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讷托人询问诸城市委:可以让我母亲骨灰葬回故乡吗?

胖典专栏 2023-05-11 14:57:44

1940年8月3日,27岁的江青为毛主席生下一个女儿,这是毛主席最小的孩子,也是她和毛主席唯一的结晶。

作为兄弟姐妹中的最小,毛主席对小女儿的出生也是十分欢喜,特意为她取名为李讷,希望她日后能像《论语·里仁》所述那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成为行动里的巨人,做一个行动派。

与毛主席不同的是,江青对于自己这个唯一的女儿,却表现得有些陌生。曾多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共产党员只有工作,不应该生孩子,我生下李讷就是一个错误....”

但李讷对于自己的母亲一直保持着尊重。

江青去世后,李讷根据母亲生前的遗愿,委托曾经担任过江青秘书的阎长贵,在前往诸城出差时,帮她询问当时的诸城市委,能否将她母亲的骨灰送回故乡安葬,让她落叶归根。

那么,诸城市委做出怎样的回答?江青最后有没有送回家乡安葬?

慈祥而又严厉的父亲

作为毛主席最小的孩子,和其他哥哥姐姐不同的是,李讷自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主席的身边,是众多子女中陪伴主席时间最长的人。

在延安时,主席的身边只有李讷一个孩子,他总是从百忙之中抽空教李讷识字,并带她去出去散步,跟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李讷的反应也总是让主席开怀大笑,他亲切地称她为“大娃娃”,而李讷则喊他“小爸爸”。

由于自小和毛主席一起长大的缘故,童年时期的李讷在长辈的熏陶下,在文学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热情,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皆有涉猎,具有优秀的文学素养。

据李讷的中学同学所回忆,当时的李讷经常在本子上抄写书上的古诗词,并且还拿着它去找老师背诵。

刚开始,老师和同学都很不解,便询问她为什么每天都要背诵古诗词,后来听李讷解释完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她父亲的要求。

原来,毛主席给李讷圈画了上千首的诗词,其中包括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

为了能够熟悉记忆,李讷总是默默地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空暇时间翻出来阅读,或者寻找老师读写背诵,来一遍遍地加深自己的理解。

也正是这番努力,李讷的成绩在中学里一直排在班级前列,尤其是文科方面的成绩,更是让其他同学望尘莫及。

但除了学习上,主席对她有些照顾外,其他方面,主席也一直表示,不能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孩子,就能搞特殊化。

因此,李讷一直遵循着谦虚低调的生活方式。在平常上下学时,都是一个人骑车回家,和其他不少高干子弟,上下学轿车接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说是一个人回家,但李讷每一次离校的时候,学校都会派人悄悄跟在她身后,看着她安全到达中南海之后才放心离去。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也刚刚成立没几年时间,很多不法分子隐姓埋名隐藏在群众之中,一时之间,很难搜查清楚。

尤其李讷往返中南海和校园途中,还需要路过一个繁华路段,人来人往中,很难确保其中没有不法分子做出什么极端事情,一旦出现什么意外,结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学校的行为,李讷也丝毫不知情。

1959年夏,凭借着夜以继日的努力,19岁的李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在学校让学生报上自己的口粮时,李讷只报了17斤。

当毛主席得知这件事后,为李讷身体着想的同时,心里很是欣慰,他的“大娃娃”长大了。

之后的日子里,李讷就跟普通学生一样,在吃完自己应有的份量后,一起饿着肚子上学。

在一个周六,毛主席正在工作桌上处理工作,身旁的警卫员神情不断发生变化,似乎在做什么思想斗争。

终于,他向前一步,轻轻地提醒主席:“主席,李讷今天放假回家了,几个星期没见面,要不要一起吃顿饭?”

