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见到留住,高新区实训引才的奇迹再现

麴义看金 2024-07-17 22:21:04

01.

看见的力量,是相互的

2022年的夏天,以一位观察者的视角,我跟随一群年轻人在无锡高新区度过了很有意思的33天。

他们是从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中筛选出的一批高校学子,大多数是集成电路有关专业的大三、大四或是研二在读,在即将从校园迈向职场的过渡阶段来到无锡,他们在这座集成电路产业之城里走进企业、走进工厂、走进当地人文的体验点,以一场实训为切入点,如抽丝剥茧一般逐渐探索着这座城市的多元面目。

他们中很多人甚至是第一次来到无锡,却在这里纾解了很多困惑,展开了对未来事业的更多深入理解。

促成这一切变化的,是一场极具创意性的引才策划活动——由无锡高新区发起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

简单来说,无锡高新区包揽了一切费用,只为了这些优秀的人才先来当地学习和体验一段时间。

为期一个月的产业实训,从课程到食宿,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新区都予以全面支持。无论未来是否选择留在当地发展,参训学生都将享受食宿全免的服务,享受“拎包入住”的全程保姆式服务,还可获得专项补贴,纳入高新区对应产业的人才库,推荐至区内有关企业就业,优先推荐市区各类人才计划。

从金钱投入来看,很难说这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最后会有多少人愿意留下。如果最后没有多少学生留下来发展,这些支出的成本岂不是都打了水漂?

旁观者还在猜测,果敢的人却已经开始了行动,他们的目标可不只是当下——

那一年,当地组织这样一次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愿望听起来很朴素:

当地领导说,活动的初衷是希望能让更多优秀的学子看见无锡,先来认识一下无锡,给无锡一个机会。

或者,更完整地来说,希望能以人才的批量引育为当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储备力量,将无锡高新区打造成为集成电路设计人才集散地和优秀青年人才就业首到地。

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直到全程跟完了那一场产业实训,再回望那一句初衷,才能感受到这一份「看见」背后的心意,饱含着多少令人动容的诚意。

尽管那一年的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实训只是无锡高新区的初次探索,我仍然被这次活动中的很多巧思所惊讶到。

比如,特设的别具一格的早餐会,在同一张早餐桌上,让学子与当地企业家边吃边聊,在轻松的氛围里,心声似乎更容易袒露。时至今日,我还能想起来那张早餐桌上的些许闲聊话题,比如大企业和初创企业怎么抉择、怎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怎样很快融入团队、怎样克服工作与个人兴趣的矛盾冲突等。

让人才「看见」无锡,其实也是基于无锡对于人才需求的「看见」。

当地一位企业家更是妙语迭出,道出了他心中早餐会的多重含义:“早餐会,聊的是产业‘风味’,吃的是发展‘干货’,‘消化’的是企业烦恼,解的是‘人才之渴’。”

在人心的播种,恰到好处的关怀,最是润物细无声。真诚,是最大的杀手锏。

中国之大,优秀学子之多,城市竞争之盛,「看见」怎么不算一门新时代的人才招引学问呢?

对无锡不了解的学子有太多,通过这样一场短期游学,让这些大部分来自外地知名的优秀学子们走进无锡,「看见」无锡的产业,「看见」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感受这座城市的心声,看似只是一小步,影响却是一大步——

像无锡这样的中国工商名城或许没有北上广深的第一眼强烈光环,只有深入其中,这座城市背后的产业底蕴、人文魅力与自然天资才会逐渐显山露水,给人留下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印象。

2022年首期集成电路设计实训班班长周昊,是安徽人,在他的回忆中,那一次实训让他第一次直接参观工厂,通过显微镜看到芯片的三极管布局时,他整个人都无比惊喜,“这非常有趣,让我更直观地意识到,我们设计的版图最终是怎样一步步制作成产品实物,最终生成一块芯片。它不再是虚拟的,它变成了具有实际功能和作用的实物。”

参加实训时,他还在东南大学读研二,无锡高新区举办的那一次产业实训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就业未来,也就此和无锡高新区结下了缘分。

两年时间过去,这个年轻人真的在无锡扎根了。如今的周昊已经入职无锡高新区当地的力芯微电子,从事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成为了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在新时代发光发热背后的一份子。

背后有一组更震撼人心的数据:

面向全国双一流大学、QS世界排名前200高校应届毕业生,展开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实训1314人,累计为企业输送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人才636名,剔除非就业因素,留锡率接近80%!

