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代有这么多“兔”形文物,最早的兔字,竟出现在这件文物上

云帘逸仙 2024-10-14 15:53:37

文|赵公子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兔子这个毛茸茸的小精灵,似乎天生就有一种魔力,让人忍不住想要亲近。

但你可曾想过,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兔子也曾频频现身,从商周青铜器到明清陶瓷,从敦煌壁画到宫廷珠宝,处处闪耀着它灵动的身影。

这些“兔子器”,每一件都凝结了古人的巧思和匠心,见证了兔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悄然兴起和绵延传承。

而最早的“兔”字,竟然隐藏在一片小小的龟甲之上,静待有心人去发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些古老的兔子,一起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秘辛,领略中国文化的别样魅力。

古代人与兔子的渊源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兔子与人类的渊源究竟有多深?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思考过。但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早在50万年前,兔子就已经出现在了人类的餐桌上。

1929年的一天,周口店遗址的发掘现场一片忙碌,考古学家裴文中正在仔细观察一块新出土的化石。

“咦,这化石的形状看上去很特别啊!”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定睛一看,这块化石酷似一只蹲伏的兔子,长长的耳朵,短短的尾巴,分明就是兔子的模样。

经过反复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的确是一块兔形目哺乳动物的化石,也就是古代兔子的祖先。

在周口店这个著名的“北京人”遗址中,出土这样一枚兔子化石,意味着什么呢?

这说明,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兔子就已经与古人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兔子很可能是古人类赖以果腹的猎物之一。

想象一下,原始森林中,古人类手持木矛,在林间追逐奔跑的野兔,生动的画面简直跃然眼前。

兔子化石的发现,还有力地佐证了周口店遗址的生态环境,科学家推测,那时候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是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理想的栖息地。

而古人类择址而居,多半也是看中了这里适宜的生存条件和丰富的猎物资源。

鼠兔是兔形目动物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与家兔和野兔同属于兔科。

如今,鼠兔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山区,以啃食树皮和草根为生,它们警觉性高,奔跑迅速,是天敌难以捕获的对象。

今天,当我们再次与兔年不期而遇,不妨多想想兔子与人类的这段渊源。

它们曾与我们的祖先一起走过漫长岁月,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今,兔子虽已不再是人类赖以为食的对象,但作为宠物、吉祥物的角色,却依然深受人们喜爱。

这大概就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吧,在现代社会,兔子的形象愈发讨喜,成为了温驯、机敏、幸运的代名词。

这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是人类审美情趣的升华,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

以上内容参考自天眼新闻2023年1月25日关于“认识这些兔宝贝吗?看完你也能谈‘兔’不凡!”的报道

各朝各代的兔子文化

今天,不妨跟着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去寻访那些“萌化史”的兔子们。

故事还得从商朝说起,在天津博物馆里,有这么一片小小的龟甲,上面刻着一行字:“乎多羌逐兔”。

乍一看没啥特别,不就是在说打猎嘛,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兔”字,写得特别像一只兔子蹲在那儿?

长耳朵,小尾巴,一个圆滚滚的身子,别提多传神了,这可是甲骨文里头一号萌物,其他那些鸟啊鱼啊的字,在兔子面前都得靠边站。

这么可爱的兔子,到了新石器时代,身价就更高了。你猜怎么着?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考古队挖出了一件通体莹白的玉兔,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这兔子昂首挺胸,双耳后伏,腿上还镂空雕了几个小孔,用红绳一穿,就成了古代“网红”们争相恐后的时尚配饰。

这件玉兔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堪称“萌界始祖”,谁不服都不行。

到了西周时期,兔子更是混出了新高度,公元前10世纪,在山西曲沃县发掘的晋侯墓地里,竟然出土了几件青铜“兔尊”!

没错,就是古人用来喝酒的那种尊,这些兔尊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蹲在那儿昂首挺胸,大眼睛炯炯有神。

兔子的背上还顶着个小酒杯,任谁看了都得说一句:兔子,真是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主儿!

这一发现,可把考古界给震惊了,要知道,西周青铜器向来是虎啊龙啊这些威武霸气的大块头的天下,像兔子这种小萌物,哪儿轮得到它出场啊?

