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不乏优秀的诗人,但一说到诗人,您一定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李白!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们都知道李白生性豪放不羁,他写诗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风流,他喜欢与“神女”饮酒作乐。
他一生中有过无数的女人,妻子也有过四个(无从考证,后面几位可能是姘头),其中不是宰相之后就是豪门贵女,当然了,普通人家也不能嫁给李白呀!
李白出生在一个商贾之家,家庭富裕,对好友豪气阔绰、一掷千金;家产花光之后,经好友孟浩然牵线入赘到了许家。
许家家底殷实,他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正是李治的宰相许圉师之孙女。
这段婚姻持续了10年,二人感情稳定,还生了一儿一女,直到后来家中发生一些变故,许氏也因病故去,李白最后离开了许家,开始了云游四海的一生。
李白的前半生都在向达官贵人毛遂自荐,奈何怀才不遇,不惑之年才得唐玄宗赏识。
李白无疑是大唐最伟大的诗人,他创造了古代浪漫主义的巅峰,就连后世传闻中他的死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那么李白是怎么死的?让我们凭着有限的史料记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分析一下。
醉酒捞月溺亡醉酒捞月之说出自《唐才子传》,书中说李白年老之后喜欢黄老学说,凭着酒意捕捉水里的月亮,沉入水底。刚开始,(他)喜欢谢家青山,如今的墓也在那里。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皎白的月光打在李白飘逸的衣裳上,
他正饮酒行舟,望着天上遥远的月亮,低头一看,水面也有一个月亮,他义无反顾地跳进水里,去追捉那个月亮……
他在仕途上的一生何尝不是那镜花水月?这种说法最符合李白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却也像传说一样虚无缥缈。
再反观《唐才子传》所写的朝代,它是元代辛文房所写的唐代名人的传记,唐朝和元朝隔着五代十国,四百多年的遥远历史,这种性质就像当代人写明朝历史,创作过程中只能盲人摸象,很多东西找不到真凭实据。
所以《唐才子传》明显是后人对这位才子的杜撰,就像罗贯中依据一些真实的事迹和人物,撰写了《三国演义》,有些人物甚至是虚构的,因其影响巨大,人们把它误作真实历史。
李白醉酒捞月广流于一些文人之口,这是文人之间的心心相惜,他们更愿意相信“安能低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只是去捉月亮去了。
所以醉酒捞月之说更多的是人们赋予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种美好希冀,但传说终归是传说,“诗仙李白”到底是一个凡人,我们要用一颗凡人的心态去看待李白之死。
饮酒猝死世人皆知李白嗜酒如命,无酒不欢,无酒不诗。
杜甫说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然而然就有人把李白的死和酒联系起来。
饮酒猝死之说最初来自《旧唐书》,它是一本关于唐代历史的纪传体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撰于后晋开运二年,与唐朝相隔非常近,似乎更有可信度。
据《旧唐书》记载,安禄山与史思明挑起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李隆基躲到了西蜀,在途中让永王李璘当了江淮兵马都督及扬州节度大史。
李白在宣州拜见了永王,于是被永王李璘召为幕僚。
后来永王意图谋反失败,李白也深受牵连,被流放去往夜郎,又遇到天下大赦,就赦免了流放之刑,竟然因为饮酒过度,醉死在了宣城。
《旧唐书·李白传》把李白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一生描述得可谓是绘声绘色,但是永王兵败和李白逝世中间隔了六年多的时间,这六年里李白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难道晚年的李白无所作为吗?
显然不是。至于为什么空白,要么是事迹不详,要么这里就不是李白生命最后的轨迹。
相传李白千杯不醉,又怎么会饮酒猝死呢?
