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老年人如何养老?不用缴纳养老保险,年龄到了就能享受

历史故事趣说 2024-12-30 16:05:42

养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个非常要命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要经历。

当中年人看到老年人的凄惨生活,肯定会联想到自己——我老了以后,会不会也这样?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中年人的内心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丝恐惧。如果绝大多数中年人都有这样的担忧,那不稳定的将是整个社会。

相反,如果老年人的晚年得到了妥当安置,不仅能让中年人安稳下来,还可以利用老年人丰富的生活阅历、德高望重的身份,巩固国家对地方的统治、较好地完成国家需要的税收徭役,在加强帝国统治方面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

现在如此,之前亦如此。这也是中国古代比较重视养老问题的根本原因。

1

要善待老人,首先要把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在古代,年龄是唯一的标准,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可以被称为老人,享受国家的养老待遇。

《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即年龄超过60岁的,就可以算作老人了。

关于老人的赡养制度,每个朝代都有所不同。在周朝时期,地位较高的贵族老人,可以获得“杖”,一来表示其老年人的身份,二来表示对老年人的尊重。同时,周朝政府还设置了“掌病”一职,专门为到达一定年纪的老人诊断、治疗。

据相关资料记载,掌病需要定期看望老人。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一天一问;对于民间老人,则是每5天一问。

此外,先秦时期,不同年岁的人享受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老年人一般到了50岁,就可以吃到细粮;60岁时,会有肉吃;到了70岁,还会增加副食;80岁,则要供奉珍馐美食;90岁时,则需要人常侍左右,出游时则需要带着食物跟着。

为了让家人更好地照顾老人,对于有老年的家庭,周朝还出台了减免家人徭役的政策。如家中有80对以上的老人,则可以有一人不用服徭役;如果家中有90岁以上的老人,则全家都不用服徭役。

2

汉朝时期,中国的养老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时期,由于平均寿命较短,仅有30岁,老年人的区分标准也进行了调整,即56岁就算做老人了。

在养老制度方面,汉朝开创了“赐王杖”制度。《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刘邦在位时,就多次制作王杖,赏赐给老年人,后经过文帝、景帝、武帝的发展,在汉宣帝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制度。

存闻制度也是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的。《汉书·武帝纪》,“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巡天下,存问矜寡、废疾。”

存问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元代时期,还有相关的记载。同时,汉朝时期还通过政策上的倾斜,以凸显对老人的优待,如免缴税赋和免除徭役等。

此外,汉朝时期还直接给老年发放了食物。如在汉文帝时期,就有诏令: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在此基础上,再加帛二匹,絮三斤。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孤独园”。这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期间,由国家出资设立的、用以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帮助“单老孤稚”的机构,并被后世传承了下来。

北魏时期出现了“存留养亲”制度,即当家中有需要赡养的直系血亲时,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待老人去世后再去服刑。

3

唐朝继承了“赐杖”、“免税”等制度,还出台了“补给侍丁”政策,即由官府承担相应的费用,给民间达到一定标准的老人安排看护人员的制度。开元年间,80岁以上老人,可以得到侍丁1人,90岁以上2人,100岁以上则是3人。后来,又把100岁以上的侍丁人数提高到5人。

在食物给养方面,《唐大诏令集》做了相应的规定,“八十岁以上老人,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老人,赐米四石,绵帛十段。”较之于之前朝代,在食物数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

唐朝时期,还流行“色养”,即侍奉老人时要温和谨慎,保证老年人心情愉悦。我们熟知的唐朝名相房玄龄,就是“色养”的模范。此外,唐律还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文规定了“父母在,不远游”,从法律角度杜绝了“空巢老人”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养老机构数量也逐渐增多,名称也变成了“悲田养病院”,但目的都是为了照顾老人。为了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朝廷安排了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地外,汉代的存问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延续了下来,并写进了法律,即“官员要定期对老人进行拜访。”

4

赵宋一朝,养老机构继续蓬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民间组建的养老机构。与官办养老机构相比,民间养老机构更加灵活、便捷,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元代时期,忽必烈采用汉人刘秉忠建议,吸收前人经验,建立起了元代的养老制度,并在各路设置养老院,救助、收养“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代,官办、民办养老机构继续发展。朱元璋还恢复了汉朝的“赐杖”“赐爵”制度,强化对老人的尊重;还两次降诏,推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制度。清代时期,则是发展出了“千叟宴”,即在全国范围内召集老人赴京参加宴席,这一制度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

纵观我国古代养老制度,不难看出,养老制度的覆盖范围、覆盖深度,是与国家整体实力深度绑定的。国家鼎盛时期,养老福利制度就能安稳发展,并进行深度覆盖,反之就会大幅度萎缩,甚至荡然无存。

但古代也好,现代也罢,我们养老制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孔子的那句,“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如此,现代亦然,而不是因为一句“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而在“有就行”的道路上策马奔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