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文化发展相比亚洲和非洲要晚一些,但欧洲的文化发展速度却远远高于非洲和亚洲,一方面是受到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场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主题是复兴古典文化。
但也包含着宗教和人文主义思想,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精神和价值观的基础。
在文艺复兴时期,整个欧洲的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是科技、文学、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中比较深远影响的还有一项,人文主义体育思想,这是在历史上各国都不曾出现的概念,其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01 文艺复兴下的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社会环境催生出新的体育观念14世纪开始,欧洲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其宗旨是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宗教,解放人们的思想。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强盛的时期,欧洲对体育发展就非常重视,但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欧洲的体育发展往往与皇权和神权有着紧密的关联。
甚至,在文艺复兴前,体育运动的举办必须是宗教或者是皇室才可以。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思想逐渐兴起,具有开辟和冒险精神的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追求自由。
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推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社会与皇权、神权,渐渐弱化神权,对人的价值给予肯定,并歌颂人的优美,这一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
《歌集》: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
2.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影响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主题,也是最核心的思想,是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反对神权和封建思想的价值观。
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欧洲的教育根据时代的需求特点进行了改革,肯定了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并重新解释教育目的和内容等问题。
人文主义非常重视人的重要性,不仅要在思想上培养新人,还要注重身体的和谐发展,并适时地为提出了从“人性”出发。
在儿童时期发展个性,全方面培养,其核心是利用人文主义将人培养成才的同时还要把人培养成具有渊博知识和拥有极高道德标准的人。
在实践过程中,人文主义教育家主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在人文主义影响下的新人应该是性格完善,身体健康,拥有冒险主义和探索进取精神的人,并逐渐形成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在日常的教学中人文主义教育刻意增加了体育的教学内容。
《欧洲文艺复兴史》: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是把人从自然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发现他自己的人性的过程。
02 文艺复兴影响下的人文主义体育教育人文主义体育教育理念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发展迅速,主要分成两大派系,古典教育和博雅教育。
古典教育出现在文艺复兴早期,其教学特点是提倡通过自由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更重视智力和知识的培养。
14世纪之后,博雅教育的理念形成,在古典教育的基础上,倡导全面教育,不仅包含知识教学,还包含德育、体育、军事等诸多方面。博雅教育高度赞扬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心智训练和身体训练两个大科目,并且强调体育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在这里,体育和一切高尚的深有体会锻炼,第一次和科学教育一起被看作是高等普通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2.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特点
欧洲在中世纪前,因为宗教神权的影响,社会对体育呈现一种蔑视状态,并且禁止人们参加体育训练。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体育教育家强调体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
在人文主义体育教育的影响下,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身体素质普遍良好,人们崇尚体育与军事活动,并将体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将人文主体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拓展开来。
03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以人为中心是核心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当下,主张教育为当下服务,在德、智、体扽各方面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受到封建思想和宗教思想双重压迫下,人们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提倡禁欲,极大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在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解放了思想,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也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2.人文主义体育思想的局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主张反对封建思想和神权统治,宣传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和自我解放是主线。
在教育上也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尤其是人文主义渲染的绝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仅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精神自由,甚至学生在家也被要求以更令人道的方式来对待。
虽然人文主义反对宗教神权,但并不是绝对的反对宗教,相反,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依然承认宗教的合法地位,很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都是基督教的信徒。
虽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想并没有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
总结:文艺复兴是欧洲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其超前的教育体念提升了体育在欧洲的社会地位,也塑造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雏形。
参考文献:《欧洲文艺复兴史》
《西方教育思想史》
《体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