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3月,时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的陈诚得到了一个让他怎么也不敢相信的消息,他的嫡系部队,老牌劲旅18军竟然在四个苏械攻击军的竞争中落选了。
得知消息后的陈诚很愤怒,在他看来,这定是何应钦在背后捣鬼。不然,以自己和蒋氏的亲密关系以及18军这些年在抗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岂有不入选之理?
如果陈诚这么想,那可就错怪何应钦了。18军没有入选攻击军,虽然不能说没有一点何应钦的因素在内,但主要的还是蒋氏没有批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蒋氏没有把自己心腹爱将的嫡系部队列为攻击军呢?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的装备分为三个时期,即德械时期、苏械时期和美械时期。
当然,这几个时期还有部分部队采用法械,如滇军60军就是全副法械,但这不是主流,主流的还是德械、苏械和美械。
抗战爆发后,德械师在战场上发挥出了很大作用,如87、88师和36师都有上佳表现。
可随着战争的消耗以及日本不断的对德国施加压力,使得德械已经无法进口。因此,在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初,失去了装备补充的德械师已经名存实亡了。
对于这个情况,中国方面是早有预见的。因此,在1937年的8月21日,随着《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一支由陆军大学教育长杨杰为首的军事代表团奔赴苏联,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
1937年12月21日,一份20个苏械师的装备购买合同正式确定。但由于当时各部队的消耗太大,这20个师的装备运到中国后,大部分都被拆分到各部队去了,成建制装备苏械的仅有第200师、第4师、第89师和新编第22师。
1938年7月5日,德军顾问团全部撤离中国,苏军顾问团进入。苏军顾问们建议蒋氏,在中国部队中进行筛选,挑出一批战斗力强的部队装备苏械。于是,首批苏械师成立。
这一次,被挑选出来装备苏械的部队较多,共有1、2、71、74军和85军等5个军13个师,加上之前换装的85军第4师和89师以及第5军的200师、新编第22师和荣誉1师,共计18个师。
1941年2月,蒋氏认为,有必要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别部署两个攻击军,直属重庆统帅部,作为机动部队。
消息一经传出,蒋氏的嫡系部队立即热闹起来了。
为何仅是蒋氏的嫡系部队热闹呢?
不说大家也知道,要想成为攻击军,有两个条件是一定要满足的。
其一、要有足够的战绩。
其二、蒋氏的嫡系部队。
如果说要论战绩,其他非嫡系部队倒是可以有几支部队站出来竞争一番。比如桂系的第7军、粤军的第4军和64军、66军、西北军的59军等。
可第2个条件却在明确地告诉大家,还是省省吧。
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明眼人又有谁会看不出来呢?
那些手眼通天的人其实早就知道,这次的四个攻击军中,有三个已经内定了。这就是1军、2军和第5军。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三个军中,1军和2军是蒋氏嫡系中的嫡系,虽然在抗战中的表现其实都不咋样,但属于蒋氏的起家部队,它们不入选,谁入选?
至于第3个名额,那肯定是第5军的。第5军可是当时中国部队中首支也是仅有的一支机械化步兵军,又刚在昆仑关战役中立下了大功,没人能争得过它。
而之前的苏械师,比如71军和85军,为何这次也没能入选呢?
这是因为,71军在1940年7月的时候,就从第5战区调到了1战区,到晋东南去打游击战了。以一支苏械师去山地打游击战,不太适合。
85军在枣宜会战后被部署在了河南一线,与日军相持,都不具备成为机动部队的条件。
既然这几个军都不行,那关麟征的52军和汤恩伯的起家部队13军既有战功又是蒋氏的嫡系,为何也不能入选呢?
一来,这次成立的四个攻击军,主要是从原有的苏械师中选拔,关麟征的基本部队52军虽然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但却不属于原有的苏械部队,因此未能入选。
至于汤恩伯的13军未能入选,是因为这其中有着隐情。
汤恩伯的85军其实就是13军。汤恩伯当初得到85军这个番号的时候,他把13军的3个师与85军的3个师进行了对调,85军除番号外,其实就是13军。
汤恩伯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借机向蒋氏要兵员和装备,建立一个全新的军。如果这次把攻击军的名额给了13军,那汤恩伯手中岂不是有了两个攻击军了?
如此一来,具备成为攻击军的部队仅有陈诚的起家部队18军和王耀武的74军了。
那么,成为攻击军究竟有什么好处,让这些嫡系将领们趋之如骛呢?
