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夏天,我开始接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发现居然有人可以这样写历史,我几乎没有犹豫,便一头栽进作者笔下的明朝世界。
一套七集读下来,滋味之过瘾,笔墨难以形容。
这套作品有多精彩、销售有多佳,我想我不用多说,只要随便点到一个网络书店,查一下就明白了。我可以肯定的是,上头写的绝非溢美之辞,这套书值得买、值得读,更值得一读再读。
因为作者谈的不仅仅是历史,书中更蕴含诸多人生哲理。
初读《明朝那些事儿》,想必大多数读者都会被作者那满腔幽默征服,拍案叫绝,无法相信历史可以这样讲述。这是我第一次阅读本书的经验,甚至笑到亲友担心我是不是怎么了。
然而,重读之后,我却看见了截然不同的光景。我依然会被作者逗趣的文字“折腾”得捧腹不已,但更多的是:无法停息的眼泪。
这些眼泪恰恰证明《明朝那些事儿》带给我的不是转瞬即逝的欢乐,而是铭刻于心的感动。同时,从作者内里折射而出的品格,也深深浸润了我的心。
阅读本书期间,我曾经好几度哭到哽咽、哭到无法自己。作者写历史,不是为讨好、不是哗众取宠,我感觉得到他笔下那股诉说美好、正直、良善等美德的渴望。历史这道长流,固然充满了不少我们厌恶的人性,可是它却也能筛净杂质、去芜存菁,将值得景仰、钦佩的人物彰显于世。
我是文史出身的学生,我曾不屑于古代那些读书人重视的气节、品德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玩意儿,我曾称这叫“迂腐”、“八股”,讥笑这些被我视为笨蛋的文人。
然而,透过作者的文字,我彻底看见自己的无知。
我看见于谦不畏蒙古大军,以一介书生之姿率领诸将诸军进行北京保卫战,反抗蒙古大军;
杨继盛没有背景、没有权力,却敢以死为谏,去抗衡“严”墙铁壁;
王守仁(王阳明)不求富贵名声,只为天下苍生,视自身生命为粪土,起兵抵抗宁王;
杨涟、左光斗即使明知前方是死路,依然不向强权低头,视死如归……
作者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摆在我眼前,一波继一波的感动朝我席卷而来。
作者写历史人物,不会执着于一,毕竟没有人是“完人”,总有做错与做对的时候。可是,总有一些人,概括他的一生,你无法从中不获得敬佩与动容。尽管他们可能在某些时候不是那么完美,但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坚持,始终会激发你眼中的泪水,震撼你脑海的思绪。
这些人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我们称之为“气节”、称之为“品格”。
以前我对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嗤之以鼻,认为这志向根本是在折磨后世文人。但事实上,有一批人,他们真的愿意花尽一生挑战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万世会不会永久太平、人民能否永远安居乐业,我不晓得,可是我知道这群人即使明知不可为,依然会以“气节”、“品格”与“才学”为武器,锲而不舍地挑战下去。
或许正是因为这群人,中国文化才不像其它三大文明,随时间而没落,反而如水底烂泥里的沙金,愈淘愈明亮。
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人性的集合体。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物质如何丰富,历史终归是一个样儿。正如作者所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因为人性并不会随着时间而进步,而创造历史的,是人类。
兜兜转转,还是绕回来了。
所以我和作者一样,对于“以史为鉴”不以为然。那为什么研读历史呢?对我而言,一方面是图乐趣,另一方面则是想从中了解人性。看着这些历史人物来来去去,再对照我周围人们的行为举止,我惊奇地发现:
历史果然是人性的集合体;历史果然一再似曾相识、重复地上演呢!
我很喜欢作者以徐霞客的一生作为本书的结语。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主流,科举是明代的主流之一,但徐宏祖舍弃了一般读书人的正规道路,往最艰难却最能满足他的坎坷路途前进。我想无论后来有没有出现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对徐霞客而言,他这一生应该都了无遗憾了。
我们的人生,多多少少都在向时代主流靠拢,但我们内心最渴望的,会是随波逐流吗?作者最后以一句话总结,看到这句话时,我激动地哭了出来:成功之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因为这是我这段日子以来,一直在思考的生存方式。这句话很简单,不过我可以肯定,真正能做到的人绝对少之又少。我期盼自己,将会是少数中的其中一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