较薄,搞技术工作很吃力,她想着还是去干行政工作,后来陈赓听说此事后,还专门把她叫到办公室批评。

“你说我是不是你们的爸爸!”

“是啊,我们从小就叫您胡子爸爸。”

朱烨丽讶异地回答道。

“那爸爸的话你听不听!”

“听!”

“那好,你立即到分配的技术部门报到。孩子,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技术人才,你千万不能有愧于烈士子弟的称号啊!”

朱烨丽还是很犹豫,反复说明自己不通技术工作,为此陈赓耐心的劝说她:

“技术性工作很重要啊,越不懂就越要学呀!你要服从革命需要,要刻苦虚心地学习,尽快精通业务。”

朱烨丽体会到了陈赓伯伯的良苦用心,服从安排到了技术部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后来还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在经济计划系学习。

一直到晚年,朱烨丽仍然对陈赓十分感激:

“一个千军万马指挥若定令人尊敬的卓越军事家,一个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将帅和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对自己曾经领导过的下级普通情报工作人员和他的子女如此的关心,倾注着这样深切的革命之情,这是多么崇高的品德和精神境界啊!”

3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