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君的黑料:纣王到底做错了什么?竟从改革家成了最早的暴君?

历史信笺 2024-12-11 22:40:42

都说纣王是昏庸无道,可你知道吗?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动权贵蛋糕的改革者,你说他是昏君?那我问你,一个昏君能让整个贵族集团寝食难安吗?你骂他是暴君?那请告诉我,哪个暴君会提拔平民当官,打破世袭制度?

《史记》里把纣王描写成了一个只知道搂着美人喝酒的荒淫之徒,但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一个“昏君”会让整个统治阶层如此害怕,以至于要联合起来推翻他?

要说纣王的罪过,在我看来,他最大的罪过就是想要改变现状,他想打破神权,结果得罪了祭祀集团;他想削弱贵族,结果得罪了宗亲;他想中央集权,结果得罪了诸侯,而这些被他得罪的人,恰恰掌握着历史的话语权。

今天,我就要给大家讲一讲另一个版本的纣王故事,而这个故事要从商朝的政治制度说起。

商朝的政治制度说白了就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商王在这个联盟里就像是个大哥,下面的诸侯国都是小弟。听着挺和谐对不对?错了!这简直就是个定时炸弹。

《尚书》里说得明白:商王的权力受三方面制约,一是“贞人”,也就是掌握占卜大权的神权集团;二是宗亲贵族,就是那帮整天喊着“咱都是一家人”的皇亲国戚;三是地方诸侯,说白了就是各路诸侯。

这仨势力一个比一个难对付,贞人说你不敬神,你就得倒霉;宗亲说你不顾亲情,你就不孝;诸侯要是不满意,随时可以造反。

纣王一上位就看出问题来了:这哪是在当皇帝?这分明是在当保姆!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改革计划。

第一步,打击神权,纣王公开表示“我生不有命在天”,意思是说“老子不信命”,大家想想,这话搁在迷信横行的商朝,那就跟现在喊“我不信科学”差不多性质。

神权集团急了,说纣王“不敬鬼神”,但纣王根本不在乎,继续大刀阔斧地改。《史记》记载,纣王“废其旧政”,推翻了祭祀制度,这就等于把神权集团的饭碗给砸了。

第二步,削弱宗亲,纣王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用人制度:只要有本事,不管你是平民还是罪犯,都能当官。

《尚书》里说他“用人用贤”,听着像是在夸他,其实是在骂他不重视血缘关系,那些靠着血缘关系坐着吃空饷的贵族们自然就跟挨了耳光似的。

第三步,收拾诸侯,这招最狠,纣王先是把实力派诸侯鄂侯、九侯给干掉了,然后又把周文王姬昌关了七年。

大家发现没有?纣王这是在干什么?他这是在搞中央集权!

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改革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神权集团不干了,天天造谣说纣王“淫乱无度”;宗亲贵族不干了,到处散布纣王“暴虐无道”;诸侯们更不干了,直接串联起来准备造反。

但纣王依然我行我素,他一边打击内部反对势力,一边对外用兵东夷,扩大商朝势力,为了方便指挥,他还在朝歌修建了新的军事指挥部,

后世称这是“瑶台”,说是纣王用来享乐的,开什么玩笑,打仗的时候谁有心思享乐?事实上,考古发现朝歌遗址确实有大型建筑群,但那分明就是个军事要塞。

纣王的改革差一点就成功了,如果不是周武王带着联军来“伐纣”,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但成王败寇,纣王最终失败了,胜利者为了证明自己的正当性,自然要把纣王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这就是历史的无奈,但故事还没完,真正有意思的部分还在后面,说到文明的碰撞,就不得不提商周两家的“三观”差异。

商朝人和周人简直就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商朝人信奉实力至上,周人讲究礼义廉耻;商朝人崇尚享乐,周人标榜克制;商朝重视女性,周人歧视女性。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史记》说纣王“酗酒”,说他“听信妇言”,在周人看来这简直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但在商朝人或者现代人眼里呢?这叫啥事儿啊!

为啥会这样?因为商周两家的文化基因就不一样,考古学家发现,商朝很可能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在那种苦寒环境下,喝酒不是享乐,而是取暖;女人地位高也不是什么怪事,因为男人常年在外打仗,家里全靠女人当家。

你看商朝的妇好,就是正经的女将军,带兵打仗不输须眉,这在周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们觉得女人就该在家相夫教子。

所以当纣王重用女性、大搞饮宴的时候,周人就坐不住了,在他们眼里,这是在带坏社会风气。

但真正让周人害怕的是纣王对传统秩序的挑战,大家想啊,周人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宗法制度,是血缘关系,是家天下,结果纣王倒好,搞起了选贤任能,这不是在动摇周人的根基吗?

《尚书》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周武王在讨伐纣王时说:“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这话什么意思?说纣王那是“逃犯的庇护者”,是“坏人的聚集地”。

但大家想想,在那个时代谁是“逃犯”?谁是“坏人”?不就是那些被宗法制度压迫的底层人民吗?

