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后,许世友突然退居二线,战果较小的杨得志反被连续提拔

昊昊评历史 2024-08-02 08:38:33

1979年2月17日,为期28天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开始。根据战前部署,这次战役分别从东线广西以及西线云南两个方向展开。两条战线都是由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指挥。

其中东线的总指挥是杨得志将军,麾下的参战部队有11军、13军、14军。西线的总指挥则是许世友将军,麾下的参战主力部队有41军、42军、43军、50军、55军。经过二十八天的战斗,两线参战部队总共取得了歼敌5.7万人的辉煌战绩,胜利的完成了反击任务。

然而战后的有关两线总指挥的人事变动,却让人议论纷纷,此事众说纷纭,直到今天还存在一些争议。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东线总指挥杨得志和西线总指挥许世友,都在次年进入了我国的核心军事决策层。

后来,杨得志还先后出任的总参谋长等职,可以说,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其战绩履历上,无异于锦上添花般存在,帮助杨得志在之后继续高升。

与之相比的是,西线总指挥许世友却在1980年前后,突然退出了部队指挥层,不再担任具体的指挥职务。

这样的人事安排,让不知道内情的人对此议论纷纷,要知道,杨得志和许世友两位将军的履历都差不多,两人同样功勋卓著,又都是开国上将,为何到暮年之后,升迁历程会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呢?

面对许世友退居二线,杨得志荣升北京的事实,有不少人还以此来断定,对越反击战中,西线的杨得志比西线的许世友打的要好。

事情的真相真如坊间传闻的那样吗?两人升迁和退隐的内情到底是什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必须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前选将说起。

1978年12月越南公然入侵柬埔寨,在此之前,越南已经我国发生多起边境事件。与此同时,越南还将重要的港口金兰湾让出给苏军作为海军基地。

在这个节骨眼上,越南入侵柬埔寨,让我国感到压力巨大。之前面对越南的多次挑衅,北京都考虑到目前我国内部的混乱局面才刚刚结束,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中,急需时间恢复,因此对越南的挑衅一再容忍。

没想到越南却得寸进尺,如果让越南拿下柬埔寨,那么我国的边境安全会受到更大的威胁。在多次警告越南无效后,北京终于决定,要打一场自卫反击战。

此时的中国,刚从混乱之中走出,部队已经十多年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战争了。当年南征北战的一批老将们,有许多或去世或年老多病。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与否,又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国运发展,思考再三,邓公和老帅们商议之后,等下了“用牛刀杀鸡,以多击少”的总体作战方针。

并由此确定下了三条选帅标准。第一此人要有足够的作战资历;第二此人的身体要扛得起这样的大规模战事;第三此人最好拥有对外作战,特别是对越作战的经验。

最后,邓公拍板,东线的总指挥由许世友担任,而西线则由杨得志担任。许世友在年轻的时候就加入了红军,后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作战经验丰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以说无论是作战经验和资历许世友都匹配。

在1974年许世友又指挥南海舰队,打败了南越海军,取得了西沙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身体上,许世友从小练武,身强力壮,身体一直很好。

所以无论是从资历、身体情况、对外作战经验上来看,许世友都符合。另外许世友调任广州多年,对南方的部队情况很熟悉,可以说,许世友是东线总指挥的不二人选。

而选择杨得志为西线总指挥,则多少有些波折。早在越南不断对中国进行边境挑衅的时候,昆明军区的司令员王必成就接到了战备命令,在王必成的带领下,昆明军区上上下下,都在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着积极的准备。

让人没想到的是,1979年1月7日,时任武行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忽然被任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和王必成对调。接替已经为未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准备了两个多月的王必成。

临阵换将,在古代那是兵家大忌,但如此安排,自有理由。从资历和战争经验上看,杨得志17岁就参加了红军,25岁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师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更是打了不少漂亮仗,后来杨得志还参加了朝鲜战争,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之战。在年龄上,杨得志比许世友还要小6岁。

北京选中杨得志作为西线总指挥,可能话有一个关键原因,那就是杨得志曾经作为军事顾问,被派到越南协助越共训练部队,以及协助指挥作战。

有着极高军事素养的杨得志,对越南军队的作战风格、战斗力、将领习惯,以及越南的地形地貌,统统一清二楚。可以说,杨得志就是越南军队的实际老师之一。这样的履历是其他人无法比的。

西线真的打的比东线好吗?

