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9月9日凌晨,时针指向了零点10分,这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伟大时代的缔造者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但当我们回首主席晚年的那些日子,心中不禁涌起深深的感慨与触动。
我想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在主席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其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这一点,从他的机要秘书张玉凤的深情回忆中得到了印证。
据张玉凤所述,那时的主席,时常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所笼罩,有时甚至会在无人知晓的时刻,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对于外界的探访和喧嚣,他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情,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新中国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毛泽东同志投身革命事业以来,岁月不居,他逐渐累积了诸多健康隐患。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更是全身心投入政务之中,无暇顾及个人的身体检查。
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悄然间侵蚀了他的健康基石,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毛主席的睡眠质量大受影响,言语也日渐稀少。
1972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肺心病危机,伴随着高烧与严重缺氧,让他一度陷入休克状态。虽经全力抢救脱险,但听力逐渐衰退,双腿亦开始浮肿,行走变得异常艰难。
1973年盛夏,党的十大召开之际,他虽身体抱恙,仍坚持出席。为此,特别安排从中南海的居所移至人民大会堂118厅暂住,以便在大会开始前,由专人协助他安坐于主席台上,尽力掩盖健康状况的真相。
会议期间,他难以自行站立,散会时的传统欢送仪式也只得变通,待所有代表离场后,再由专人护送返回。彼时,全国代表们对毛主席怀有深厚的敬仰之情,皆不愿过早离去,场面温馨而感人。最终,在周恩来总理的耐心劝导下,代表们才依依不舍地缓缓退场。
1976年是毛主席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几乎到了每天只能依靠一二两米饭维持体力的地步,甚至吃饭、吃药都需要他人喂食。
尽管行走变得极为困难,但在公众面前,毛主席依然保持着那种和蔼可亲、精神抖擞的形象,让人们难以察觉到他身体状况的严重状况。
这种情况在当时并未被广泛知晓,因为它更多地是在私下里被提及,而非公开报道的一部分。
1976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悲痛的一年。
1月8日的清晨,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在7月6日,中国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同志也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然而,就在全国人民还沉浸在两位伟人逝世的悲痛之中时,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灾难性的地震袭击了河北省唐山地区。
这次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共有二十四万人死亡,十六万人受伤。
这三件重大事情,让毛主席遭受了巨大打击,在唐山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毛主席的身体已极度虚弱,大部分时间都徘徊在昏迷与半昏迷的边缘。
然而,每当他稍微恢复意识,首要关心的便是唐山的受灾情况,转眼间,时间推进至9月的初旬,毛主席的病情再度告急,达到了一个危急的关头。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医护人员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紧张而有序地实施着抢救措施,并加强了对毛主席的监护力度。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借助先进的监护器械,密切监视着毛主席的血压、心律、呼吸等关键生命体征,每一个数据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弦。
为了确保毛主席的生命安全,他们随时为他提供必要的输氧、输液等治疗手段。
9月8日,毛主席陷入长时间的昏迷,但在主席清醒后,手指缓慢的敲动着床沿,因为这时的他已经说不出话了。
慢慢的,毛主席敲了三下床沿,身边的人也知道毛主席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
据医疗团队的详尽护理记载,那个沉重而难忘的日子里,8号当天,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极其虚弱,但他依然坚持着阅读文件与书籍,累计耗时长达2小时50分钟。
这些时刻,对于旁人而言,或许只是时间的流逝,但对于他而言,却是用生命之火点亮智慧之光的最后努力。
他被迫在医疗设备的重重包围下阅读——四肢被静脉输液管轻轻束缚,胸部则是心电图监测仪的温柔枷锁,连呼吸都需借助鼻饲管来维持。
文件与书籍,这些国家未来的蓝图与智慧的载体,只能由旁人小心翼翼地托举至他的眼前。
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心中所念,所忧,依然是那片他深爱的土地——新中国。
毛主席害怕死亡吗?并不怕,他只怕再也没办法为新中国的建设做自己的贡献。
1965年1月9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采访。
在这次难忘的对话中,毛主席回顾了自己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重重危机和挑战。他坦率地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表明自己并不畏惧生命的终结。
在1964年的一次军队干部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及了生死。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超然和豁达,他说:
“如果原子弹降临,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去见马克思。随着年岁的增长,死亡是自然而必然的归宿。如果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重担和压力,死亡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毛主席的这些话语,虽然透露出一种对死亡的淡然,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那份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与不舍,如同秋风中的最后一片落叶,虽已飘摇欲坠,却依然倔强。
在毛主席心中,他多希望再为新中国多做一些事情。
参考文献:《真实的毛泽东》——李敏
毛泽东生平年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历史上的今天:毛泽东逝世.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