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庄是许多传统武术家十分重视的基础功法。我这些年研习传统医学与武术,得多位明师指点,总结无极庄要领主要有以下5点。
1、双脚开立与肩同宽
早年见过许多老师讲述无极庄时都有这个要领,比较玄幻的解释有“涌泉对肩井”之说。有的拳师解释是这样的:人体在肩部有“肩井”穴,双足掌有“涌泉”穴,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时肩井与涌泉相对,上“井”对下“泉”自然可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提升肾水以济心火,达到水火既济之效”,云云。说句实在话,我要不是学中医的,真不知道这种解释有什么实际意义。
杨树藩老师在解释“与肩同宽”时的阐释比较接地气:双腿分开,比肩宽太多时腿的外侧筋肉过于受力,太窄则腿内侧的筋肉过于受力,都不容易做到轻松自然,所以要“与肩同宽”。具体的宽度则是感受腿部内外侧筋肉都不过于“较劲儿”,以内外平衡为宜。
2、双膝微屈
双膝不“绷直”即是微屈,腘窝或委中穴部位略屈即可。此时单从外形看应该看不出膝盖弯曲才对,如果从外形看出膝盖弯曲则说明屈膝角度过大。
许多教站“桩”的老师要求屈膝角度都大于这个“微屈”的标准,对于初学者来说,做这种大幅度的“微屈”是有其自身原因的。
一次与一个练健美的朋友聊天,他觉得马步庄无非是一种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训练(即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使肌肉收缩的练习方法)。我反问他:你觉得杠铃深蹲是练股四头肌吗?这位朋友是一个资深的健美爱好者,一下明白了我的意思。
许多朋友,尤其是女性,原本练习深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翘臀”,却经常出现腿越练越粗的情况,这是在下蹲过程当中重心不稳、前后晃动,让不该主要用力的肌肉过多用力的缘故。
之前我们提到过,即便人类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往往也需有许多肌肉协同运动,这当中有主要完成动作的肌肉,也有辅助“主动肌”完成动作的肌肉,这些辅助的肌肉不应该成为“主动肌”。当进行健美训练时,如果主次不分,就可能无法达到设想的锻炼效果。
站庄的目的是为了让均衡匀整的劲力在体内贯通,这时不仅仅需要下肢前面的股四头肌用力以维持身体的姿势,下肢后侧的筋肉也要参与维持身体的姿势,练拳者应用心体会前后肌肉的动势(不是动态)。有些老师则用“起跳”之前的状态来比喻站庄时下肢的调整状态,站庄时随着重心前后位置的变化,下肢前后筋肉的状态也会做相应的调整,“膝盖微屈”的要领有助于体会这种变化。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用心体会的是动作当中关节和肌肉的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手部的感觉相对灵敏,而下肢则相对感觉迟钝一些,因此下肢的调整在拳势练习当中尤为重要。许多人因为缺乏这种调控下肢的感知力,导致膝关节或下肢其他关节受损,出现疼痛、麻木的症状。为避免损伤,对于初学者而言,其他拳术动作也大可不必屈膝过低。
3、“双脚平行”与“自然站立”
双脚平行即双脚要呈“||”状站立,既不能外八字,也不能内八字,通常情况下以足大指与二指之间的“太冲穴”正对前方为宜。许多朋友觉得“太冲穴”并不好找,可以直接以脚尖向前为操作要点,“脚尖向前”时从外形上看,双脚似乎微微有点内八字,这是因为我们的脚大多前宽后窄的缘故。
如果说,前述“双膝微屈”的要领是为了让身体前后,尤其是双下肢前后的劲力匀整贯通的话,“双脚平行”站立是让下肢内外侧的筋肉平衡不会过于“较劲儿”,以便让下肢左右的的劲力匀整贯通。
自然站立则是说站立时不能主观有较劲的感觉,体重应该平放在双脚掌之上,不要向前后左右偏斜。至此,完成了整个无极庄的动作,身体处于一种前后左右平衡的状态,这是人体在直立状态下全身肌肉最少用力的姿势。
自然站立的另一个涵义是让全身体重“平铺”在两脚掌上,既不靠前也不靠后,既不靠左也不靠右。有一些门派要求站无极庄时“坐满足跟”,比如孙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但它的足尖位置并不是我们介绍的这种双脚平行的,而是双脚呈90°。
当双脚平行站立时,建议初学者还是按照“体重平铺于脚掌”、不偏向前后左右的要领来操作。这是因为,从人的脚掌结构来看,后面的足跟部位的功能侧重于减少震动——我们走路时经常用这个部位着地,前面的部分则更偏向于提供弹性和灵活地运动——我们在做变速跑、跳跃等动作时大多用这个部分。“平铺”体重的操作可以使脚掌前后两部分都得到刺激。“坐满足跟”的训练方法往往是出于推手时便于承接外力的考虑,或者是一些进阶的练法。
4、自然呼吸、颈胸腰背放松
许多拳师在教授太极拳时强调腹式或逆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即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回收,逆腹式呼吸则与此相反。还有将拳势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的方法。