主要的好处有三个:
其一、可以拥有庞大的军直属部队。
攻击军的军部直属部队的编制异常庞大,共计拥有1个混合炮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1个补充团。另外,还拥有高炮营、战防炮营、重迫击炮营、搜索营、通讯营、警卫营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1个汽车大队、特务队和防毒、卫生兵种等。
以这些编制来计算,一个攻击军军部直属的兵力就达到了几乎万人。
抗战时期要论步兵装备,其实中国部队并不弱日军多少,甚至在步兵的速射装备上还要优于日军。可欠缺的就是军、师级别的部队没有直属炮兵。每逢作战,都是临时配属炮兵。而日军恰恰在这个方面要优于中国部队,每个师团都配备了一个炮兵联队,以至于让中国部队屡屡吃亏。
如今给攻击军装备了直属炮团,这就意味着以一个攻击军的力量就能够与日军一个师团抗衡。这其中的吸引力简直太大了。
其二、各师兵员充足
一个攻击军,都是3个师编制的甲种军,每师的兵力的兵力在11000人,而且直属于统帅部,部队的军饷可以不通过战区由统帅部直接拨发,这就规避了其他各部队为了让部队能够吃上饭,人为地削减兵员的陋习。
当时,蒋系部队每师的实际兵力大约在7000人上下,都不满编,而且,有些部队缺额的数量更是惊人,达到了几乎一半的缺额量。
这其中固然有各部队长官吃空额的原因在内,但由于军费缺乏,每逢拨发军费,都是按照上报数量的半数拨发,一线的将领们为了让部队能够吃饱饭,只得把部队兵员数量保持在一半或者七八千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剩下的部队能够吃的上饭。
而攻击军则不同,只要不是部队长过于克扣军费,都能够做到足兵足饷。
其三、可以拥有师管区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征兵的。每个攻击军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师管区,师管区的司令一般都由副军长担任。
在这个区域内,攻击军拥有征兵的权力。这个做法有些类似于军阀时期的地盘,有了地盘,就可以保证自己部队的新兵数量以及质量。
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好处,各嫡系军长们为了争夺这个攻击军的名额,简直是打破了头。但争归争,在蒋氏已经内定了三个名额的前提下,仅剩下一个名额了。
那么,究竟是18军能够入选呢,还是74军能够入选呢?
要论资格,18军的资格要比74军老得多。
18军成立于1930年的8月份,而74军成立于1937年8月,因此,要比资格,74军远逊18军。
要论主官和蒋氏的关系,74军军长王耀武仍然要远逊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陈诚在蒋氏的心目中俨然就是继承人般的存在,而王耀武相对于陈诚,只能算得上是军中后辈,虽然蒋氏很看重王耀武,多次拔擢他,可在蒋氏的心目中,王耀武的地位还是无法与陈诚相比的。
要论战绩,在抗战时期,18军和74军都能征惯战,可要论战果,18军相比74军就要相差不少。
虽然18军自淞沪抗战开始,几乎无役不与,可谓是仗仗惨烈,但斩将擘旗之功还真的不多。这主要是因为18军在大多数时候都被当做大战的“救火队员”使用,而每次救火的结果往往还都不尽如人意。
而第74军却是每回都当作刀刃来使用,每每都能取得不俗的结果。因此,在战绩方面,18军是要弱于第74军的。
更重要的是,蒋氏要成立攻击军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一个“救火队员”,而是要培养在战役的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部队,在这个意义上来说,74军是要优于18军的。
因此,在1940年的3月,蒋氏终于下定了决心,把仅有的一个攻击军的名额给了74军,18军落选了。
当然,蒋氏给陈诚的理由并非18军的战绩不如74军,而是这次攻击军的名额太少了,下一次再组建攻击军,一定要优先考虑18军云云。
那么,除战绩不如74军外,18军的落选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其实,战绩不如74军仅是18军落选的一个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18军在枣宜会战中并未能守住宜昌,而且在战斗中,18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堪忧。
在蒋系部队的“五大主力”中,18军并非是以战斗力出名,而是以“种子军”出名。
在陈诚的“土木系”中,由18军派生出来的部队很多。可“土木系”的实力虽然壮大了,但作为基本部队的18军的3个师却始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始终在不断轮换,仅有陈诚的起家部队11师在支撑门面。
相对于18军,74军始终保持着51、57和58师;71军,始终保持着36、87、88师;85军,始终保持着第4、89和23师;第5军,始终保持着第200、荣誉1师和新编22师。
