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虽然雨水节气并未迎来春天,但是,民间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的说法,此时冰雪消融,天气转暖,大地生机萌动,人们离春季越来越近了。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冷气侵骨的天气渐渐消失,湿润的空气、温和的阳光和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人们走来——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东面的暖风吹来万物萌动,春天就要到了。而此时的保养又特别在于养“生”,一切以顺应体内的“生发”之气为重。
雨水节气三候
1一候,獭祭鱼
“獭”是水獭,“祭鱼”就是捕鱼。水獭把捕到的鱼堆积在岸边,就像祭祀时陈列的供品。水獭开始捕鱼,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江河湖面上的坚冰己经融化;二是动物们都开始活跃起来,这是春天来临的象征。
2二候,鸿雁来
鸿雁指大雁。自小寒节气雁北乡到雨水鸿雁来,大雁捕捉到北方春的气息,开始向北迁徙。到了雨水节气,大雁从很热的南方,北迁至开始回暖的长江流域,直达坚冰融化的中原地区。鸿雁这种候鸟对温度的升降是极为敏感的,七十二候中以雁的迁移命名的有三个,雨水中的“鸿雁来”是北迁,白露中的“鸿雁来”是南迁,小寒中的“雁北乡”是鸿雁开始北上。
3三候,草木萌动
春的前进是全方位的,不仅有水里的“獭鱼祭”,也有天上的“鸿雁来”,更有地上的“草木萌动”。不过相比前两者,草木萌动,万物生机盎然的时间要稍微晚了一些,因为从降雨到草木生长,需要一个过程。
雨水节气民间习俗
1回娘屋
即“回娘家”,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2接寿送节
雨水这天,女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另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3拉保保
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即是干爹)。雨水节拉干爹,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以前人们都有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4占稻色
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是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收成不好,米价将贵。
气候与人的生发之态
1气温回升,昼夜温差大
雨水时,中原大地的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人体的皮肤毛孔、腠理开始相应从密闭的状态,转向张开之势。筋骨关节也从紧张转向松弛,潜藏的能量开始涌动,气血流动加速。
当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中午和早晚就像两个季节,这既是人体适应能力的锻炼契机,却也是老年、体虚之人的另一道难关。气血不足,生发无力,旧患新疾,将极难适应早春多变的气候。
2降雨开始,生发之势渐起
当春雨开始,雨量渐增时,北方雪意尚浓,而南方的率先升温,当平均温一旦达到连续多日10℃以上,东风一吹,桃李含苞,樱桃花开,则进入气候上的春天。
中医看人体,其实也不离风、水(雨)。
风、雨的来源,在于有山等高地成屏障之势,有水源之地成弥漫之态,两者互结,合乎时节的风雨,是和风细雨,否则可能就是狂风暴雨。而人体气血同样,经寒冬的潜藏,现在即将开始从脏腑深层跨越关节、皮肤屏障而由里向外、向下往上的生发之态。
体内肝气不足、正气虚弱的人,容易生发无力,春困异常,极度疲倦;而肝阴不足、血虚之人,又容易频频上火,急躁易怒,两者都需要好好在这个时节静下心来,补足睡眠,涵养精神,顺应早春的暖风、细雨,令气、血和顺。
雨水节气养生指南
1早睡早起
谚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早睡觉。
这句话概括了立春的养生内容和特点,人体气血应与自然界保持一致,使其舒展畅通。要求人们早起早睡觉,注意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得身心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恢复。
春天来了,白天渐长,黑夜渐短,自然界阳气渐长,而阳主动,阴主静。
此时,应顺应天气的变化,跟着自然界的节奏来安排生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因此,雨水养生要早睡早起,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
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大家晩饭莫要过饱、睡前不要喝浓茶及咖啡、可尝试用热水泡脚。
2倒春寒,捂一捂
雨水时节,倒春寒时常“不请自来”,气温经常突然降低,所以不要过早脱去棉衣,以防风寒侵袭,引发感冒、关节炎等,“反了春,冻断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摄生消息论》中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膜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民间也有着“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等俗语。所以,在这春寒料峭、湿气袭人之际,还是要多穿一些衣服,适当地捂一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为了抵御时邪、预防疾病。
春捂的时间因人而异,体热的人少捂几天,老人和小孩等体质偏寒的人多捂几天。如果“捂”后身体易出汗,就可以脱掉厚重衣物了。若“捂”出了汗再被冷风吹袭,更易生病。
