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季孙氏这个人,这个季孙氏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卿家贵族,凌驾于公室之上,是鲁国的实权派。
季孙氏在鲁国的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宗主季孙肥,即季康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姬姓,季氏,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季康子继位后,鲁国公室已经衰弱,而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则强盛,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季氏丝毫不把自己的东家鲁王朝放在眼里,公然违背朝纲祖制张扬行事。孔子对季氏之作为给予过毫不留情的抨击。因此,有了《论语》之《八佾篇》,有了那句“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名言。
《八佾篇》所载内容,以关于礼的文章居多。礼是礼仪、礼节的礼。大凡国家的外交、内政,或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家庭生活,都有应遵守的规范﹣﹣-礼。
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本为周王朝掌握的中央政权,却转入了地方诸侯的手中。各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霸,就连诸侯国内,也盛行着以下犯上的风气。
孔子在《八佾篇》中,便述及当时的情况: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是以八乘八,共六十四人所跳的而专门适用于天子之礼的舞乐。诸侯级别的舞乐则应该是由六乘六的三十六人来跳。而按照季氏的位级,所用舞乐的规模,则应该为四乘四﹣﹣十六人而已!
周礼的规范是早已形成并广泛执行的,而季氏却竟敢破坏它,以天子之礼规行乐。这种现象,也显示出当时王权的衰落!因此孔子认为,根据礼的规范,这是不可饶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