许多太极拳家经常以游泳比喻太极拳的练习。游泳时初学者往往最难掌握的就是憋气和换气,学会游泳之后,憋气和换气就会如同人在陆地一般自然了。初学者对拳术动作和要领尚未完全掌握,单纯强调呼吸配合则容易顾此失彼,事实上,当动作要领都达到要求之后,呼吸也会自然配合。呼吸也是一种运动,即便站庄时外形看来似乎是静止不动的,呼吸运动却是一刻不停的。游过泳的朋友都有这种体会,呼吸可以影响人的重心变化,孙存周先生认为,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将重心理解为“气”——呼吸固然可以影响重心(气)的变化。
在无极庄这种外形不动的状态下,人体为了维持姿势的稳定,依然是在不断进行调整的,只要安静地开始体会,必然会察觉到这种调整。由于久坐不动、错误的运动习惯或者不良姿势等原因,普通人绝少有骨架完全平衡的人,因此,一开始站无极庄时,经常会有身体某一局部无法放松的感觉,许多敏感的人甚至可以直接察觉到身体外形的歪斜,只有察觉到才有改变的可能!
苏有余先生在讲述无极庄时还有一个要领:“全身肌肉尽量不用力,寻找用骨头支撑体重的感觉。”这个要领来源于《道德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何理解呢?举例说明:许多朋友有过胃痛的经历,请各位读者反思一下,当您胃不痛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胃么?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是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胃的,而有胃痛或者其他胃病的朋友一定比其他人更多地察觉到自己的“胃”。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和部位也是如此。
太极拳或者所谓传统拳术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增加对身体各个部位的“体会”(听探之良知)。我们人体的肌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做运动的肌肉,这些肌肉大多位于身体的表层;另一部分肌肉则是维持姿势的,这类肌肉大多位于比较深的层次。各位读者可以想一想:各位现在在看书的时候,您的大脑有故意让肌肉维持身体的姿势么?应该是没有的,这属于“非意识本体感觉的范畴”。当做到主动让“肌肉不用力”时,维持身体稳定的肌肉就在非意识的状态下开始工作了,这种训练有助于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保持正确的姿势。
5、静立1-3分钟
许多教授站庄的拳师要求学生练习时尽力坚持,这种思路可能来源于“用进废退”的逻辑,与体育训练的“超量恢复”同理,非常便于大家理解——既然是练拳那一定是需要“练”,今天站庄10分钟,明天一定要站到11分钟……
杨树藩老师在教授我九宫八卦拳时却明确要求:“在你觉得累的时候就要停止!”可谓非常之佛系。秦文清先生在教拳时也有类似的要求。马国兴先生的许多锻炼外形的功法仅要求练习8次,然后便换另一个动作,每日的练习次数可以多但每次的练习量不必太大。
这种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很难于理解,这需要了解一些神经生物学的常识。动物神经细胞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实是一种“全或无”的方式,单个神经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会给外界一个反应,只要这个刺激强度达到可以引发神经细胞反应的阈值(限度)就可以触发这种反应,反应发生之后会有一个“不应期”,在这个“不应期”之内刺激即便高于反应阈值也不会发生反应。通俗地讲,就是神经细胞在干完一次活儿之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再干活;在它休息的这段时间里,你就是说破大天它也不会动换。
我们平时之所以没有全身都出现这种状态,是因为神经的通路是网状的,一条神经传导路线上有多个神经细胞,每个细胞的阈值也不同,所以几乎不会出现大家同时都不干活的情况,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男性性生活的时候。
太极拳是一种训练神经系统的运动,虽然动作相对简单,但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却是复合叠加的,所以,少量多次的训练比较适宜。
因此初学者在练习无极庄时,设定每次站庄的时间不多于3分钟,但在一天当中可以多次练习。待熟练之后可以在保证动作要领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时间,但也不必过于耗费时间;如果想提高运动量,可以把动作幅度放大、动作速度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