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舟记》烂尾,太皇太后不可能站皇帝,编剧权谋戏太失败

林晓八点 2024-09-06 01:43:00

《柳舟记》大结局了,关于这部剧,不少观众表示编剧很棒,但在我看来,编剧太扯淡了,将原著中双强剧情改成了言情式依附,连政变都格外小儿科,主角、配角集体降智。

剧中,皇帝与崔行舟假意不和,设局引绥王入瓮,结果被绥王识破,联络了大批朝臣准备政变,更是“指使”义女孙芸娘下毒毒杀帝、后,直接逼宫。

不过,绥王逼宫时却出现最大阻力,那就是太皇太后竟然没有站在他这边,反而一心一意地护着皇帝,哪怕皇帝已经命悬一线,而且还没有儿子继承皇位,太皇太后竟然也没有放弃站队皇帝,反对自己亲儿子绥王登基称帝。

这合理吗?

绝对的不合理。

编剧根本没有搞清楚一点,太皇太后、绥王、皇帝三者的关系。

在编剧看来,祖母疼孙子天经地义,哪怕另一个是亲儿子,但对孙子的疼爱也是可以对抗对儿子的疼爱的。

但是,我们的傻白甜编剧,睁大你的狗狗眼看清楚:太皇太后不是皇帝的亲祖母啊!她是皇帝的曾祖母,是不是亲的,那还存疑!

原著里已经说得很明白,太皇太后的亲儿子是绥王,而子瑜公子,也就是刘淯,则是前太子的嫡子之一。

前太子是先皇的嫡子,母亲是周皇后,但因为宫斗失败,周皇后被废,熹贵妃上位,几乎同一时间,前太子也被毒杀,连府中的儿子们也没放过。

刘淯是被灌毒了的,只不过当时的绥王留了心眼儿,拼命想办法救回了刘淯,连救人的太医都被他弄死了。

绥王救刘淯,也不是基于血脉亲情,而是想留着这张好牌,关键时刻拿出来炸一炸。

绥王前半辈子一直装疯卖傻,假意修道,以迷惑先皇。

如果先皇是绥王的一母同胞的哥哥,他犯得着如此吗?只要他不是明目张胆谋反,他根本不怕先皇收拾他,亲妈皇太后(后来的太皇太后)不可能不管,亲哥也不可能下得了这狠手,会被人骂的。

可原著里说绥王修道多年,一副云淡风轻不沾世事的样子,这只有一种可能性:先皇一直防着他!

为何防他?因为太后是绥王的亲妈,但不是先皇的亲妈,先皇登基时绥王年幼,竞争不到皇位,但绥王长大后,太后身后的宫家势力依然庞大,太后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想推亲儿子上位。

但这种想法并不容易实现,因为先皇已经当了皇帝多年,直到先皇的后宫也出了乱子,周皇后被废,熹贵妃上台,前太子也被废,绥王暗中救下前太子嫡子刘淯,这是绥王的想法,但也有太后的意思,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不时之需,体现在先皇驾崩后,熹贵妃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小皇帝没做几年,嘉贵妃却成了妖后,朝野内外一片骂声,此时绥王扶持刘淯发动政变,成功杀死妖后母子,绥王成了功臣。

但是,绥王的最终目的是当皇帝,而不是当功臣,之所以选择刘淯,正是因为绥王自己离皇位已经太远,只是因为太皇太后亲子想要继位,诸多大臣未必同意,但前太子之子那就不一定呢,从礼法上说起来更名正言顺。

更何况,刘淯体弱,也没有自己的兵权,上位后再弄死他,自己这摄政王再上位也不迟。

只不过,绥王没料到,刘淯抢先生下嫡子,又多冒出一个竞争对手,这才仓促发动政变。

而这政变的前提,就是太皇太后支持,才能更快控制宫廷,藩王无事不得入京,如果没有太皇太后的旨意,绥王根本不能入京,更不可能偷摸带着手下兵士入京。

至于剧中让太皇太后站在刘淯一边,说到底,编剧功力不够,脱离原著后编不出精彩的政变剧情,就只能套用用烂了的套路,整个太皇太后不肯盖章啥的拖延时间。

事实上,刘淯平乱最大的功臣,一是淮阳王,二是国丈石义宽,这两家都借调防偷偷换了自家兵马进京,这才挡得住绥王手下的兵。

宫廷早被这二人控制,太皇太后支持绥王也没用,老太婆早被压制了。

剧中演绎出祖孙情深,未免太假。

曾孙子是绝对比不上亲儿子的,若非如此,太皇太后与曾孙天伦之乐有何不可?为何非得调绥王入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