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这个"不讲武德"的现代武器,似乎对哈马斯的领导人们有着特殊的"情结"。
最近的"悲剧主角"是哈马斯的现任最高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
7月31日,他在伊朗遭遇了一次"意外"的"烟花表演",结果不幸身亡。哈马斯坚称这是以色列的杰作,用导弹送走了他们的老大。
而以色列呢?他们选择了沉默是金的,对外国媒体的报道不置一词。
这种"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简直就是谍战片里的标准操作啊!
1刚吵完架就被炸死了
在该事件发生前,,罗马曾上演了一场秘密谈判的戏码,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摩萨德)与美国、卡塔尔、埃及的谈判代表齐聚一堂,试图为这场持续已久的冲突寻找突破口。
然而,这场谈判最终无果而终,留下的只有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7月29日,哈马斯和以色列双方陷入了一场相互指责的口水战。哈马斯指责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故技重施,采取拖延和逃避的策略,并提出新的条件阻碍协议的达成。
而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则坚称他们并未改变原始提案,反而是哈马斯领导层要求对提案中的29处进行修改。
在这场你来我往的口舌之争中,真相似乎变得越发模糊。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际,哈尼亚遇袭身亡的消息传来,犹如一记重锤,将和平的希望再次击得粉碎。
这一事件让人不禁想起摩萨德负责人大卫·巴内亚年初时的警告之词:"无论他们在哪里,我们都将除掉他们……
每一位阿拉伯母亲都应该知道,如果她的儿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10月7日的屠杀,那么他将血债血还。"
然而,现实的复杂性远超过简单的报复逻辑。
以色列与哈马斯在经历了7个月的对峙后,开始了间接接触,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
随着美国总统大选选情的变幻,以色列方面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但内塔尼亚胡政府似乎又在美国拜登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模式和停火问题上存在矛盾心理。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在会晤内塔尼亚胡时,曾警告以色列应考虑如何在巴以冲突中收场,并在加沙实现停火。
然而,内塔尼亚胡的真实想法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他可能并不想真正停火。
2刺杀,只会培养更大的仇恨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哈尼亚刚刚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握手寒暄,转眼间就在德黑兰被"送走"了。
这剧情转折,比《碟中谍》还要刺激!伊朗安保人员此刻恐怕比特工还要懵:我们的贵宾怎么说没就没了?
出席就职仪式的哈尼亚
有人说是枪杀,有人说是空袭。不管是哪种,都让人不禁想问:
伊朗的安保是不是集体去吃烤肉串了?防空系统是不是在打盹?摩萨德特工是不是有隐身衣?
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以色列的胆量。在别人家的首都暗杀别人的贵宾,这操作简直是"作死小能手"级别的。
同时,也不得不感叹伊朗的"多才多艺":不仅有反贼,还有内鬼,简直是“人才”辈出啊!
哈尼亚的遭遇,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是没想到,他不是倒在抗以前线,而是栽在了"盟友"的地盘上。这剧情,怕是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吧?
不过,暗杀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显然不能。这种行为只会让仇恨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和平之路越走越远。
就像哈尼亚的经历,从难民营长大,亲眼目睹亲人战友一个个倒下,却依然坚持抗争。
这种精神,岂是暗杀就能消灭的?
在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已经看到了哈马斯方面和伊朗方面的答复:哈马斯跟伊朗都将对以色列进行报复!
3刺杀事件:以色列发出的严重警告
谁说伊朗是反美堡垒?
这个国家简直就是个"筛子",暗杀行动频频上演,成功率堪比好莱坞大片!
最新一幕戏码,就发生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主角是哈马斯领袖哈尼亚。
这位曾担任过巴勒斯坦总理的大人物,原本是去参加伊朗新总统的就职典礼。
谁知道,典礼结束后,他就在回住处的路上人间蒸发了。
具体是被枪杀、毒杀还是炸死,目前还是个谜。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等等,哈尼亚不是受到伊朗官方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正式邀请吗?住的地方应该是五星级的安保吧?
哈哈,别天真了!
在伊朗,连总统坐直升机都能出事故,更别提一个外国客人了。
这些年来,伊朗的物理专家、核专家、军事将领被暗杀的案例比你吃的盐还多。看来伊朗的情报机构真的是在摸鱼啊!
虽然凶手还没跳出来认领这份"功劳",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嫌疑最大的就是以色列。
毕竟哈尼亚可是以色列的头号敌人,他的家族在加沙已经被炸得七零八落了。
不过,哈尼亚的死对哈马斯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
这个组织早就习惯了领导人被暗杀的日子,他们的决策架构分散得像一盘散沙,杀一个来一个。
但是,这次暗杀行动却给了三个群体当头一棒:
1、 对"统一战线"的警告:刚刚在北京达成和解的巴勒斯坦各派系,看来你们的蜜月期要提前结束了。
2、对以色列"内部鸽派"的警告:别做和平梦了,战争还要继续!
3、 对"战争扩大化"的警告:这是在暗示美国,该你上场表演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伊朗新总统会如何应对这个"见面礼"。
如果他还在幻想与美国和解,那可真是要"丢掉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