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番杏生长习性,运用科学技术治疗番杏枯萎病,从而提高产量

冰蓝聊国际 2023-08-27 03:02:00

文字/编辑:一口半夏

«——【 ·前言· 】——»

番杏是一种人人喜爱的新鲜蔬菜,肥厚多汁的嫩茎叶让人垂涎三尺,品相良好的番杏在市场上往往能够卖出不错的价格。

因为这些特性,大量农户种植番杏来获取经济收益,但不恰当的管理往往会引发疾病,其中的枯萎病更是会导致番杏的大批量死亡,让农户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将剖析番杏的特点,采用科学方法来管理番杏从种植到生长的流程,并为番杏枯萎病提供一种治疗方案,用以提高番杏的产量,帮助农户朋友们解决问题。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首先种植番杏的农友们,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季节进行种植。

番杏虽然是一种很能适应环境的植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哪怕十分寒冷也能安全越冬,但它更喜欢的还是温暖而湿润的天气,所以夏天才是番杏的主场,在这个季节里它能够尽自己所能的茁壮成长。

番杏喜热的特性在种子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它的种子在10到28摄氏度的温度下发芽最好,虽然经过实验,番杏在8到30摄氏度的条件下都能发芽,可最合适的发芽温度是25到28摄氏度。

在育苗期间也是同样的表现,20到25摄氏度是它的最佳生长温度,即使在夏季的酷热天气下,它依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番杏并不完全是喜热植物,2到3摄氏度对于它来说也不算致命,只不过能够持续的时间很短。

所以如果有农友是在相对较温暖的地区,想要种植番杏的话,它是能够在户外安全越冬,从而成为多年生的作物。

番杏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不然会降低产量和品质,所以农友们一定要让土壤保持湿润,这样才能保证番杏能够健康的成长,但是也不能过渡浇水,否则会导致番杏的茎出现变软的情况导致其死亡。

此外在夏季干旱和强烈阳光的环境下,容易引发病毒病生,对番杏的生长不利,这还可能导致番杏叶子变硬,从而对品质造成影响。

经过我们的实验,番杏并不依赖光照,哪怕是在弱小的光源里也能长的很好。

土壤除了保持湿润外,还需要有营养,最好是能够富含氮肥和钾肥的元素,这能够让番杏长的又快又好,因此肥沃、疏松和湿润的土壤是种植番杏的不二之选。

现在我们搞懂了番杏的种植条件,接下来就需要用到科学的种植技术了。

栽培关键技术

番杏的寿命很长,如果不管它能够独自生长多年,但为了经济收益,我们一般只种一年就会采摘收获。

许多农友都喜欢在春季播种,但如果在日光温室或塑料大棚内提前播种,就能全年都进行种植。

在准备地皮时,需要往每亩土地施加一些有机肥料、尿素和草木灰,然后将土地深翻平整,做成长7到10米、宽1.2米的平坦地,在地块的一端挖一个深度和宽度各为20到40厘米的排水沟,这样在多雨的季节能够更好地排水,避免涝水。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准备番杏苗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使用番杏的果实进行繁殖,但番杏的果实皮比较厚,吸水比较困难,在自然条件下发芽需要15到90天的时间,因此在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一些预处理。

我们目前对于种子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传统的温水浸泡,将种子放在大约45摄氏度的温水中浸泡一天,促使它们发芽长苗。

第二种则是机械处理法,选取一些种子和粗大的沙粒,将他们一起放进机器里,通过互相摩擦的方式进行运动,这样可以损伤种子表面,增加透水性,有利于种子的发芽。

由于番杏的种子价格相对较高,而且出苗情况可能不太均匀,因此直接把种子插入土壤时,需要增加种子的数量,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为此在生产中,通常会采取育苗后再移栽的方式来节约资金。

在这里我们推荐两种育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使用种子繁殖,另一种是在生产田里收集幼苗,让它们长成大苗后再种植,鉴于刚刚说的番杏的出苗情况可能不太均匀,使用种子繁殖时最好采用床上育苗的方式,而不适合使用穴盘育苗的方式。

但如果你没有其他选择,硬要用穴盘育苗来种植番杏,那也不是说不行,只是有一些地方需要特别的注意。

首先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可以是阳畦、改良阳畦、大棚或温室,在开始育苗前,将之前的作物残株和杂草清理干净,然后耕翻土地且晾晒一段时间,形成一个宽约1.5米的育苗畦。

每平方米的育苗畦上需要施加8到10千克过筛的腐熟有机肥,然后用四齿耙将床土和肥料充分混合均匀,接着用平耙将育苗畦整平,然后浇足底水,等水渗透后,在上面覆盖一薄层过筛的细土,厚度约1厘米,最后用脚踩实。

室温在这里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整个育苗环境需要保持在日间温度25度左右,夜间温度在15度以上,这样才能够保证出苗的速度和成功率。

当育苗到了后期,幼苗出齐后,再覆盖约0.5厘米厚的过筛细土,以保持湿润,并降低室内温度。

此时适合的日间温度是20到22摄氏度,夜间温度在12到15摄氏度之间,等到了幼苗长出2片叶子1颗心时,就可以进行分苗了,放置的时候需要将苗子之间的距离保持在6到8厘米左右。