即使后期这几个军也派生出去很多部队,但都始终保持着两个师的基本部队。只有18军,仅有一个11师。
而且,这个仅有的维持门面的师还不断地派到其他战区协助作战,由此可见,仅有一个主力师的18军,战斗力其实并不强。
淞沪会战期间,18军拥有11师、14师和67师。这3个师都能征惯战。可不久,14就被派生出去,以其为核心成立了54军。
14师被调走后,临时配属给18军的60师也是一支劲旅。可在武汉会战时,67师又被临时加强给了第3战区,虽然编制仍在18军,可部队没在。
紧接着,第60师也被调走,18军的编制再一次发生了变化,43师和新编23师加入。可没过半年,这两个师就被调到87军去了。
好在陈诚有的是办法,反正18军的编制是不能空着的。不久,18师和199师配属给了18军。
1940年5月,枣宜会战爆发。由于郭忏的江防军被抽调到汉水两岸阻击日军,江防空虚。日军趁机渡过长江,兵锋直指宜昌。
当时,江防军正在拼命回防,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受命指挥宜昌保卫战的陈诚只得抽调在四川练兵的18军赶赴宜昌。
此时,18军的基本部队11师已经被抽调到当阳打阻击去了,18军仅有18师和199师这两支主要由新兵组建而成的部队。
在这两支部队中,199师是由湘西土著组成的部队,并不太受信任。因此,18军军长彭善就把城防的主要任务交给了18师。
18师进驻宜昌后,以52团在镇境山下设防,53团镇守镇境山,54团驻防宜昌城内,准备巷战。师部进驻镇境山。
从18师的布防情况来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战斗一打响,仅过了半天时间,日军就突破了52团与53团镇境山防线的交界处,突入了宜昌城。
18军军长彭善和18师师长罗广文紧急调动部队增援,可52团这些新兵从来就没有经历过大战,在日军的攻击下,仓皇退入了宜昌城。
如果驻防城内的54团能够坚决顶住,在后续增援部队的配合下还是能把日军赶出城的。至不济也可以打巷战。
可54团团长皮宣猷在屡次督促部队反击未果之后,竟然丢下部队,独自逃跑了。宜昌城在一天之内失守。
好在镇境山还没有失守,只要镇境山能够守住,待到18军重整兵力后,收复宜昌城还是有希望的。
可不久,彭善就失望了。当时,18师师长罗广文下山去收容被打散了的52团和54团了,镇境山由师参谋长赵秀昆指挥。可这位师参谋长却是个贪生怕死之辈,在日军发射炮弹激起的黄烟飘过来之时,他竟然假装中毒倒地不起,被抬下了镇境山。
见师参谋长都跑了,驻守在山上的53团一哄而散。镇境山失守。
18军名将叶佩高 图片来自网络
镇境山失守后,再想收复宜昌可就难上加难了。
从这一战就可以看出,18军的战斗力相比其他几个具备竞争攻击军的部队来说,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不仅士兵未经大战,连师、团级别的官佐都贪生怕死。
这些情况蒋氏岂能不清楚?其他各部队岂能不清楚?如果蒋氏强行把这个仅有的攻击军名额给了18军,定会引起军中不服。这是其一。
蒋氏之所以不肯把攻击军的名额交给18军,第2个原因是18军内部不团结。
反击宜昌失利后,18军军长彭善被解职,军长职务由毕业于黄埔2期,时任94军185师师长的方天接任。
可方天却遭到了18军内部的各种不配合,原因是方天并没有担任过11师师长一职。
在18军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凡是担任18军军长的人,定要担任过11师师长一职。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你有这个资格。而方天在担任185师师长之前,仅担任过11师副师长。
因此,以胡琏为首的一批少壮派们纷纷给方天设置阻碍,使其命令根本无法在18军中贯彻。
要说胡琏这个人,本事是有的,可对权力的渴望也是很强的。他不希望在仕途上有任何不利于自己的因素存在。
当年,11师副师长叶佩高在被提拔为11师师长的时候就遭到了他的反对。
叶佩高这个人除不是毕业于黄埔军校外,和“土木系”的关系是很深厚的,而且还身经百战,计谋百出,颇具名将的潜质。
可刚被提拔为11师副师长的胡琏却以叶佩高不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为借口联合18军内的黄埔生们硬生生地把叶佩高给逼走了。
这一次,胡琏故技重施,想要以方天没有当过11师师长为借口再次逼走方天。
18军内部的一系列内讧让蒋氏忧心不已,他认为,在方天没有完全控制部队的时候就把攻击军的名额交给18军是否合适?
因此,虽然以11师为代表的18军在军中的点验中获得了“罕见的精锐部队”的评价,但仍然落选了。
究其原因,既不是名额有限,也不是战绩不如74军,而是18军在枣宜会战中糟糕表现的影响仍在持续和内部的不团结断送了这次竞争攻击军的机会。
方天与蒋氏合影 图片来自网络
18军,从1398年年底一直保持11师,18师两个师基干,第三个师一直换。第五军,荣誉1师被抽走,新22师也被抽走2个基干,96师,46师,新编39师,谈什么始终保持[笑着哭]。71军核心36师被陈诚抽走。85军调动就更频繁了,4师,89师,110师,91师,预备11师,暂编55师 暂编27师,唯一保持不变就是23师和后面调入110师。[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