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活活把女儿饿死!“爱”的缺失,荼毒的不止一代人

丁丁聊社会趣事 2025-01-14 05:30:03

贵州六盘水,离异的向某与女儿张某相依为命。

年过五旬,却走入离婚的境地,让向某倍感孤苦无依。

好在,女儿学习成绩优异,给了向某心灵不小的慰藉。

命运虽然凄苦,但只要想到女儿,向某就有了奔头,她每天辛苦工作,憧憬着女儿出人头地、自己扬眉吐气。

然而天不遂人愿,不知什么原因,最近学校老师反映女儿频繁开小差,甚至学会了逃学。

2014年4月4日,当把逃学的女儿抓回家后,向某又失望又愤怒,克制住对女儿的殴打冲动后,决定对其略施惩戒——把她捆扎床底下,不给饭吃、不让睡觉。

期间,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活来源,向某不得不坚持上班,但只要回到家,她都会第一时间询问女儿是否意识到错误、是否愿意回学校用功读书。

可是,女儿始终一言不发,那倔强而仇视的眼神,让向某火冒三丈……

4月9日,当向某来到女儿跟前,准备给她喝水时,才发现女儿牙关紧闭,早已没有了呼吸……

失魂落魄的向某主动投案。

法庭上,向某声泪俱下,有悔恨,有委屈。

悔恨,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害死了女儿;

委屈,是因为控方始终坚持自己故意杀人……

母亲亲手饿死女儿,简直骇人听闻。

但是,在向某的身上,我们却看到了些许熟悉的影子。

为了杜绝类似的人间悲剧,我们太需要掰开来揉碎了深入剖析。

01

向某爱自己吗?

尽管我们对向某离婚的前因后果一无所知,但单凭其对女儿的态度,还是可以找到些许线索。

一个爱自己的人,首先尊重自己作为独特的个体,也有较好的效能感,不会把自己当成附庸。

离婚后的向某,顿感天崩地裂,由此不难判断,向某始终是把自己当附庸看待的。

把自己附庸在婚姻上,让婚姻的好坏决定自己的价值。

一旦婚姻破裂,自己就失去了意义。

此时的向某,想要正常生活下去,急需一个合适的寄主。

成绩优异的女儿成功充当了向某的寄主,才让她看到生活的奔头。

02

向某爱女儿吗?

“我孤苦无依,女儿就是我的全部,我怎么可能故意杀死她?”

法庭上,向某几近崩溃。

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怀疑,向某的撕心裂肺不是真情实感。

就像上文提到的,向某潜意识里把女儿当寄主,那么,在女儿身上的付出一定是倾尽全力毫无保留。

这和我们一直传颂的母爱是如此相像,以至于当事人都无法察觉出它们的区别。

向某不遗余力的付出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难以觉察的要求——女儿必须像向某认可的那样表现。

“我拼死拼活,你就只能心无旁骛地学习。”

这种隐含要求的付出,会让女儿窒息。

一方面,母亲的含辛茹苦让自己愧疚;

另一方面,只能遵循母亲规划的道路又让自己越来越无助——正常的喜怒哀乐都不得不收敛,只因那些表现在母亲眼里都是矫情的背叛。

每多一份付出,就增加一份高压。没有人可以在如此高压下正常成长。

女儿在窒息氛围中走神,在母亲向某的眼里就变成了决定自己生死的危机。

为了摁住这个势头,向某不惜破釜沉舟孤注一掷——把女儿捆起来。

03

网友认为,向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只是方法让人触目惊心。

恰恰相反,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爱的缺失。

因为爱的缺失,向某必须抓住寄主才能确认自己的价值,才会有生活的勇气。

而被倾注所有的寄主绝不是幸运的,会被沉重的包袱一步步压得喘不来气。

结局只有:

不幸的彼此走入极端,造就人间悲剧;

稍幸的会在无意之间习得同样的寻找寄主的生活方式,把压力传递到下一代……

爱的缺失,就这样恶性循环,肆无忌惮地荼毒一代又一代人。

如果向某爱自己,她就会尊重自己的独立,同时也会尊重女儿的独立。

她也会倾尽全力去为女儿付出,若发现女儿偏离轨道,也会伤心难过,但一定不会不计后果的孤注一掷。

“不爱自己的人是无法爱别人的!”心理咨询师斯科特·派克大声疾呼。

爱自己的人,付出的爱没有控制。当发现孩子一无是处后,也不悔自己的含辛茹苦。

爱是供家庭正常运转的动力,它从自己的身上涌出来,然后溢向其他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