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修行的秘密,庄子《南华经》道家视角解读

道友李三川 2024-12-31 09:09:10

仙文化研究员、道文化爱好者、践行者、实证者、传承者逢周二、周四更新

前面的文章,几乎都在阐述天道,相信诸位对天道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认识天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个人修行还是做事,均能够对人有正确的指导。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的呢?

我用《南华经》中的一段原文给诸位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也。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枝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上面的这段文字,正是来自《庄子·养生主》的开篇,也正是大名鼎鼎的“庖丁解牛”。

大意是说:庖丁宰牛时靠的不是蛮力,不用耳目投入到其中,而是用心神在运行着。

他手中刀子依照牛体的自然纹理,劈开筋骨间的空隙,引刀入骨节间的空隙,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动刀。

而他手中的那把刀子已用了十九年,所宰过的牛有几千头,但刀刃好像在磨刀石上新磨过的一样锋利。

庖丁解牛的故事,专家、以及网上的解读,几乎都理解成“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或者是“要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熟能生巧,事情才会做得漂亮。”

对吗?

似乎也没毛病,但好像差点什么东西。

一来,《南华经》这本书,与《道德经》一样,是集道家大成之作,是教人化大自在的书,怎么可能如此功利?

二来,解经者多为儒者,自然就以儒者的立场和去释义。

事实上,现在你几乎大多数道家的经典解读,都是“儒说八道”,说教的味道很重,“爹味”很足,要符合某种正确。

在道家看来,儒者解经,都视为“外说”。

不能说不对,只是南华真人原本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与儒家的“外求”不一样,道家,从来都是“内求”。

01

内求

首先,《养生主》,是《南华经》第三篇文章,排在第二篇《齐物论》之后。

上一篇《齐物论》,一句话总结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便会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既然天就是我、我就是天,那我岂不是为所欲为?

非也!

这么理解的,是无法无天,容易误入歧途。

庖丁解牛的故事,正是庄子为了避免人误入这个歧途而继续写的。

之前在一篇文章说过,老子与庄子的性格,很像是《仙剑》中的逍遥剑圣与酒剑仙。

老子高冷,觉得天道这些东西,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自然不懂。

庄子不一样,他怕你不懂,举一反三去说,用各种比喻地说去说。

说来说去,整本经书便有十万字了。

因为真正理解了前面两篇的,绝不会是“为所欲为”,而是客观第看待世俗的一切。

客观,即使用天道的视角去看到万物的成毁——大到春夏秋冬的草木枯荣,小到人的生老病死。

其中,自然也包括自己的生死。

‍‍‍‍‍‍大彻大悟者,会诞生出“人生毫无意义”的结论,其中荣华富贵、悲欢离合这些生不用说,在天道的视角中,万物就是没有意义的。

不过,没有意义,绝不代表没有用!

所以,庄子说: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草泽里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望自己被养在笼子里。在笼中神态虽然旺盛,但并不自在。

《养生主》这一篇文字并不多,一千字左右,但却给人道修行做了一个指引。

用野鸡比喻为人,从天道(太阳、月亮)的视角看,人和野鸡确实没有什么区别。

我说直白点:在庄子看来,在世间的人,就是一只只被关在笼子中的野鸡。

只不过,这笼子,是无形的,它可以是道德、也可以是规矩、甚至可以是知识。

故云: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02

人生有涯,所求无涯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认知是无穷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认知,对人是有害的;明明已经知道是这样,还要去这么做,那么对人的损害就更大了!

