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人说欧洲的“排队枪毙”是很蠢的战术,咱们中国就从来不用这种战术。
看到这个说法也是笑了,不过用纯线列打法的战争我们中国确实应该是没有。而导致这个的原因是——我们中国就没有参与欧洲的军事技术发展革命,而不是中国人“聪明”地不使用这种“蠢”战术。
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也就是线列步兵战术,在纯线列战术之前的时代,欧洲处于冷热兵器结合的模式,典型的就是西班牙大方阵,也就是火绳枪兵+长枪兵+骑兵。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热兵器兵占军队的比重就不断提升,从原来的配角逐渐升级为主角。之后随着刺刀的发明,火枪兵与长矛兵于是合体成了近战和远程属性相融合的线列步兵。
所以线列步兵一开始就同时既是远程兵又是近程兵,在远程火力尚不能取得绝对性优势的时代,用阵型提升近战属性,还是尚不能放弃的必然选择。
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欧洲可以说走到了后拿破仑时代,纯线列,装备燧发滑膛枪,这个时候的熟练射手可达一分钟3-4发,但精准度不高。
而反观当时的清朝,可以说还在一个世纪以前,甚至还不止。当时的清朝没有可以安装刺刀的火枪,清兵手中的鸟枪、火绳枪,一分钟只有1-2发,精度较之则更差,清朝还在使用冷热兵器结合分兵种作战的模式。
现在很多人也已经知道说,“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不是被英军的枪炮打垮的,而是被刺刀冲垮的”,这种说法破除了以往外国人都是用枪炮打败了用刀弓箭的清朝的说法。
有记载说清军在对射阶段还可以和英军对射,但是一开始近战就很快败退。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当然还是清军的士气极差,但是同时还有军事装备和战术上的落后。我猜清军一开始根本没想到,拿着火枪英军的突然这么就能冲过来搞肉搏了,自己的近战兵还在后面呢,远程兵就被别人刺刀突脸了。
假如当时清军冷热兵比例是1:1,于是同样人数的军队,发挥出的战斗力就只有英军一半,这还没算兵器落后、训练落后、战术落后的情况。
以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候的军事科技水平,当时的清军如果能用数量优势,还是有可能淹死英军的。
比如英军在就有遇到下雨被当地人冲击,燧发枪受潮无法开火,肉搏中受了一些损失的情况,如果是大规模的军队组织化的攻击可能就能给英军带来很大的损失了。但是当时的满清基本已经费拉化,这么大的帝国,打仗表现出来的勇气真的一点都不如祖鲁战争的黑叔叔,真的有点丢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已经装备了前装线膛枪,以及不影响装填速度同时提高精度的迷你弹,和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炮;而清朝还没有搞洋务运动,还在之前的水平。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装备差距比第一次还要大。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应该说已经表现了相当的勇气了,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那些地方兵好得多。但是在装备差距更大的情况下,3万打8000,自己损失上千,英法联军只死亡了个位数,伤了二位数……这个战损比实在太惨了。所以说第一次鸦片战争真正是先进军事装备碾压了落后的军事装备。
到甲午这块,经过洋务运动。新式装备的淮军,实际一些陆战装备比日军还好,有不少快枪、机枪和大炮,但是陆战这块打得真的是比北洋海军烂多了。北洋海军反而比日本差了半代,在那个海军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真的是买不来强大的海军。就几年时间,管退速射炮的发展就让北洋舰队的架退式大炮变成了笨重的老玩意儿。虽然日舰的小口径的速射炮虽然打不穿定远镇远,但是把其他的巡洋舰全都给打烂了,而定镇的大口径炮,射速太慢,命中全靠运气,效率低没有取得决定性战果。但是其实再过2年日本买的富士级前无畏舰就要到货了,到时候北洋海军就要真正落后一代了,也没听说清朝有什么更新计划,清政府的决策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可见一斑了。
这也是清军破不了“排队枪毙”这种笨战术的原因。
在民国之前的军阀战争中,那时的士兵也是不瞄准的,直接放枪就是了,现代步枪还真不如一把杀猪刀。打仗基本上是打仗游戏。
时间走到黄埔时期,黄埔军校学的是苏联的战术,黄埔学生比军阀强的地方就是他们打枪是要瞄准一下的,另外就是,基本上学会遵守军令了。这就是当时的强军了,打军阀基本上是大人打小孩。
西方的“排队枪毙”战术,虽然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战争,但那种思想与传统其实一直延续至今,在某些观察员眼中,巴顿、艾森豪威尔都是菜鸡,只会一线平推,白白浪费了优秀的士兵兵员。可是,到了海湾战争,美国人其实依然只会一线平推,但是,美国人对于敌人的交换比,从来就没有低过1:20,在海湾战争干脆打出了温泉关的水平……
好了,絮絮叨叨了一堆,都是最近上网看到的一些想法,想和大家多多交流,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