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大师”陈佩斯的沉浮史,他的坚持让多少流量明星脸红?

阿七说说 2021-07-12 14:17:06

1984年,30岁的陈佩斯和同事朱时茂排练了个小短剧。

没想到,第一次试演就异常火爆。此后这个节目每次演出,场场爆满。

有一次在体育馆食堂演出,下面的观众笑得从椅子上掉了下来。更夸张的是,后厨人员把衣服扣子都笑崩了。

但是这个小短剧要上春晚,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因为太无厘头,太不严肃。

他们觉得:“在春晚上让人笑得东倒西歪的,会不会不好?”

种种顾虑之下,所以春晚迟迟没有决定到底让不让陈佩斯和朱时茂上。

最后,春晚导演黄一鹤咬牙拍板:“这个节目必须上,出了事我负责。”

结果,《吃面条》在1984年春晚播出后,全国人民都笑疯了。明明空着的碗,却让陈佩斯吃出了绝世美味。

陈佩斯从穿着打扮,到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走步,让观众忍不住哈哈大笑。

陈佩斯和朱时茂这对组合,也火出了圈。

从那以后,春晚上多了一个固定节目形式,小品。小品的出现,也让春晚多了更多的笑声。

此时,宋丹丹还只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名演员,赵本山还在《摔三弦》里做着“东北第一瞎”。

在陈佩斯朱时茂之后,除了赵本山、宋丹丹外,高秀敏、赵丽蓉、范伟、潘长江等一批优秀的小品演员纷纷登上春晚。

01

1954年,陈佩斯出生在一个演艺世家,父亲是著名电视演员陈强。所以,陈佩斯是名副其实的“星二代”。

陈佩斯从小就长了一张“非主角脸”,一双细长的小眼睛尤其突出。

小时候的陈佩斯除了调皮捣蛋,喜欢打架外,还遗传了父亲的喜剧天赋。

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个题目,用“五彩缤纷”造一个句子。

在同学们造完句后,陈佩斯站起来就说:“我放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豆花屁。”

陈佩斯说完后,同学们笑得前仰后翻。

在那个中规中矩的年代,陈佩斯的表现称得上“出格”。

但是陈佩斯却不想迎合那个年代,把他的“非主流”贯穿到底,从生活到艺术。

陈佩斯第一部电影,是和父亲合作的《瞧这一家子》。

陈佩斯在电影中昂首挺胸,嘴里念念有词:“这个大刀阔斧的贯穿动作,表现了你们书店如火如茶(荼)的战斗生活......”

戏里戏外,皆让观众笑得不能自己。

这是七八十年代,中国第一部喜剧电影。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支持儿子搞喜剧,因为陈强觉得:“中国老百姓太苦了,要给老百姓带来欢乐。”

难得的是,陈佩斯的样貌和气质让他往舞台上一站,就有一种莫名的喜感,让观众忍不住想笑。

不得不承认,陈佩斯天生就是为喜剧而生的。

况且,他还不仅仅只是喜剧的“花瓶”,他热爱喜剧,肯为它花心思。不管形式如何,他只为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

02

1983年,朱时茂被调进八一制片厂,和陈佩斯做起了同事。

年轻的朱时茂长了一张“好人脸”,浓眉大眼,一脸的正气。

此时的他,已经通过《牧马人》红了。

两人很快熟络起来,并经常相约着出去走个穴,赚赚外快。

陈佩斯的父亲陈强和春晚的导演黄一鹤很熟,加上此时的陈佩斯和朱时茂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才有了黄一鹤对他们春晚的邀约。

没想到,这让陈佩斯和朱时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品演员。

特别是陈佩斯,那双贼溜溜的小眼睛,邋里邋遢的打扮,加上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人想起来总是忍俊不禁。

遛弯的大爷大妈看到陈佩斯会对着他喊:“那个就是春晚上吃面条的小伙子,哈哈哈......”

两人的爆红,让他们的走穴更加的赚钱,无数商演向他们砸来。

80年代,在人均几十块工资的时候,他们一天的演出费已经高达几千块。

但是,红了之后他们商业并不多,因为春晚的原因,每年都有大半的时间在为春晚做准备。

从1984年开始,陈佩斯和朱时茂连续上了十几年的春晚。

这十几年,他们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小品。

1986年的《羊肉串》,陈佩斯化身街头无证经营的小商贩,在朱时茂一句句“有执照吗”的盘问下,陈佩斯各种笑料百出的回答让观众捧腹大笑。

今天人们依然能记起那句:“保证您是吃一串想两串,吃两串想十串,您这块头,起码吃个二十串,来,您说,吃多少烤多少?”