纣王给了这些人上升的机会,可在周人眼里这就是在破坏社会秩序,

更要命的是,纣王还试图削弱神权,这在周人看来简直就是在自寻死路,因为周人最擅长的就是搞“敬天事神”那一套,他们就是靠这个笼络人心的。

你看周文王多聪明,整天就知道祭祀、修德、礼贤下士,结果呢?诸侯们都说周文王是“仁义之君”。

而纣王倒好,不信天命,不重祭祀,还公开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这不是在打周人的脸吗?

所以当周武王把纣王描绘成一个荒淫暴虐的昏君时,没人会替纣王说话,因为纣王得罪的不仅仅是一群人,而是一整套价值观。

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纣王的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也挑战了太多人的认知,最后他不仅输掉了江山,还输掉了自己的名声。

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纣王虽败犹荣。

大家看啊,纣王提拔寒门,后来的秦孝公也这么干;纣王打击神权,后来的秦始皇也这么干;纣王搞中央集权,后来的汉武帝也这么干。

这些后来被称为“雄主”的君王其实都在走纣王的老路,只不过他们成功了,所以被称为改革;纣王失败了,所以被称为暴政,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那么纣王的形象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这还真是个有意思的过程。《史记》里的纣王虽然不是个好君主,但起码还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司马迁笔下的纣王力能扛鼎、智商超群、辩才无碍,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昏君。

但你再看看战国时期的纣王,那简直就成了反人类的代表:剖孕妇、剜人心、把人做成肉酱,这些妖魔化的描述是从哪来的?从儒家来的。

战国时期可是个特殊年代,诸子百家都在争夺话语权,儒家要证明自己的学说有道理,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找个反面教材!

纣王就这么“荣幸”地被选中了,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说纣王“荒淫无度”;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那就说纣王“暴虐无道”;儒家强调“孝悌忠信”,那就说纣王“弑杀忠良”。

到了汉代,事情就更有意思了,汉朝的统治者特别喜欢用历史来教育百姓,那纣王自然就成了最好的教材。

你看《封神演义》里的纣王,那简直就是个大反派:酒池肉林、倾国倾城,把个君王写得跟反派boss似的。

但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故事越到后来就越离谱,比如那个“炮烙”之刑,最早的记载根本就没这么血腥。

考古发现表明,商朝的确有用火刑的传统,但那是用来祭祀的,后人硬是把它跟纣王扯在一起,还添油加醋编出了各种细节。

再比如说纣王宠爱妲己,可史书上根本就没有妲己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编出来的,为啥要这么编?因为要证明“亡国必因女祸”这个理论嘛!

更绝的是,有些原本是纣王政绩的东西到后来都被说成是他的罪证,

比如说朝歌的宫殿群,考古学家发现那根本不是什么“酒池肉林”的销金窟,而是正经的军事要塞,但在后人笔下这就变成了纣王穷奢极欲的证据。

这就是历史的魔力:当一个观点被反复强调,它就会变成“真相”;当一个形象被反复丑化,它就会变成“共识”。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现代案例,大家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一说起慈禧太后,第一反应就是“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吗?

因为这个观点被重复了太多次,以至于人们忘了去探究真相,其实历史学家早就考证过,这完全是个误会。

所以啊,当我们今天再看纣王的时候,与其相信那些耸人听闻的故事,不如想想:为什么历史要这样书写他?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说到底,纣王最大的不幸是生错了时代。

在一个贵族统治的时代搞平民政治,在一个迷信鬼神的时代否定天命,在一个重视血缘的时代提倡选贤任能,这不是在自找麻烦吗?

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有些人死后被钉在耻辱柱上,却在无意中为后世铺平了道路。

你看商鞅变法,不就是把纣王的路子走到了底吗?重用寒门、打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改革举措哪一条不是纣王玩剩下的?

只不过商鞅赶上了时候,战国时代,旧秩序已经崩溃,新秩序还未建立,正是改革的最佳时机,而纣王呢?他是在一个贵族政治最鼎盛的时期想要改变现状,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所以我说,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光看他做了什么是不够的,还得看看他是在什么时候做的。

就像我们现在看那些“超前”的科幻作品,常常会感慨作者的远见,但你要是把这些点子放在一百年前,说不定作者就得被当成神经病。

纣王的悲剧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不是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但历史终将证明改革是对的。”

这么说吧,如果纣王生在秦孝公给那个时代,没准就是另一个商鞅;如果他生在汉武帝时期,没准就是另一个桑弘羊,但他偏偏生在了商朝末年,成了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改革者。

历史就是这么讽刺:有些人明明走在了时代前面,却被时代无情地碾压;有些人看似失败了,其实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播下了革新的种子,今天我们重新审视纣王,不是要为他翻案,而是想说: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那个在教科书上被描绘成“荒淫暴虐”的暴君,也许正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那个被后人口诛笔伐的昏君,也许正是一个超前的革新者。

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当我们隔着千年的时光再看纣王,与其着急给他定性,不如先问问自己:如果你生在那个时代,你会支持改革,还是守护传统?

这可能才是历史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