先说说西线杨得志的部署情况,由于是初来乍到,加上王必成已经为作战准备了两个月,所以杨得志的作战方案的总体框架,基本上是沿用了王必成等一众昆明军区的老将制定下来的方案。当时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杨得志还是对方案做了一些切合实际的修改。

1月14号,杨得志就开始下部队到前线视察。其登上了河口的四连山,用望远镜观察了对面越军的阵地情况。在听取了之前王必成为13军制定的作战方案后,最终决定13、14两军以红河为界。进攻发起后,分别在河岸东西两边展开战斗,力争歼灭越军的345师,夺取老街和柑塘这两个重镇。

2月17日凌晨,在进攻总信号发出后,担任西线主攻任务的13、14两个军立即趁夜突破了红河和南溪河,接连拿下了老街等地,另外一边,杨得志指挥11军越过藤条河,接连拿下了木桑等地。可以说,整个西线的进攻,是比较顺利的。

2月20日,北京方面致电杨得志,让西线的部队在柑塘一带给越军来一场痛击,争取歼灭一万越军。这场战斗无疑会将西线的战事推向高潮,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大战在即,杨得志却忽然病倒了,杨得志胃病复发,并且出现了急性心衰等症状,生命一度垂危。

鉴于杨得志的身体状况,邓公拍板立即将其送回北京疗养。而西线的战事指挥则交给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张铚秀,一直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杨得志都未再参加指挥。

西线的战役指挥虽然几经易人,但是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西线部队前后歼敌1.6万人。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的时间线来看,西线作战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王必成在做,杨得志只是指挥了战役初期的战斗,战役后期的战斗则是张铚秀等人在代理指挥。

说完西线,那东线的情况如何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开战之前,北京就已经定调,东线的广西是主要的进攻方向,云南方向则是次要的进攻方向。这主要是由云南广西和越南接壤的地形地势,以及越军在边境部署的兵力情况决定的。

所以东线的参战兵力和火力配置,比西线要高不少,当然东线面对的越军,也要比西线所面对的越军更加的强劲。

东西两线在同一时间发起进攻,在许世友的指挥下,东线的55军很快就拿下了越南北部的重镇谅山,形成了威逼河内之势,面对许世友指挥的东线部队的强大攻势,越南被吓得惊慌失措,急忙把部署在柬埔寨的主力部队调回,并且进行总动员。

可以说,东线无论从战果和战略目标的达成上说,都是要大于西线的。从具体数字来看,东线歼敌4万余人,是西线的2.46倍,而伤亡则是西线的1.97倍。就敌我交换比来说,东线仍然高于西线,东线为1比1.65,而西线则为1比1.34。

显而易见,说西线比东线打得好的,并没有数据支撑。当然了,像对越自卫反击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我们并不能用简单的数字多少去比较各自的意义,东西两线取得的胜利都来自不易,都是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换来的。

而北京对于军事高层的一些人事调动,向来非常的谨慎,往往会考虑多种综合的因素。并不会一场战役的得失而去作为升迁的唯一标准。

同时,面对许世友这样的功勋卓著的老将,北京肯定是不会,也不想让其轻易的退居二线,毕竟当时的军队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继续像许世友这样,又有资历,又能打仗的老将指挥坐镇。

许世友为何在战后退居二线?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杨得志和许世友两位将军都凭借着战功,进入了我军的最高决策圈。而后杨得志更是出任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等职位。后来也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

相比许世友却是忽然的淡出了大众的视野,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具体职务。人们之所以对这样的人事安排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许世友退隐之突然,才会引起各种说话,如果了解了内情的人,就会知道,两人以隐退一荣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其实早在对越反击战的庆功会上,许世友就不无动容的说,这是自己毕生指挥的最后一战了。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许世友的弦外之音,在一年后,许世友忽然隐退,大家才知道,原来许世友早就萌生了退意。

一方面,许世友年事已高,而对越反击战的胜利,又圆了他再打最后一仗的梦想。年事已高加上许世友在早年南征北战,积累下不少病痛,这些都使他不能再继续留在部队中,所以再1979年的10月,许世友就提出了长期静养的请求。

对于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之后,打完仗后,既然他有意愿想要退居二线静养,自然是要满足他,让其安度晚年。在对越反击战结束的六年后,许世友将军就因病逝世。

而杨得志将军,在指挥战斗的时候,虽然突发疾病,但是经过一番静养之后,恢复的很好,加上杨得志年龄还比较小(比许世友小6岁),加上当时军队建设急需杨得志这样有经验身体又好的老将坐镇,所以杨得志才在暮年挑起重担,继续留在部队中散发余热。

1 阅读: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