但这几尊兔形尊的出现,生生把西周鸟兽尊的历史给改写了,这些兔尊的工艺水平一点儿不输同时期的其他青铜器,再加上独特的造型,难怪能在西周贵族中引起轰动。

有了这样的开场,兔子在中国文物史上的地位,可谓一步登天,直接封神。

这股“兔旋风”,一直刮到了宋元明清。南宋灭亡时,末代皇帝赵昺被俘,客死他乡。

当地百姓为他修了个衣冠冢,还特意在墓前摆了十二生肖石雕,其中的玉兔雕工精美,惟妙惟肖,成了研究元代石刻艺术的珍贵资料。

到了明末,京城流行起了“兔儿爷”。这是一种泥塑小兔,头戴花冠,手捧灵芝,造型讨喜。

据说,兔儿爷是玉兔的化身,专治瘟疫,保佑平安,难怪连宫里都争相摆放。

说到宫廷珍宝,明孝陵出土的“玉兔捣药耳坠”,那才叫一个惊艳!晶莹的白玉雕成一只小兔,红宝石镶嵌成兔眼,熠熠生辉。

兔子伏在一个玉杵上,杵下还垫着祥云金托,上面缀满了珍珠宝石,华贵之极。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兔形器,比如青花三友兔纹盘、粉彩百兔瓶等,每一件都精美绝伦,彰显了古人对兔子的喜爱。

以上内容参考自东方文化杂志2023年2月13日关于“兔年找兔文物里的兔文化”的报道

追溯兔子在中国文物中的身影,我们会发现,从远古到当代,从宫廷到民间,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动物,始终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征服着世人的心。

它们或萌趣,或灵动,或祥瑞,既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情趣,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兔子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和共鸣。

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更是吉祥、智慧、美好的化身。

玉兔、月兔、仙兔……种种与兔相关的美丽传说,都昭示着这个毛茸茸的小精灵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正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们才在青铜器、玉器、陶瓷等器物上频频刻画兔子的形象,用它们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这些“兔子器”,每一件都凝结了古人的巧思和匠心,从商代的“兔形字”,到西周的青铜“兔尊”。

从汉唐时的“月兔”图腾,到明清的“玉兔”珠宝,兔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演变,但那种讨喜可爱的本质,却从未改变。

就拿“兔尊”来说吧,这可是把兔子的身价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要知道,在西周时期,能用青铜铸尊的,兔子这种小动物还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但偏偏这几件兔尊的做工,一点也不比同时期的其他青铜器差,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光泽莹润,俨然是精品中的精品。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明清时期,老百姓也开始跟风养兔子了。

从宫廷到民间,兔子俨然成了“网红”宠儿,京城的“兔儿爷”,就是这股风潮中的代表作。

这些泥塑小兔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据说还能治病避邪,实在是集萌宠和吉祥物于一身的小神兽。

当然,兔子在文人雅士中的地位也不低,清代兔子更是被频频请进文人的书斋,或青花白地,或粉彩洒金,摆在案头,增添几分雅兴。

时至今日,兔子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毛绒玩具到动画形象,从生肖邮票到兔年贺岁,这个古老的文化符号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兔子那机敏可爱的形象,似乎天生就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或许,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轻盈灵动的精神寄托。

以上内容参考自京报网2023年1月12日关于“瑞兔象征长寿!京城自古兔类文物故事多,多图揭秘”的报道

回望悠悠岁月,细数那一件件与兔相关的文物,我们会发现,兔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而这也正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从古至今,兔子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陪伴和见证了中国人的生活。

结语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明清的宫廷珍宝,兔子在中国文物中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

这些“兔子器”不仅见证了兔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绵延传承,更承载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而最早的“兔”字,竟然隐藏在一片小小的龟甲之上,静待有心人去发现。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甲骨文,却成为了兔文化的开山鼻祖,预示着一段与兔结缘的漫长历史正在徐徐展开。

今天,当我们再次与这些古老的兔子不期而遇,不禁感慨万千,它们或萌趣,或灵动,或祥瑞,跨越了时间的界限,沉淀了中华民族最质朴的情感。

这些兔子不仅是稀世珍宝,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连接着古往今来,见证着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