而伴随着新一批充满着朝气的面孔来到无锡高新区,这组数据还在继续:

就在昨天,无锡市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揭牌暨暑期班开班仪式举行。来自五湖四海的1000名优秀学子齐聚高新区,拉开了为期2个月的实战型、沉浸式产业实训活动大幕。

这一次实训共计5455名学生报名,报名学员来自海内外高校844所,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等QS前200高校38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双一流”以上高校124所。从学历层次看,本科3429人,占比62.86%;硕士1956人,占比35.86%;还有博士70人。

相较于两年前,报名人数的激增也折射出这一模式的成功。而观察此次实训的课程表,我们惊讶地发现:

这个充满创意的人才实训模式,又进化了。

02.

实战闭环的浪漫,持续升级

最显眼的一个进化是,今年的课程表中增加了一个重磅环节——流片。

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改变。

据悉,创新增设的“芯片设计及流片封测”实操课程更是全国首创!

该实操环节将为学员提供一次完整的流片封测经历,参训学员能够全流程体验芯片设计、试生产、封装测试等各阶段的实操,且期间学院还聘请了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建立流片指导组,确保流程的顺利。

一颗芯片从设计到量产,“流片”属于非常关键的环节,但也属于成本消耗极高的一个环节,花费往往从几十万到上百万,由此接触机会相当稀缺。

对于学生来说,在目前的校园环境中,别说本科生,即使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接触流片的机会也是极其难得的。据悉,哪怕入职后,准设计工程师一般至少也需要经过一年半的时间才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流片流程。

流片环节的增设要考虑的因素有太多,除去高昂的成本,当它成为课程体验的一部分时,是否契合区内集电设计产业发展、是否适配区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研发方向、是否符合当下市场需求和行业应用场景……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无锡高新区最终通过实地走访、集中座谈的形式征询了区内很多标杆性集成电路设计代表企业负责人的建议,综合企业需求、学员实际、流片指导组意见等因素,以难度适当、落地可行为原则,才形成了目前的4个流片项目选题:ADC设计、LDO设计、BANDGAP设计、OPA设计。

这一环节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而增设这样一个“天价”环节,为的绝不仅是听起来高端——

更是无锡高新区对于实战闭环的执着。

“流片环节完全是从实战角度出发。芯片设计很不同的一点在于,如果脱离流片,很多事情都是纸上谈兵。学生永远只能画草图,没有经过实战检验。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无锡体验到全流程的体验,提前让他们具备工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从流片到最后封装再到测试,在这次实训中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而能够实现这样的神奇体验,无锡高新区本身的集成电路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先天优势。无锡高新区晶圆厂有很多,其中不乏SK海力士、华虹(无锡)、华润微电子等龙头企业,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全产业链也为这样一种产业闭环体验的设想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据悉,产业学院还会直接送到当地的封装厂商,委托当地工厂进行测试,最终将完成测试的流片寄送给参与到其中的学生。

当完成了一整个闭环的产品最终递送到学员手里,亲眼感受到其中每一步变化,这或许,就是这一座老牌集成电路产业之城的浪漫吧。

而在当地政府看来,这样一种对于“闭环”的强调,其实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的目标。如今,用“规划成为现实”来形容这一改变,或许更为贴切。

甚至于,跳脱出课程设置的持续优化,我们发现,除了课程上的升级,今年产业学院似乎还发生了一些更为重要的变化:

一、学院成功升格为了无锡市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

二、学院与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代表签署了“共建国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协议,将学院“批量化”引才与国家卓越工程学院“订单式”育人有机结合,抢占战略人才引育制高点。

三、高校“朋友圈”进一步拓展,学院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学院代表签订“学分互认”合作协议,与多所高校校内课程融合共建。

这也意味着,这个无锡高新区自主策划的引才路径,正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与借鉴,实训学院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的深化方面取得的成效正呈现出惊人的辐射力。高新区产业聚才蓄水池持续扩容,实训学院引才名片熠熠生辉。

据悉,实训学院还进一步扩大了实训科目,将产业领域拓展到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新区六大地标性先进产业,为更好赋能当地产业做好储备力量。

03.

