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它,河南的麦收就没有灵魂

冬萱评情感 2024-06-07 01:31:25

文:梅子

此时此刻,阳光灼热,布谷声声,河南大地沃野千里,麦浪连绵,空气中弥漫着将要成熟的小麦的焦香,坚守土地的农人们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麦收摩拳擦掌。

此时,一种极具河南特色的传统美食也即将闪亮登场,那就是变蛋。

许多河南人记不起变蛋是如何闯进自己生活的,也不知道第一个吃变蛋的人是谁,但河南人对变蛋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大概率与“麦收”有关。而且,变蛋和啤酒绝对算得麦季最佳拍档,吃变蛋,喝啤酒,条件反射般和麦收紧密相连。

变蛋,顾名思义,是由鸡蛋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转变而来。变好的变蛋,剥去外壳,蛋清凝固成琥珀状,散发着玛瑙般的透明光泽,有的蛋清表面还有松花状的美丽花纹。蛋黄则呈娇嫩的鹅黄色,蛋清蛋黄紧密抱合处呈现深青色,仔细端详,简直像一枚精巧的工艺品,赏心悦目,令人口舌生津。

小时候,家在农村,物资匮乏,日子清苦,家养的母鸡下的鸡蛋除了生病、过月子和生日,一般人家都不舍得吃。攒着,拿到集市上卖掉,换回针头线脑,柴米油盐。一到麦收临近,一般都不再卖掉,但天气炎热,又不易保存。勤劳的家庭主妇要么提前用菜坛子腌上,时日一到,煮熟,用筷子头一扎,“吱”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就着馒头或白粥吃,特别下饭。要么等着下乡变变蛋的师傅到来。

小满时节的午后,绿荫匝地,寂寥无人,村庄安静得像封存在老照片里。此时,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旧自行车的师傅,洪亮的吆喝声在胡同里回荡:“变变蛋的来了!”

闻听此声,家庭主妇们端着鸡蛋,纷纷聚拢来,七嘴八舌讲好价钱,一般每个鸡蛋加工费一两分钱。好奇的小孩子也来凑热闹,开始围观师傅变变蛋。只见师傅熟练地配好石灰水,盛在旧搪瓷盆里,戴上手套,让鸡蛋逐个在里面打滚,然后裹上谷糠草屑,放在塑料袋子里扎好,静待光阴像变魔术一样把鸡蛋“爆改”。

很多人觉得,变变蛋没啥技术含量,不就是鸡蛋在石灰水里蘸一蘸,谷糠屑里滚一滚,然后密封保存的事嘛。但就是这看起来极其简单的制作方法,也并非那么好掌握。石灰水的配比,料水的浓淡,气温的高低,都会影响变蛋最终的品质。

村里也有节俭的人家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捣鼓的,但试错成本太高,一不小心就糟蹋了鸡蛋,因小失大划不来。所以,那时候几乎家家找师傅加工变蛋。

嘴馋贪吃的小孩子等不及,几次三番央求父母打开看看。此时,蛋清还没凝固成型,剥开要么呈稀碎的豆腐脑状,紧紧粘在蛋壳上,要么还是一泡水,流了一手,不舍得浪费,赶紧喝掉。

心急吃不了好变蛋,再熬一些时日,在强碱的作用下,鸡蛋内的蛋白质开始发生变化,蛋白玲珑剔透,Q弹,蛋黄则如一轮新生的暖黄太阳,里面还有溏心。此时吃,口感最好,但要留到麦收时节才舍得吃。

“蚕老一时,麦熟一晌”,抢收抢种,麦收时节每一天都忙得像打仗。过去还没有实行机械化收割,所有的麦子都需要大量劳动力人工手动割麦。家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夜以继日,热火朝天,顾不上回家做饭吃饭。此时,吃变蛋喝啤酒特别方便快捷,而且,这样的搭配比平时的粗茶淡饭略显奢侈丰盛,也算对辛劳一天的犒赏。

变蛋在田间地头吃最有野趣。一天的劳作告一段落,在地头的树荫下席地而坐,凉风拂面,暑热顿消。磨出茧子的粗糙大手拿出几颗变蛋,在坚硬的地面上轻轻一磕或随手一抛,外壳随即四分五裂,剥掉外壳,便可直接食用。有人吃得狼吞虎咽,一口一个,再用牙齿咬开瓶盖,举起一瓶啤酒一饮而尽,简单粗犷豪放。

吃完打个满足的饱嗝,消耗的力气又很快找补了回来,一日的辛苦疲累在食物的抚慰下渐渐消散。变蛋以它特有的柔韧绵香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味蕾,成为刻在我们基因里的饮食密码。