再者古代的酒不像现在,随便一瓶酒就有四五十度,古代的酒最高也只有十几度。
古代的酒是酿造出来的,与制作甜酒的过程差不多,比甜酒要烈;现代的酒则是蒸馏酒,比以前的酒度数要高上好几倍。
这样看来李白饮酒猝死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但是,李白死的时候已经有61岁了,死前的光景并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穷困潦倒,他投错了靠山,又扣上了叛国的罪名,还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情形可想而知;但晚年的李白也是嗜酒如命,如果加上有基础病,饮酒猝死倒不是不可能。
病逝金陵李白年少时也有入途为仕的想法,但因其家庭出身原因不符合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条件。
有人会说李白不屑入仕,但李白如果真的不屑还会不断地像王孙贵族自荐,还会去当李隆基的翰林或者永王幕僚吗?
从他晚年的诗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壮志未酬、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可见他不是不屑,只是太狂。
他40多岁才受到皇帝李隆基的赏识,人生巅峰时期高力士为其脱靴,杨贵妃为其研墨,据记载,当时李隆基还亲自为他调羹,可见李隆基当时对他的重视。
可李白志在宰相,玄宗却只是拿他饮酒作乐,这种氛围不断地消磨他的志气,后来因为得罪朝中小人,受到打压,索性就主动辞职回家,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怎么甘心止步于此。
安史之乱爆发后,怀才不遇的李白又加入到了永王李璘的队伍当中,卷入了皇室的角逐之中。
李璘落败之后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唐肃宗本来是准备处死他的,但李白交友广甚,朝中大臣也有不少与他交好的,郭子仪等好友为其求情就改为流放夜郎。
这一年李白已经58岁高龄,步入桑榆暮景之年。
李白还是有点儿运气在身的,在其流放途中由于关中地区大旱,天下大赦,死罪改为流放,流放直接赦免。
李白激动万分,准备回到蜀中,在途中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表达自己重获自由的激动之情。
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李白的身体也很快就垮了,还没有回到蜀中就病倒了,贫困潦倒的他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也是他的族叔,也病死在了金陵。
病死之说是出自李阳冰之口,也是最有依据的说法。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的最后写到,李白没有遗忘他这个处于偏僻地区的老友,过来与他一起行舟做乐。
就在他准备卸任时,李白又患上了重病。
李白写有众多书稿,还没来得及整理。病榻之上的李白只好把草稿交给了李阳冰,嘱托他为其写序。
从李阳冰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见李白生命最后的轨迹,他在流放途中侥幸遇赦,尽管几经辗转、竹篮打水,李白依旧有着积极的心态。
但他还没有驶达故国,就在病倒在路途中,无奈只能投靠族叔李阳冰,后来病情好转,准备与族叔归隐山林,又染重病,与世长辞……
《草堂集序》明确写出李白重病卧于榻上,生命的最后阶段还不忘整理出自己的书稿,幸运的是,生命最后阶段,陪在他身边是一个能与他吟诗赏月、欣赏他才能的知己。
李白留给后世最后一篇奇作是《临路歌》,最后一句写道:“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是什么让放荡不羁的李白发出了“还有谁能为我之死伤心哭泣”的感叹?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61岁,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已是到了可以寿终正寝的年纪。
我们都知道,李白无论是告别友人还是仕途不顺,从没有悲情过,但这首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满满的眷念惋惜,当他卧病于床榻之上,提笔写下此诗的时候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呢?
反观李白的一生何尝不是悲剧,前半生处处碰壁,后半生颠沛流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他六十多年的岁月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
他其实可以和友人饮酒作诗潇洒地过完一生,奈何他却胸怀大志,这是他悲剧的根源。
他一生都在仕途辗转,却从未真正踏入仕途。
如果李白的人生可以重来一遍,我相信他仍想在政治上做出一番壮举。
李白到底怎么死的,答案已经十分明晰,无论是醉酒捞月还是饮酒猝死,都是后世对这位伟大诗人的美好寄寓而编织出来的美丽童话。
虽然相隔1000多年的遥远时空,我们仍能在诗词的海洋里与他共情。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位仕途多舛的风流才子,而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诗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