引才新路径的成功经验

从2022年第一次试水的一个班级,到2023年2月成立无锡高新区产业人才实训学院,再到今年升级为无锡市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实训学院。

为什么能持续升格?

这一模式在过去两年间的惊人成绩是最直观的答案。除近80%的留锡率,以及实训学院不断拓展的学分互认高校范围等,每年全国范围内指数型增长的报名人数也都在认证:

无锡高新区产业人才实训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实训引才”的新路径。

从1.0版本到3.0版本,实训学院经历了很多形式的创新与变化,但其实质始终未变:

打通人才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为无锡引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它探索出的这一条“政府搭台、市场主导、校企协同”的引才新模式,为什么能在无锡高新区大获成功?甚至从今年开始即将在全无锡推广?

有几点感受想简单谈谈:

其一,企业的参与度很惊人。

相较于一般的政府搭台形式,这一模式充分调动起了当地企业的积极性。观察产业实训的课程设置,有多年产业端经验的企业资深人员比例是极高的,“导师天团”中既有当地上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创始人,也有世界500强及国内上市公司资深培训讲师、产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等。

从实训课程的前段设置到后期参与,当地企业的参与程度都很深入。比如课程设置的酝酿,当地相关部门不仅多次对接重点高校,还反复征询企业意见,从项目课程设置、学员遴选、师资配备等多方面均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与想法。就连早餐会这样的生活化场景,企业家们也是积极参与其中。

大家不吝自己的资源——比如当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内知名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专用设备企业微导纳米,将行业内最先进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研发生产车间和设备向实训学生完全敞开,从5000多平的洁净室到各类罕见的高端检测、量测设备等,再到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软件系统,公司在实训中为学生们提供了最贴近产业的实训岗位和实训环境。

为什么企业愿意参与到其中来?

一面来自微导纳米向实训学院赠送的锦旗或许能透露出一些答案。原来,每年都有50名左右优秀的应届生通过政府组织的人才实训平台入职微导纳米。

“其中大部分都是985、211的学生,他们所学的专业都是和企业半导体集成电路项目高度契合。实训学院对我们的人才引进帮助非常大。”据悉,从企业的视角看来,人才实训招引的学员们生源质量高,专业对口,层次与规模以及招聘效率都高于企业自主招聘的效果。

产业实训将“高校端——企业端——学生端”直接打通的模式,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更多的“隐形赋能”都藏身在其中。

微导纳米有关负责人介绍,很多无锡的半导体企业通常处于行业的前沿,他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往往是产业研究和发展的热点。政府搭台的产业人才实训学院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更紧密地合作,除了前置和输送了名校优生的人才,还给企业提供了与国内知名院校联动的平台,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学术和产业界技术信息的交互更新,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接触最新科技成果的机会。

究其根本,正因为这个模式打通的是人才进入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构建长久稳定的人才供应链,是切切实实能够为企业招引人才带来好处的,自然也能够激发起企业的热情。

其二,政府端的目标很明确,规划完整,执行力度到位,也很舍得下本。

引人才,不能只看表面的“划算”。那些隐藏在后续连锁反应中的效益,往往也很惊人。只有看见了产业的人才缺口,才能走向更好的产业未来。

站在第三年回看第一年提出来的那些规划,都是正在完成和已经完成。

比如,第一年就开始筹备规划的流片环节,今年已经被纳入了课程端;第一年提出的要在未来两年内,继续招引500名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学子来到这里开展实训,这一目标也已经实现;

从第一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百炼成钢成为经验的先行者,这样站定一条线去坚决贯彻的定力和信心也变得尤其重要。

从看见到留住,看似只有一步的跨越,其实背后每一步都需要精心酝酿。

还记得第一年探访实训时,令我动容的是无锡高新区产业人才招引模式的创新、和一份城市对于产业人才的诚意;

第二年,令人印象的则是这套模式对于所有支柱产业的配套,以及实训过程中仍在不断精益求精的细节;

而今年,无论是高价的流片环节,还是到国家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的共建,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种宝贵经验的积累与共享。

以创意为始,以共享为结,贯穿其中的,始终都是对于人才的诚意吧。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