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横跨西伯利亚的铁路,即从通古斯卡煤田到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这条铁路,将打通世界最大煤炭储量基地到中国的运输通道。面对中国能源转型大潮,俄罗斯这步棋又将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就在上周,俄罗斯政府网站发布了一份加急文件。这份列入"加速建设项目清单"的文件,将通古斯卡煤田铁路项目的建设期限定在9至21个月内,也就是说最快要求9个月完工。这条铁路将与刚刚修通的"太平洋铁路"衔接,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能源运输网络。
在制裁阴影下的俄罗斯,正在加速调整能源出口版图。通古斯卡盆地作为世界储量最大的煤炭基地,拥有22990亿吨的地质储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这片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的煤田,蕴藏着从褐煤到无烟煤的各类煤种,尤其是优质炼焦煤储量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和恶劣气候,这片"睡着的宝藏"至今仅探明64亿吨。新铁路的修建,将为这片宝地带来巨大改变。
埃尔加港位于中俄边境附近,拥有四个专业码头。码头的年吞吐能力将从3000万吨提升至5000万吨,这相当于中国年度煤炭进口量的十分之一。配套的埃尔加煤矿已投入运营,22亿吨的炼焦煤储量足够开采100年,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170万吨。一边是市场,一边是产地,只要打通运输的关键,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利益输送。
"太平洋铁路"作为这个宏大计划的关键,总长626公里,预计2025年上半年正式通车。这条铁路将把埃尔加煤矿与埃尔加港连接起来,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能源运输的主动脉。新建设的煤炭运输铁路将与之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输网络。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正处在能源转型的关键期。2024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11.1亿吨,同比下降4.1%。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687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0.7%。风电光伏发电量更是达到42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计划到2024年底实现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占比超过40%,超过煤电装机容量。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需要稳定可靠的化石能源供应作为过渡。在地缘政治变局中,俄罗斯的煤炭供应显得格外重要。2020年后,俄罗斯一度超越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煤炭来源国。虽然2024年3月澳大利亚重回第一,但俄罗斯的地位依然稳固。
这条新铁路的战略意义远超煤炭运输本身,它将成为连接亚太市场的新动脉,助力俄罗斯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对中国而言,这提供了更多能源选择,也为中俄能源合作开辟了新空间。目前,两国已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建立了深度合作,包括多条跨境管道的建设和运营。
在可持续发展大趋势下,双方的合作还将延伸到清洁煤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通古斯卡盆地的优质炼焦煤,可以支持中国钢铁工业的清洁化转型。
这种互补性合作,将为两国能源安全提供新保障。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但挑战也显而易见。极寒气候下的施工难度、环境保护压力、地缘政治风险,都需要双方智慧化解。西伯利亚地区冬季气温可达零下40度,同时,铁路途经的针叶林带是重要的生态系统,需要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妥善解决。普京给出的紧凑工期,说明了俄方的紧迫感,也反映出俄罗斯抢占先机的决心。
中国的能源转型目标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在这个过程中,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仍然至关重要。俄罗斯的煤炭资源,特别是优质炼焦煤,将在这个过渡期发挥重要作用。
这条铁路将成为见证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象征。它不连接着两国的能源命脉,也串起了共同发展的愿景。
或许很快,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将驮着满载的煤炭列车,穿越针叶林带,驰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一趟列车都承载着两国的共同利益,可以说,中俄能源合作必定要更进一步。
参考资料:
俄罗斯计划修建连接全球最大煤田的运输铁路,“中方密切关注”——观察者网2024-12-11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