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吉林省长春市我们大院中的居民及那棵高高的核桃树

黑龙江畔的张大丰呀 2024-09-21 05:21:54

小时候,我们家在吉林省长春市西安大路与建设街交汇处的东北角的一个大院里居住。

这个大院子就我们这一座楼,一座大红楼,一座“拐把子”大红楼。

大院子往北直至北安路一带,是一大片建于“满洲国”时期的别墅区域。

当年的“大红楼”在建设街一带,在西安大路一带,颇有一些名气。

大红楼并不太大,也不太高,但在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大楼”啊!

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单位很少建家属楼。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苏联影响,全国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建了一点点儿有地板、卫生间的家属住房。

当年的吉林省交通厅也想为单位的工作人员谋个福利,于是也建了一座“现代化”家属楼。

这家属楼在设计上是一梯两户,每户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洗浴室,有的还有会客间等等等。

一九五八年的年初,大红楼建成。

正准备按级别,按家庭人口等等等条件分配住房时,“大跃进”的号角吹响,“先生产,后生活”的号角吹响,批判腐朽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号角吹响 ……

于是,拐把子的“大红楼”开始猛烈地“折腾”!

除了东西向的“厢房”“六栋”内部不做任何处理,直接分配给“高干”居住外,其它五栋都做了大改动,大调整,大间壁。

那时,每个门称作“门栋”,因此一个门就被称作“一栋”。

经过一系列修改,原设计的一家住房,一下子成了两家的居住房,成了三家的居住房。

这种现象在当年有很多啊!

于是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奇特的住房现象 :两三家同用一个厨房,同用一个厕所。

这虽然多有不便,但也比上海腥臭的“马桶”,北京排长队的“旱厕”等等等要好得多啊!

略有一点儿点儿地夸张说 :那时的一座三层“大红楼”的居民人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建筑起来的六层楼房的六、七座楼啊!

惊人吗?

奇迹吗?

这就是二十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的实况啊!

那时,“大红楼”前是一个小广场,小广场北侧有一排高高的榆树。距离这排榆树南五六米的地方有一棵高高的大楸树,每年九月初的这个时候,我们小孩子每天都来到树下观望楸树上的果实 —— 核桃。

那时,我们小孩子都不知道它叫楸树,总是习惯地称它为“核桃树”。

那核桃树上的核桃总是三、五成堆地聚集在树的枝头上。

那时,长春城区内,杨树、榆树很普遍,处处可见,而核桃树 —— 楸树罕见。

核桃树的树叶比榆树叶大得多,它也没有杨树叶那样呈不规则的圆状叶,它很有特点地呈现出细长条状。

“文革”那会儿停课闹革命,我们大楼里的一群群小学生们,整天有的是时间,有的是闲工夫,因此“白露”过后,我们知道它快落地了,每天都仰头观望它们。

盼望着核桃早日成熟,早日落下了。

核桃都长在树梢间,能爬树也够不着啊!

只能耐心地等它们自然落地。

落地的核桃有一层绿皮,我们用手扒着,用小刀削它,核桃皮里面的汁液弄得每个人两只小手焦黄,洗都洗不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棵少年记忆中的高大的楸树消失了 ……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