听到这番话后,毛主席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抬起头来表示同意。

父女二人见面后,李讷不由自主地和父亲分享校园里的事情,并说在学校的这些日子,自己一直吃不饱饭,经常饿着肚子。

听着小女儿的轻声抱怨,毛主席心里百感交集,他何尝不知道小女儿的经历,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哪怕她是他毛泽东的女儿,也不能搞特殊化。

当饭菜上齐后,坐到桌前的李讷瞬间被面前的食物吸引了,虽然只是最普通的素菜,但对很长时间没有吃饱饭的李讷来说,却宛如人间美味一般。

看着小女儿的模样,毛主席笑了笑,“快些吃吧,凉了就不好吃喽。”

听到这话,李讷也开始大快朵颐,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吃相,只是飞快地往嘴里扒饭,享受这一刻的满足。

哪怕嘴里吃到热腾腾的菜,舌头被烫到时,也舍不得吐掉,只是不断地哈气,一点点散掉口中的热量。

哈气的同时,还时刻观察餐桌上还剩下多少的饭菜,这些细节被主席默默地看在眼里。

他眼角越发湿润,没过多久便停下手中的筷子,静静看着李讷在桌上狼吞虎咽,思绪不知飘向何方。

直到李讷开口询问他怎么不吃饭时,才让他回过神来,他笑了笑,调侃自己老了后不能和之前一样饭量很大,并一直让李讷多吃点。

李讷也没多想,继续跟刚才一样,横扫桌上的饭菜,试图把之前的饥饿全部补偿回来。

一旁的警卫员看到李讷的这幅模样,心里也是百感交集,这可是主席的孩子啊。

一切结束后,警卫员抓住跟主席独处的机会:“主席,李讷在学校一直饿着肚子,这恐怕....”

只见主席微微摇头,叹了口气:

“和劳动人民比起来,她还算好的,现在是苦难时期,无论是我,还是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

坎坷的爱情经历

1970年,中央办公厅在江西省开办“五七干校”,而李讷也在毛主席的要求下,前往江西进行劳动锻炼。

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性格内向的李讷由于不擅长与他人交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来独往,不和外界进行过多接触。而当时有一个小她好几岁的青年徐宁,正好和她相反。

徐宁是东北人,性格热情,为人开朗乐观,看到李讷经常一个人劳作后,便在空暇时间里主动邀请李讷一起打球,散步,有时候两人还一起干农活。

随着二人接触时间越来越长,一种莫名的情愫开始在二人心中逐渐诞生。在李讷看来,徐宁出身工人家庭,是当时的中央办公厅北戴河招待所的服务员,父亲还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报道工,政治背景方面十分可靠。

还有徐宁本身长得眉清目秀,再加上这一段时间的交流相处,很快,二人便坠入了爱河。

二人恋爱关系传出后,很快惊动了五七干校,紧接着便被江青所知晓。

出乎李讷意料地是,江青得知这一消息后,坚决反对她和徐宁继续相处,理由也很简单,她接受不了女儿和一个服务员结婚。

和父亲曾经给她取名为“李讷”所期盼一般,李讷虽不善言辞,但在行动上丝毫不肯妥协让步,她直接跟母亲表示,这辈子非徐宁不嫁。

为了这段感情继续下去,李讷准备从父亲方面进行突破,她特意写了一份报告,请求父亲批准她和徐宁结婚。

当这份报告送到的毛主席手中时,已经到了1971年9月13日的上午,此时刚刚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毛主席坐在人民大会堂的沙发上,对李讷的报告看了一遍又一遍,他不断向送信的人询问男方的各种问题。

得知男方肯学习,爱劳动,而且二人的感情是在劳动经历中培养起来,都愿意和对方结婚后,当即在报告上大笔一挥,“同意,转江青同志阅”

见主席都点头同意,江青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继续阻拦。二人就这样在众人的祝福见证中,在五七干校举办了简单的婚礼,一年后,他们的孩子出生,取名为徐小宁。

但故事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

由于二者性格,兴趣的巨大差异,婚后的李讷和徐宁逐渐失去了昔日相处时的快乐和幸福。从小在书籍里面长大的李讷,经常在家翻阅文学著作,一看就是一整天,而徐宁热情活泼的性格,也注定他没办法经常陪伴在李讷左右。