而春捂的重点是下半身的腿和脚,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所谓“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下体腿脚要保暖。
脚是人的第二心脏,从经络学来看,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感应点和反射区,也是五脏六腑精气输注、汇聚的地方,这些地方若受到湿寒侵袭,五脏六腑都会受影响。脚位于人体最底下,距心脏位置最远,血液循环最不畅,所以脚更易受湿寒之气的侵袭。
脚部保暖除穿上合适的鞋袜外,还可以在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没有条件或者不适合热水泡脚的人也可采用“干洗脚”的方式——用双手从大腿根部按摩至足踝,再从足踝按摩回大腿根部,重复按摩10-15次,可起到腿部保暖的作用。
3食甘健脾
雨水节气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易困遏脾胃。同时湿邪属阴邪,黏腻重浊,难以祛除,所以雨水节气之后人们应当着重养护脾胃。
应尽量少吃辛辣食品或酸味食物,以免助长肝气、损伤脾胃功能。
可通过食用味甘性平稍温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来健脾利湿。
甘甜食物很多,如豌豆苗、藕、茼蒿、韭菜、香椿、荠菜、春笋、山药、芋头、鱼、荸荠、甘蔗、红枣、燕麦、各种坚果、豆类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动起来
雨水节气之后天气变化不定,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可能出现精神抑郁、忧思不断等,对健康不利。
在此期间,大家应顺应自然界气机的变化,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放松心情、改善不良情绪。
但因为雨水节气早晚仍然较为寒冷,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可做些诸如散步、八段锦、五禽戏、太极等较轻松的运动,让肝气慢慢地上升。
这些运动可以很好地提升人体正气,尤其适合我们忙碌浮躁的现代人。
雨水养生重头戏:防湿邪
1艾草泡脚,祛寒湿
雨水时节“风、寒、湿”当道,所谓“寒从足下生”,艾叶煮水泡脚能散寒除湿、温经通络,在此时节用于防病保健最适合不过。
可取艾叶50克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沸后小火续煮5分钟,放凉至40~50℃泡脚,对容易外感、有关节疼痛的人群非常合适。
2双手摩腹,调脾胃
雨水时节如果人们宅居家中,活动减少,容易出现食欲不佳、胃肠不适。
简单的摩腹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可帮助改善症状,男女老少都适合。
具体方法:搓热双手,然后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分别用掌心沿顺、逆时针方向各揉36周。
建议饭后半小时、晨起或临睡前进行。
3听音乐,调肝理脾
《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五脏对应于五音。角音主要对应肝脏,轻快的、明亮的音乐,具有很好的调肝的作用。
《江南好》、《江南丝竹》、《春风得意》这些音乐都可以用来调肝。
4勤梳头,拒风邪
风,是春天的主气。《黄帝内经》言:“风者,百病之长也”。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命的首要因素。春天阳气生发,毛孔逐渐张开,肌肤、腠理变得疏松,人体内的正气抵御外邪的能力变弱,风邪就容易钻空子。民间有“春风如刀刮,死牛又瘦马”的说法。
梳头能将风邪拒之门外。《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记载“梳欲得多,多则祛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经》则认为“发多梳能明目祛风”。在人头部的后面有3个很重要的穴位,左右各一的风池穴和中间的风府穴,中医中有“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的说法。而经常梳头就能刺激这个几个穴位,通畅气血,让风邪绕道而行。
梳头时,应将头发散开,先用梳子梳理散乱的发端,然后慢慢旋转着梳拢。先从前额发际向后梳,疏到颈后的发根处,之后,俯身从后颈发根疏到发梢末端,再从左、右耳的上部别向反方向梳理。
头发稀疏的老人,可用手指代替梳子,边梳边按摩头皮。梳头时,身体可以稍稍往前屈或向后仰,以促进血液循环。梳时应用力均匀,不要过猛,速度应均匀缓慢。每个部位重复5-6次,平均每天梳理100次左右。
雨水节气养生应重视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
在起居养生方面要重视“春捂”,特别是高血压、肾脏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切忌气温稍稍升高就急于脱下冬装,穿着上做到“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以防气温的上下起伏导致血压波动、病情反复。
而对于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此时空气中水分增加,容易出现气温低且寒中有湿的情况,这无疑会影响人体的内脏和关节。适当保暖,以免湿寒入体,可有效预防因感受风寒而导致的感冒、头痛、呼吸道感染、关节肿痛等。
春季是冷暖交替、鲜花盛开的时节,也是特禀质(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特异性皮炎等过敏体质人群)难过的季节,容易出现复发和加重。
调护要点:一方面要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另一方面,通过检测尽可能查清过敏源,针对性防护,减少接触过敏源,必要时可接受脱敏治疗。