‍‍‍‍‍‍岂止是认知?钱财、美色、快感,功名利禄,哪个不是?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庄子又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南华经·养生主》

儒者解经是:做善事不要有求名之心,做恶事不要遭受刑戮之苦。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常法,长可以保全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培养精神,可以尽享天年。

是不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没错,除了莫名其妙外,甚至还有些不知所云,它不能说不对,只是“外说”,是“强行解经”的典型。

善的意思,应是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帛书版上善似水)”的“善”,是“近忽于道”的意思,而不是现在的“善良”的意思,在当时,还没有“善良”这个词。

“督”,指人脊背中线的脉络,也就是督脉,督脉居中而无形。

所以,这话真正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是:

顺应天道不会一下子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不顺应天道也不会马上有什么不好的惩罚(正是大道无形,人行大道亦无形的意思)。

因循于无形而中正的自然法则,并以之为常法,便可以滋身,可养性(古汉语字典中,“生”通“性”,“生”这个字,就是“性”),可以养足精气神,可以享尽人原本应有寿元。

这样,养生主真正的意思就出来了。

我曾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修道学能逆天改命,因为真正强大到可怕的人,是无为而无不为!》中论述过《道德经》的“无为”,同样是这个意思。

‍‍‍‍‍‍‍‍‍论述到这里,南华真人的真义,是给我们入世修行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

在人世间修行,当如庖丁手中的刀子一般,一般顺应牛的规律,不做与牛骨头相冲突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是“牛骨头”?

它可以是某种教条、某种规定、某种固有的认知等待,比如:人要有钱才能娶媳妇、人要有学历才能赚钱、人要奋斗才能成功、人要努力才有结果,还有人要争一口气、等等。

太多了!

数之不尽的“牛骨头”,编织成人的牢笼,把人这只“野鸡”困在里面,若是跟这些东西硬刚,恐怕刀子用不了多久就断了。

故此,要想自己的“刀子”不断,那就知道用庖丁的视角(也就是天道)的视角,而后遵循于无形而中正的自然法则,并以之为常法,只有这样才能顺行于万事万物之间,与万物无所悖逆。才能把人世间的这场修炼圆满走完。

后记:神助

在庄子看来,我们都是刀子。

与骨头硬抗,不用几下就断了了。

所以关键的地方就在于遵循天道的脉络,进而兼容地面上的事情,如此就是庖丁解牛的真义。

这样一来,在外能化腐朽为神奇,在内,可以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以尽天年。

而关键,在于知晓天道脉络。

通晓天道而兼容地规、兼容人性,便是道学的精髓,亦是入世修行天人合一的关键,学会它,如有神助。

我解这个意思,肯定是不会错的。

为什么?

首先,它与历史吻合,很肯定地说:《南华经》整本论述的,都是在人世间修行的内容。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践行者还没有山上修行的习惯,直到南北朝佛道相争,才开始有了“丛林”制度。

在那之前,先秦炼气士是依附贵族、与有钱有势的人财法互施而存在的。

故此道门的根,是凭本事吃饭,是“收钱办事”,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而不似佛门接受十方信众的供养。

‍‍‍‍‍‍‍‍‍‍‍‍关于南北朝佛道相争的历史,简单地说,就是一开始佛打着道家的名头传教,后来大批佛经翻译成中文,僧人遍布全国,实力超过道,于是就急切地想要脱掉道(神仙方术和玄学)的外衣,想要争取正统。汉武帝以来,儒为正统。佛学要争取正统,故一开始是对儒发起进攻,说儒是腐儒、不懂变通,很多骂儒者的话,就是那时候创造出来的。当时的大儒何承天,写了一篇《报应问》,批判佛教因果报应说。佛教徒宗炳写了《答何衡阳书》迎战。从鬼神之有无,报应之虚实,逐渐深入到人死灵魂有无即精神和肉体的关系上。然后儒者范缜写《神灭论》,说神不存在。佛教徒又编《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出了函谷关去了印度,立地成佛,还将佛陀视为老子和关尹子,因此,误伤了道门,随之道门下场。儒者一看,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于是联合道家进攻佛家....这里不多说,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就写一篇专门说佛道相争这个事,总的来说,当时的佛门非常能打,毕竟古印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底蕴不比谁差……‍‍‍‍‍‍‍‍

此外,这释意与《道德经》主旨相吻合。

说白了,道家是内求,儒家是外求。

故此儒家解道经,往往偏离原义。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

4 阅读:161
评论列表
  • 2025-01-02 12:27

    作者大德,道友请了[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1-04 23:44

    神…何以炼

  • 2025-01-02 21:29

    难得一见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