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目标:90%县域将实现医共体全覆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

佳鑫评健康 2024-09-13 17:06:48

在推动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成为了中国县域医疗改革的重要抓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9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现状和未来目标,指出到2025年年底,90%以上的县将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确保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县域医共体的核心理念

医共体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源整合和上下联动,打破县域内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壁垒,形成一个有机协同的整体。在这一体系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通过信息共享、人员交流、技术帮扶等方式,基层卫生机构将获得更好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帮助,从而提升其服务水平。

雷海潮指出,医共体的建设不仅仅是资源配置的调整,更是管理体系的变革。上级医疗机构将通过派驻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制定诊疗标准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不仅具备基本的诊疗功能,还能够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做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进展与挑战

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已建立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数量达到了2171个,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县域。通过调研发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检查互认机制已在超过三分之二的乡镇卫生院得到了实施。这意味着,基层卫生院通过初步的检查,能够将结果传送至上级医院进行诊断,从而提高了基层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雷海潮指出,目前已有90.9%的县实现了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派驻人员的全覆盖。按照要求,派驻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时间不少于半年,并且定期进行轮换,以确保乡镇卫生院能够持续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医疗服务。这样的人员交流和技术传递,不仅弥补了乡镇卫生院在医疗服务能力上的不足,也确保了乡村老百姓能够享受到与县级医疗机构相近的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医共体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挑战仍然存在。比如,如何进一步加强上下级机构的协同合作,如何实现信息的无障碍共享,如何保证派驻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都是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互联网医疗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度也还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和诊疗水平的提升。

未来展望

雷海潮强调,2025年年底的目标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覆盖,更重要的是紧密型医共体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协同能力要达到新的高度。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人员交流的频率和质量,县域医共体将进一步巩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此外,未来的医共体建设还将注重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综合水平,包括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强化基层的“首诊”功能,减少病人向上级医院的转诊率,从而有效降低县域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县域医共体不仅仅是一个医疗资源的整合体,更是县域医疗改革中的“枢纽”。它将通过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服务的优化,缩小城乡医疗差距,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层医疗能力的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有望成为中国基层医疗改革的重要模式,为实现全民健康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霍尔斯医疗政策研究专家表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是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打通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和互通,县域医共体将逐步改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确保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随着2025年建设目标的临近,县域医共体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其对提升中国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贡献也将愈加明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