1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肝的功能以疏泄为主,具有疏通、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舒畅的作用。
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疏泄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闷闷不乐等。
这时候补肝只会适得其反。此时的肝要理、要顺、要舒,肝气不淤积在体内。
要让自己心情保持愉悦,心境平和,不要压抑自己,可在室内打太极,做做伸展运动。
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喝点黑糖玫瑰姜茶,疏肝解郁,温中驱寒,特别适合早春饮用。
2健脾祛湿
春天万物复苏,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因此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增多,如果天气长期潮湿,或人们体质虚弱、涉水淋雨,以致湿气过盛,入侵人体,则会致病。引起人体不适的湿气,中医也称为“湿邪”。
中医讲,脾喜燥恶湿,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同时,湿邪难以去除,因此在雨水时期,除了疏肝理气,还要养护脾脏。
此时我们应做到: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
雨水前后应少食油腻之物,肥甘厚腻最易生湿困脾,损伤脾气;同时也应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可多进食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物以健脾养胃。
此外另外,如《千金月令》中所说:“春月宜喝粥”,粥类素来有健脾利湿、养胃和胃的功效。
“雨水”前后服用养生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如胡萝卜南瓜粥、薏苡仁党参粥、山药红枣粥、芡实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护脾祛湿推荐:芡实莲子薏苡汤。
用排骨500克,芡实30克,莲子20克,薏苡仁30克,陈皮5克,姜1块,共同入锅煲汤即可。
芡实和莲子有健脾益肾的作用,薏苡仁健脾祛湿,陈皮能够醒脾行气开胃。
平补脾胃推荐:山药丸子。
春季护脾大家还可以多吃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山药。
先把山药洗净上锅蒸熟,去皮;切小块后,放入保鲜袋中,用擀面杖压成泥;放盐、胡椒粉、熟糯米粉拌匀,揉成球状即可。可搭配西兰花、红椒丝一块吃。
3暖腰护肾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相应,到了雨水节气,应该注重肾水的调养。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护肾可以从按摩腰部开始。
具体方法:空闲时大家可以先将两手搓到手心发热后,分别放在腰部两侧,手掌贴着皮肤,上下按摩腰部,直到有温热感为止,每次约200下左右。
此外,睡前做提肛运动,也可起到固精益肾,提振阳气的作用。
具体方法:提肛锻炼时宜平躺,两手并贴大腿外侧,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吸气同时提起肛门及会阴部,肛门紧闭,腹部稍用力向上收缩,屏住呼吸稍停2-5秒,再放松并缓缓呼气,呼气时腹部和肛门慢慢放松,这样一紧一松做9次,从而达到护肾健肾的作用。
4春养阳气
进入雨水时节,我们应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阳气是生命之本,是人体的一个免疫力体制,“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阳气不足,人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会变差。
所以此时养生,更需要促进气血运行,升发阳气,以驱散体内蕴含的风寒、防止生病。
雨水节气灸六穴,助肝气生发
雨水时节的寒湿,穿透到骨髓,要用一点阳性的东西,把它逼出来。艾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要守好寒湿易入体的5大通道,一周艾灸两三次。
1、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2、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3、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4、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盆腔,特别是女性朋友们要注意!
当盆腔内的寒湿重时,就容易引起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等症状;
5、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
雨水节气体内的阳气处于向上生发的状态,而阴气则往下收敛。
此时上半身会比较暖和,下肢会凉一些。一些体质敏感的朋友,就会有双脚冰凉,但同时伴随着口干舌燥,牙龈肿痛,嘴唇起皮、干裂等上火症状。
艾灸涌泉穴正能缓解这上热下寒的情况,将人体上部的阳气下引,抑制过旺的心火,从而引火归元,让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舒适状态。
6、另外,雨水节气除了要注意寒湿,也不能忘记肝气的生发。因此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必灸穴位,那就是任脉上的中极穴。
虽说中极这个穴是补肾的,但之前提到木气的升发要靠水气的滋养,而肾脏在五行里面是属水的,肾水养肝木。
又因为任脉在身体里边是从下向上运行的,所以也帮助了人体气血的升发,也含有升发的属性。
所以说,中极穴既能养肾,又能润木气,又能帮助升发,实在是最适宜雨水节气艾灸的穴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