二者观念差异不断加大,让夫妻二人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尤其是江青还时不时地进行干扰,导致二人走向分居。

当徐宁被推荐到河北铁道学院读书后,二人正式办理离婚手续,儿子由李讷抚养长大,夫妻二人从此再无瓜葛。

婚姻的失败,给了李讷深深的打击,在之后的很长一段里,李讷的身体一直处于糟糕的状态。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离世后,得知噩耗的李讷悲痛万分,精神上的沉重打击,一下压垮了这个坚强的妇女。

当被检查出她患上妇科病和胆结石后,李讷不得不回家修养身体。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讷和她的儿子生活在北京西郊的小四合院当中,每天都要一个人拉板车买煤球,排队买大白菜,还因为被子太少,只能和儿子一人一条,半铺半盖,任谁看到,都很难将她和主席的女儿联系到一起。

值得欣慰的是,儿子虽然年龄小,但却很懂事,经常在课余时间,帮母亲洗衣烧饭,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当李讷生活状况被李银桥夫妇得知后,后者十分上心。

李讷从小是由李银桥的妻子韩桂馨看着长大,而李银桥夫妻也是由毛主席牵线搭桥,因此,夫妇俩一直对李讷存在着特殊的感情,想要尽可能地帮助她改善生活。

李银桥夫妇在警卫局一个副局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李讷的住处。看到昔日里天真烂漫的女孩变成这副模样后,二人心里百感交集,这可是主席的女儿啊。

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活现状,韩桂馨试探地询问李讷家庭方面的事情,但李讷只是苦笑:“我现在的情况,又有谁愿意找我呢?”

李银桥立刻回道:“你是毛主席的女儿,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这件事就交给我了。”

1984年,李银桥的老战友王景清来北京出差,他曾经有过一段不如意的婚姻,离婚后单身到现在。

在李银桥看来,王景清为人厚道可靠,懂得关心体贴人,而且最主要的是,他的文学素养也也比较高,二人之间也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在李银桥夫妇的安排下,王景清和李讷见了面,二人一交流,便很快拥有了共同话题,事后,二人对彼此的感觉都很好。

1985年冬,双方在一番相处后决定结婚。和以往一样,这次的婚礼仍然很简朴,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菜,邀请了一些熟悉的朋友和老人前来见证婚礼。

婚后,李讷夫妇一同看望母亲。当江青看到王景清后,心里也是十分满意,不由地询问夫妇二人,是谁帮他们中间介绍。

王景清回答道:“是我的战友李银桥,还有他的妻子韩桂馨。”听到昔日里熟悉的名字,江青的脸上有些复杂,“银桥和小韩阿姨是好人...”

诸城和北京的抉择

1991年,江青去世后,李讷将她的骨灰带回家中,而这一放,便是十二年的时光。

据曾经担任江青秘书的杨银禄回忆,江青生前曾说,自己是山东诸城人,希望自己走后,能够落叶归根,藏回自己的家乡。而这份遗愿也被李讷记在心里。

1996年,李讷委托阎长贵同志前往诸城出差时,向当地负责相关事宜的领导询问一下,自己的母亲能否葬回诸城。

而诸城的市委书记得知此事后,也是托阎长贵转告他的回答:

诸城有一处名为凤凰墓地的地方,可以接纳江青的骨灰,如果李讷愿意,也可以立碑。骨灰可以由李讷亲自送来,也可以由地方同志派人去北京运回。

现在人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上报的审判程序应该会方便很多。

但当李讷得知这一肯定答复后,她却十分犹豫,如果按照母亲遗愿的话,将她葬到诸城的话,她日后祭拜不太方便,而且运往山东的途中,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一旦发生什么意外,结果将不堪设想。

思索良久后,李讷还是决定将她的母亲葬在北京。

奇怪的是,墓碑上并没有留下她们一家人的全部姓名,只是写了“女儿、女婿、外孙”等称呼。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