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藏着对孩子的潜在“坏影响”,一个比一个让人心疼

凌晨妈妈说说事 2024-08-30 15:38:37

导读:《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显示,初中阶段不仅是父母焦虑最多的时段,占比达到64%,高中紧随其后,占比28%。而干涉行为最多的是初中,大约为50%,其他学段总和也才50%。也因如此,小学升初中以及初中阶段,孩子心理问题出现概率也由10%升至20%。

“你已经是初中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穿鞋呢”,卢女士在接到老师“投诉”儿子小智不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等问题后,生气地责问道。

然而,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道:“一直都是你帮我做,我为什么要学会?”

原来,卢女士与丈夫备孕多年,34岁生下小智,而为了给予儿子最好的照顾,她辞职在家,全天24小时“围着儿子转”。

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搭配哪双鞋,她不仅亲自挑选,还会为儿子穿戴整齐。大到上哪个兴趣班、和哪个小朋友玩耍等事情,也都必须听从她的安排。

“小区里哪个妈妈,不羡慕我有这么听话的儿子,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卢女士颇为骄傲。

但随着儿子入读寄宿式的初中后,不仅三天两头被老师投诉“小智怎么连系鞋带都不会”、“被子、衣服乱糟糟,完全不会叠整齐”,而且,儿子还以“同学们笑我是妈宝男”为由,不愿再每天给她打电话报备在学校的事情。

如今,卢女士认为,儿子已经12岁却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让她在老师面前丢脸,同时还变得叛逆,不肯事事“汇报”。

而小智则认为,妈妈没有教会他基本的生活能力,还严管各种事情,让他在同学们面前丢脸、遭到嘲笑,继而母子俩一见面便吵架,矛盾不断。

小智的爸爸从来不参与孩子的教育,母子俩吵架时,他也没办法劝解。

其实,卢女士的“事事包办”、对孩子抱有极强控制欲等,是许多中国父母普遍存在的情况。应该引起反思了!

父母密不透风的控制,往往只会害了孩子

心理学家李雪说:“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那么孩子至少在精神方面已经窒息死亡了!”

是的,在父母超强的控制欲背后,藏着对孩子的潜在“坏影响”,一个比一个让人心疼。

影响一:过度依赖父母

《幼儿教育》指出:“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没有主见,通常都是因父母过度保护、管束引起。”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1至3岁的孩子出现“恋母情节”很正常,但如果母亲一直保持严密的照顾,这种心理不仅不会化解,还会持续加深,甚至发展畸形。

所以,育儿专家们纷纷呼吁,父母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学会适当放手,给予自由与独立,避免孩子过度依赖父母,延伸至依赖他人。

影响二:孩子变得自卑

通常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强的父母,更习惯“否定教育”。也就是说,对孩子做出的任何事、决定持否定态度。

“你怎么连穿衣服都不会,我来帮你”

“要不是你什么都不行,我怎么会出手”

“你看人的眼光不行,我来帮你选朋友”

“……”

当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被父母否定,很容易变得自卑、胆小,不敢独自面对任何事情。

影响三:易患上抑郁症

《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出现抑郁症的概率依然不断上升,且超过50%都是因家长管教过于严苛、要求过高,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心理压力过大、抑郁的状态。

如果连吃穿住行、学习、交友等方面都无法自行做主,孩子怎么会开心呢?

随着年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内心极度渴望自由、自我的他们,要么变得叛逆,要么内心焦虑、压抑,最终演变为心理问题。

父母如何把握对孩子的控制欲?

某乎上的一个问题“中国父母控制欲有多强”,得到了几十万的浏览,还有1000多个关注。其中一个回答,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满的窒息感。

所以,作为父母,真的要反思下,自己是不是“越界”太多,让孩子没有喘息的空间了。作为俩孩子的妈妈,我从自己的教育理念出发,认为下面的几点,才是新时代父母该恪守的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纪伯伦在《论孩子》里提到:“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自己的思想、人格的个体。”

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时,只有把他视为独立的个体,才能平等对待,并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当孩子的所思所想得到尊重、理解,自然也更信服父母的管教,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可以是引导者,不能是参与者。

《淮南子·说林训》提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们之所以事事替孩子操办,也是担心孩子因为阅历、能力等不足做错事。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剥夺孩子锻炼、学习的机会,进而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说的是,在孩子成长路上,父母应该是引导者,教授孩子应对、解决的办法,让孩子自行实践,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而不是作为参与者。

最后,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状态。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一项调查显示,仅有21%的大学生表示能与父母保持良好沟通,56%的学生表示“想交流,但不知道聊什么”,13%的学生则表示“父母太强势,无法沟通”,而剩余10%则认为“与父母相处时间过少,没有考虑沟通”。

不乐观的调查结果,提醒父母们应注重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不仅是增进亲子关系亲密度,也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包括他们遇到的难题、疑惑等,及时提供帮助。

而与孩子保持良好沟通的因素中,除了耐心倾听,不要急于否定,还要表现出足够的信任,成为孩子的“最佳倾听者”,才能让他们对父母抱有倾诉欲,愿意用心交流、敞开心扉。

凌晨妈妈来叨叨:

杨绛曾说过:“对孩子最好的养育,不是富养也不是穷养,更不是全方位的照顾,而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自由,让他们成长为自己喜爱的模样。”也就是说,父母适当地放手,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