挑变蛋有窍门,遵循“一扔”“一晃”“一闻”的六字原则即可。一扔,即将变蛋抛向空中,感受变蛋落在手里的感觉,如果有沉甸甸的震颤感,且内里有微微的弹性,则是颗“好蛋”。我在菜市场见过最牛的挑蛋人,伸出一根手指在变蛋上一拨拉,就能分出好坏。

“一晃”,即把变蛋拿到耳朵边晃一晃听一听,如果有晃荡的水声,则说明变蛋时间尚短或是颗“坏蛋”;至于“一闻”,则适用于吃之前,好的变蛋剥开洗净是没有异味的,仅有变蛋自身的点点糯香。变蛋以溏心最佳,一颗溏心变蛋能将“Q弹、爽滑、细腻”几种口感糅合一体,极尽诱惑,让人无法自拔。

变蛋多冷食,我也见过拿它和瘦肉一起熬成粥的,说实话,真的吃不惯,一个人从小形成的味蕾就是这么顽固。

变蛋最常见的便是跟黄瓜搭配,黄瓜青翠,变蛋金黄,单从配色上看,都是极其清新秀丽的视觉享受,可一年四季常驻餐桌。吃起来,蛋清柔韧,蛋黄似流非流,紧紧趴在蛋清上,一口下去,先是蛋清的弹牙,随后蛋黄的咸香慢慢上来,细细咂摸,满口余香。此时,一块黄瓜入口,清新爽利,正好中和变蛋的腻,相得益彰。

变蛋和荆芥更是一对灵魂伴侣。荆芥的味道介于罗勒和薄荷之间,出了河南也极为少见。一个变蛋切成四瓣,依次排列,如绽开的荷花瓣,通常四个变蛋便可铺满整个盘子。随后,在顶端撒上一把碧绿的荆芥,倒入醋、大蒜、香油等调好的料汁…………

在醋的激发下,变蛋焕发出一股清冽的甜,与荆芥同时入口,各种香在口腔中同时爆裂开来,这是独属于河南夏天的味道。

市面上有一种松花蛋和变蛋很像,两者的区别在于,松花蛋的原材料是鸭蛋,通体玄青,蛋黄的颜色则从墨绿到深灰一圈圈分布开来,闻起来气味略刺鼻。

相比变蛋,天南海北的人们对松花蛋更为熟知,但在河南,松花蛋永远撼动不了变蛋的地位。它虽然不像小龙虾、羊肉串占据着夜市烧烤摊的“C位”,但如果哪个夜市摊的凉菜没有变蛋,又实在显得不够“河南”。

家乡有习俗,“麦稍黄黄,闺女瞧娘”。麦收时节的烦琐、疲累是对农人体力和耐心的巨大考验,以至于麦季结束,每个人都煎熬得像蜕了一层皮。所以,女儿虽已出嫁,但还是把娘家时时牵挂:麦子长势好不好?麦收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爹娘要不要人帮忙?带着这些疑问,闺女踏上了回娘家的归途。

我能想象那样的一幅画面:豫东大平原一马平川,连绵起伏的金色麦浪夹拥着田间小道。健硕的男人稳稳地蹬着二八大杠车,前面坐着娇儿,车后座的女人穿戴一新,心情欢畅。这条路已经走了无数遍,但依然那么熟悉亲切,连拂面的风都是香的,呼吸的空气都是甜的。车把上买给爹娘的礼物随着道路颠簸在晃荡,而其中一定少不了变蛋。

如今,变蛋不再局限于麦收才吃,一年四季在商超、菜市场随处都可以买到,胡同里再也没有了下乡变变蛋的悠长吆喝声。变蛋的口味也在与时俱进,有五香的等各种口味。

变蛋的原材料不仅限于鸡蛋,鹌鹑蛋因为小巧可爱、方便食用,也被人拿来做变蛋。但如果论吃起来过瘾,接受度最高的,还得是鸡蛋变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变蛋,是河南人舌尖上挥之不去的乡愁,是独属于河南人的味蕾基因密码。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还是有麦忙假的,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旨在让孩子帮忙得团团转的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一个麦季结束,人再回到课堂,同学们都被晒得黑了一个色号,但很充实也很快乐。如今,我在城市定居,虽然没有五谷不分,但已经四体不勤了。真想念家乡的麦香啥。

吃变蛋,喝啤酒,五湖四海的河南游子们,家乡的麦子快熟了,你妈喊你回家割麦了。

1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