1989年的小品《胡椒面》,陈佩斯全程没有一句台词,但却让观众“感同身受”:这像极了我们吃多了的样子。

可以说《胡椒面》是中国哑剧的经典,更是巅峰之作。

《主角与配角》,陈佩斯调侃朱时茂:“没想到呀没想到,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

陈佩斯站在“非主流”的位置,嘲笑“主流”的愚蠢和虚伪,让观众看到了什么是高级的喜剧。

直到今天,只要听到“队长,别开枪,是我”,很多观众就能想起这个小品的全部情节,堪称神作。

《警察与小偷》,陈佩斯很好诠释了什么叫“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两人的真假警察,一正一邪,加上陈佩斯贼溜溜乱转的小眼睛,以及在和朱时茂对垒中洋相百出,可以说非常精彩。

陈佩斯嘴里喊着“我是小偷?!我怎么能是小偷呢?”,有慌张,也有对自己身份的迷茫,在喜剧的外壳下表演着人性的矛盾。

这个时候,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喜剧,不管是表演还是剧情、结构上,已经很成熟很高级了。

从1984年开始走上春晚舞台,到1998年灰心离去,这十几年中,在春晚舞台上观众有一半的笑声,可以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贡献的。

此外,陈佩斯的成绩不仅仅只是在春晚舞台上,他的电影《少爷的磨难》、《父子老爷车》、《编外丈夫》等,在上映的时候几乎场场爆满,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

陈佩斯很难得的是,虽然他大都是演“反派”,却让观众有一种“他是自己人”的认同感,让大家都喜欢他。

陈佩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这个称号没有人会质疑,因为他配得上。

03

陈佩斯虽然是舞台上的“反面人物”,长得也像一个坏人。但刚好相反的是,他的内心非常的纯粹和真实,对喜剧努力而执着。

“我只能活在清水里。”

这是陈佩斯对生活和艺术的任性。

曾经4年的知情生活,现在他还会经常想起。

因为他遗憾地发现:“离开那儿以后见不着那么多好的人了。”

一个环境,人好与不好,是他最看重的。

到至今或许他仍然能以理解:人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和央视的一起版权官司后,陈佩斯在1998年后彻底离开了春晚,不愿意再去。

说起离开的原因,陈佩斯只是淡淡地说“人好特别重要。”

陈佩斯对环境几乎到了挑剔的地步,他忍受不了周围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关系越来越冰冷,并且人和人之间需要处处提防,甚至要看人眼色行事。

为此,他不惜失去所有,离开曾经给了他一切的环境,选择重新开始。

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他再也无法进行好的艺术创作。

今年6月,陈佩斯通过《人民日报》发布了文章——《用好的作品推广喜剧艺术》。

他说:

“很多演员眼睛里没有人,也不感受对手,在各自的场景里表演,观众很难自然而然地发笑。”“喜剧创作者要拥有好心态,摆不正喜剧创作者与观众的位置,只会让观众和自己都尴尬。”......

看完陈佩斯的文章,不知道有多少演员脸红?

岂止是喜剧演员,观众在娱乐圈的饭圈文化中被演员拙劣的表演荼毒久矣。

宋茜“神经质”的表演,这究竟是要干嘛?

这段表演本来是想表现出害怕的感觉,但显然她对害怕是有误解的。

陈伟霆这段即将死去时的内心独白,情绪让观众捉摸不透,哭没感觉到悲伤,突然的情绪转换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

这段本来想表演出壮志未酬的悲壮,但活生生演成了“河东狮吼”。

吴昕的瞪眼式表演,她自己演得很过瘾,观众看得很尴尬。

杨颖哭不出来,只能动用道具——眼药水。

陈佩斯说:

“真正好的演技需要通过一场场现场表演,与观众频繁互动才能磨炼出来。”

但这些演员动辄拿着几千万的片酬,为了多赚钱穿梭在各大片场中,哪有时间去磨练演技?

演员们拙劣的演技到最后苦的是观众,我们的思想被资本占领,看了一场又一场或尴尬或无聊的影视剧。

有的演员还在舞台上,但是观众希望他们早点离开。

有的演员已经离开舞台,但观众一直在怀念,并等待他回归的一天。

陈佩斯恰好就是后一种。

不是他需要观众,而是观众需要他回归。

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不管多少年过去,人们时刻想念,归来依然是“顶流”。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