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机要秘书谢静宜的合影,她长得挺可爱,当过北京市委书记

赵婧瑶说历史 2024-12-21 13:17:13
前 言

在这张合影中,谢静宜站在毛主席身旁,姿态意气风发,展现出一位精神饱满、朝气蓬勃的女青年形象。

1950年,当朝鲜战争的炮火在远方响起时,一位名叫谢静宜的高中女生却在北京中南海开启了她非凡的职业生涯。

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中央机要局的一员?又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她得以在周总理和毛主席身边工作,成为他们信任的机要员?

谢静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那么,这位女性在中南海的岁月里,究竟经历了什么?她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初入机要工作

谢静宜,河南商丘人,1935年出生,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她刚考上高中。

就在这个当口,恰遇军委某部家乡招机要人员,她立即报名并顺利地被录取了。

她参军后先到军委机要学校学习,毕业后进了中南海,在中央机要局做机要员。

1953年冬天,在中南海组织的一次晚会上,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

大家都上前同总理握手,她也激动地跑过去同总理握手,向总理立正、鞠躬。

总理问她是哪个单位的,她说是机要局的。总理说:“机要局的同志我大多认识,你是新来的吧?”

她说:“不,我来了大半年了,新同志不变成老同志是不准到这里来的。”

总理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个小鬼好勇敢啊!”

1956年,谢静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入党后,她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1958年,谢静宜被选送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学校深造。在进修期间,她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机要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不断的努力,她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日后成为毛主席的机要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另一次晚会上,她又见到了周总理,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坐在沙发上,晚会人很多,没空位子,她站着。

周总理看到她,拍拍沙发扶手说:“来,坐这里。”

没想到,她一屁股就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的沙发扶手上。她向毛主席问好。

毛主席问她:“你是谁呀?"

她说:“我是中央机要局的。"

毛主席问:“叫什么名字呀?”她说:“我叫谢静宜。

毛主席问“谢静宜"三个字怎么写。”她一个字一个字回答。

毛主席说:“这名字太麻烦了。'谢’就写个歪把(草书),'静’就写成“井”,'宜’就写成“一”,就叫'谢井一’。”

毛主席想了想,又说:“还是不好,你就叫小谢。“

“中间小谢又清发”嘛。”毛主席随口背了一句李白的诗。

1959年,谢静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正式任命为毛主席的机要员,负责毛主席、周总理交办的工作,长达17年之久。

心里装着人民

毛主席每次离开北京,都会选择乘坐火车出行。他之所以不乘坐飞机,并非出于对个人安全的担忧,而是基于工作便利性的考量。

他对谢静宜谈到此事,是这样说:“坐火车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想停就找个支线停下来,可下车看看,或找当地领导谈谈都行。”

谢静宜也常常出入车厢,与主席一起观察车厢外的地块。

主席看得出神细致,边看边指,说:“这一带麦子比较好……”,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之情。

当他认出红薯地时,为那生机勃勃的红薯秧感到兴奋不已,同时也为那些略显萎靡的红薯秧感到焦急。

有一次,毛主席突然看到一位肩上挑担的农妇,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

她在行走的过程中,一边用手不断地将麦穗上的麦粒一把接一把地仔细装入口袋中。

谢静宜惊讶地对主席说:“您看,偷麦子的。”

主席忙低声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

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怅然若失地自言自语道:

“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少许的麦粒呢?”

那天吃饭时,谢静宜注意到主席神色严肃,沉默不语,大概仍在想着那位农妇的事。

退休生活

20世纪70年代,“九一三事件”爆发。当时,谢静宜的丈夫苏延勋在空军党委办公室工作,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林立果的阴谋,并立即让谢静宜将这一重要消息报告给毛主席。

这一及时的行动立下了大功。此后,谢静宜受到重用,1973年被任命为北京市委书记。

然而,在“文革”期间,谢静宜的思想逐渐偏离正轨,与“四人帮”关系密切,并参与了一些错误的行动。

“文革”结束后,她被撤销了党内外的一切职务,继而派到北京郊县的密云劳动。

1985年起,谢静宜因病体拖累,便长期在家休养,一下子成了清闲之人。

1989年,由于邓颖超的关怀和批示,北京市委领导同志的关心,谢静宜才得以回京,并享受干部待遇,不仅有住房,工资总额也有395元,在北京过着平淡而规律的生活。

她每天早晨六点多起床,晚上十点睡觉,中午再休息一会儿。平时很少抛头露面,几乎不参加社交活动,深居简出。

谢静宜独自住在一栋老旧的居民楼里,家里显得很冷清,只有儿子经常来看望她。虽然每个月只有两三千元养老金,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她不太注重物质享受,家里的家具哪怕再破旧也舍不得换,节省下来的钱全部被她用来买书。

晚年的谢静宜饱受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的折磨,身体并不是很好。除了偶尔参加一些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阅读和写作。她坚持拿起笔,把在毛主席身边的点点滴滴写下来,出版了多本回忆录,如《毛主席身边工作琐忆》《跟随毛主席在外地视察》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017年,谢静宜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