分苗后要及时浇水,并提高室内的温度,日间温度保持在22到25摄氏度,夜间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同样在上面再覆盖一层过筛的细土,这样可以增加土壤的温度并保持湿润。

如果是在冬春季节缓慢地培育苗后,可以降低室内温度,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夜间温度在10摄氏度以上。当幼苗长到5到6片真叶时,适当进行浅中耕1次,然后可以进行分苗,将苗子移植到适当的位置。

如果是在夏季育苗时,也要注意温度的影响,为了防止高温对苗子产生危害,应该准备好遮阳设备,晴天时可以在上午11点到下午4点之间使用遮阳网或苇帘,以避免强光的直射。

育苗完成后就可以准备穴盘了,在田地里采集那些有1到2片真叶的幼苗,把它们放入穴盘中,每个穴里放一株,栽种后要及时浇透水,然后把穴盘整齐地放在床架上,并且白天的温度保持在22到25摄氏度,夜晚的温度保持在15摄氏度左右。

等幼苗长到有5到6片真叶时,就可以进行分苗和定植了。

在开始种植时,我们会先选择一个排灌方便、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作为种植地,在栽种前,每亩土地施加3000到5000千克腐熟有机肥。

之后便是播种,你可以选择直播,可以是条播、撒播或穴播,根据株行距(每株之间的距离)为30厘米x50厘米进行播种,播种后撒上一层过筛的细土,然后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你还可以用穴盘育苗或者营养体育苗的方法来继续繁育。

在北方地区,适合在春季土壤解冻后进行种植,这样可以一直采收到初冬,在种植过程中,一般是先育苗再移植,播种后要覆盖土壤保持湿润,2到3周就会出现幼苗。

那要如何判断幼苗是否符合移栽的标准呢?其实很简单,当它有了五片左右的叶子后,便已经达到了移栽的标准,在种植的过程中密度不能太小,科学的株行距大概是三十厘米乘以四十到五十厘米,这样每亩地能够容纳5500株幼苗。

因为番杏以嫩茎叶为主要产品,在生长期需要经常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根部受损。

如果想要番杏生长的更好的,就需要不断的给他施肥才行,尤其是氮和钾肥,能够让番杏更好的长出侧芽。

同时要进行中耕和除草,把间苗移植到其他地块,这样能更好地利用资源,经常拔掉一些杂草,以免植株混乱。

等到番杏播种后大约3个月,当植株长到30到40厘米高时,就可以采收嫩茎了。

采收时最好选择指甲长约5到10厘米的茎尖部分,如果温度适宜、采收得当,并且提供了足够的水和肥料,可以每隔10到15天采收一次,一直持续到秋末。

每次采收每亩大约可以收获250到350千克,每个月每亩可收获1000千克以上。

如果使用设施栽培,应该在地方开始降温前盖好棚膜,覆盖草帘,这样就可以继续采收,为春季市场供应。

对于性能好的日光温室,通常不需要额外加热,番杏可以安全地越冬,这样就能实现一年四季的番杏生产供应。

病害防治

番杏抗病虫能力很强,在栽培过程中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

但如果措施不当,会导致病害的发生,造成严重损失,其中番杏枯萎病更是重中之重,它往往是从局部侵染,造成全株受害。

病了的植株会在地上部分呈现出缺水的枯萎状态,根部会变成褐色并死亡,茎基部的维管束也会变成褐色。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病原体是一种叫尖镰跑菌的病菌,专门侵害番杏,这种病是通过土壤传播的,病菌的菌丝体和孢子可以在土壤中越冬存活,它可以随着残留在土壤中的感染植株的部分一起越冬,也可以随着土杂肥一起存活。

并且该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还能通过雨水、灌溉水和施用土杂肥等途径传播,特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感染,从而引发枯萎病的大规模爆发,对农友的经济造成损害。

这种病菌简直就是无孔不入,只要植株有一点点的损伤,都会成为它们入侵的缺口,它们会在植株的体内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掉正常的输导功能,导致植株枯萎。

一般来说,土壤温度较高,土壤湿度较大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使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也容易引发这种病。

所以我们在种植番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才能够预防和治理这种病。

首先是在病区或病田实行轮作,最好是与葱蒜或其他不同的作物轮作3到5年,如果无法实行轮作,可以在直播之前进行主要的土壤消毒。

进行育苗后移栽,也最好使用营养钵(袋)进行育苗,而且营养土应该提前消毒处理,可用0.2%高酸钾液或30%土菌消水剂1000 倍液,或40%哗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营养土。

一旦发现病株,千万不要心慈手软,要及时拔除并妥善处理,接着在病株和周围植株上喷洒上述提到的药液,确保药液渗透,以防止病害扩散。

结语

番杏的味道十分鲜美可口,是一种无公害绿色食品,受到到很多人的喜爱。

但不恰当的管理常常会导致番杏的产量大减,让农友受到严重的损失,因此善用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才能够将番杏种植的收益最大化。

面对枯萎病的大规模袭来,用药喷涂可以亡羊补牢,但更多是要做好提前的预防。

参考

[1].李佳钊,曹天亚,朱小凤,无公害莴番杏培技术操作,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6):69-70.

[2].张强,郭海,林精波,现代农业技术,2009,(5):15.

[3].李莉,李平,高产栽培技术,北京农业,2001,(4):8.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