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命攸归的人

文化学者黎荔 2024-09-03 01:22:09

作者:黎荔

发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清楚自己是天命攸归,从而具有一种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他们通常拥有清晰而坚定的信念与愿景,他们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实现什么,并为之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和愿景不仅激励他们自己,同时也激励着周围的人,所有追随他们的人。

你看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一代天骄、扫平六合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来源都是很清楚的。有些人的出现,他们的能量级别,真的是比常人的能量要高很多。这些中国精英在自己人生奋斗的过程,他们的最后、最高的突破点,会在这个地方:他们相信自己是天选之人,被上天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拦他们的前行。这种上承天命的信念,为他们一生的披荆斩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

有一个关于刘邦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刘邦亲征英布的时候,被流箭射中,在归途之中,病情又加重了。吕后请来了良医给刘邦诊病。一般的医生诊病,只要是可以治好的情况下,都会讲一下生的是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平时都有什么需要的注意的,饮食有哪些忌讳等等等等。但是这次医生上来就一句“病可治!”就有点反常了,所以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我估计是医生的傲慢口气让刘邦不耐烦了,刘邦可能也隐隐感觉到,自己已临近生命的终点。此时即便扁鹊再世,顶多也就苟延残喘地多活几天而已。于是他破口大骂道,我本是一介布衣,手提三尺宝剑取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你算个什么东西,你能决定我的命运吗?就算你医术高明到扁鹊这种地步,又有什么用啊!我刘邦的命数要看上天安排,绝对不是任何人世间的名医庸医能决定,你们统统都不配!于是刘邦就不让这个医生为他治疗,但也没有杀这个医生,而是赐给他黄金五十斤,就让他退下了。

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生的皇帝。在此之前,无论从三代圣王尧舜禹到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始皇,都是祖上有王荫的。刘邦父刘太公,普普通通一老农。当上太上皇,还是沾了刘邦的光。刘邦祖上也没有什么光荣神圣的血统,N代平民的家底,“提三尺剑取天下”靠的是什么?是天命。作为草根帝王,刘邦中年出道,打拼九年终得天下,又御驾亲征5年,横扫异姓王,仅用十四年就完成了闯天下、定天下、安天下的全过程。亡秦并非刘汉一家之功,前有陈胜吴广首义,后有项羽征伐秦军主力,只不过最后帝祚归于汉家,笑到最后的是刘邦,他一统四海平定天下,肇建汉四百年基业。从四十七岁起兵之后,一路戎马倥偬,刘邦从青铜通关王者,靠的就是这种坚定不移的“吾命在天”的信念。你看一到关键时刻,他的思维就超于常人,能进入到某种神性的思考,杀伐决断,权谋智慧,确实是天命所归之人。

包括孔子也是这样的。当年孔子离开卫国去陈国,经过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想杀孔子,砍掉大树,孔子于是离去。弟子催他快跑,孔子便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面对威胁,孔子相当自信。他认为,自己怀仁行德,自有上天护佑,坏人对自己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这句话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仁者无畏”,孔子坚信自己的品德是上天所赋予的,桓魋这样的坏人又能把我怎样呢!因为身上有一种正气在,孔子面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

这种“圣人不遭横死”的情结在后世得到了传承。圣人之所以不会死于非命,乃是因为圣人一身承担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只要上苍不想毁亡这个民族,自然是天佑圣人。1940年5月重庆遭遇日寇轰炸,空袭警报响起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防空洞,但是,一代大儒梁漱溟没有跑。他平静地把一张藤圈椅搬到学校的操场上,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自己的阅读。日本飞机来了,到处是爆炸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似乎要将每一寸土地都轰炸一遍。但是,梁先生始终没有动,他神色不动,泰然自若。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安危自有天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是自己一生的使命。“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像的,万不会有的事!”

这种“神州文脉系一身”的儒者之狂,我记得当年在西南联大,敌军炸弹到来跑空袭的时候,刘文典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说我不会死,因为还有事没干完。他们都有一种天命感,而一个人相信自己承担天命的时候,他就有一种被天罩着的勇气,自然而然,一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支撑着他,充溢凛然之气、浩然之气。相信的力量,让一个人坚不可摧、勇不可挡,虽千万人吾往矣。

我发现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这些极具智慧的人物,都有这样的共性:只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会做的,发挥到极致,确定了方向,努力去做就行了,尽人事,听天命,心中没有杂念。命运把自己带到哪里就到哪里。天有道,自不会让有心人横遭失败;天若无道,那么人就遵循“天丧予”的命运。他们只认定责任和天命,无论未来带给他们什么,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正是这种精诚所致,当他们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合力助他们实现愿望。

孔子感叹没有人了解自己,并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他提出一个重要命题:下学而上达。孔安国注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孔子所谓“知我者其天乎”、“五十知天命”,毫无疑问,其追求的是“上通于天”,而天则是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可惜,世界上大部分人仅止步于“下学”阶段,未能上达到“知天命”及其后的境界。或是缺乏对生命境界的了解,或是缺乏对“上达”之境的追求和努力。

“上达”之境决定了生命境界的高度,是人安顿灵魂,化命运为使命,赋予生命意义之所,故尤为重要。那些中国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正是保持了“上通于天”的“上达”的超越性,从而“与天地精神相往还”,完成了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将作为价值源头的“天”收入“心”中,从而也将中国式的超越——天人合一的“道”收入“心”中。“下学”是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发展,“上达”是精神灵性层面的发展,追求天人合德和生命的超拔。仅有“下学”或仅有“上达”都不是完整生命的呈现,只有两者各自成就,并彼此统合,才是生命境界的全体。

什么是天命?天命即哪一天突然感觉到,这就是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人生从此就改变了。天命并不是固定的,每个不同的阶段和转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适应。你乐此不疲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命运。无论千山万水,无论颠沛流离,你都会踏上这一命运。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就是你的天命所在。对每个人来说,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命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它让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更满意,而且还因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取决于它。当一个人充分了解自己的天赋与天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盟友并在其中找到适当所在安放自己的位子,之后不论是腥风血雨还是风调雨顺的年代,即便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起码也能过个不让自己后悔的一生。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