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307 篇文章
2200字 | 全文阅读约需15分钟
拳拳到肉、刀刀暴击,蜷缩到角落里的量化基金已经到了十分难堪的境地。
忆往昔,高举“AI战胜人脑”大旗的量化投资风光无两,业务规模迅速蹿升至万亿元、精英量化投手手握百万年薪;而如今,监管下场重罚量化砸盘事件、知名量化私募掀起人事纷争,量化业务正持续遭遇着规模和口碑的双重下滑。
一组惊人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规模下降超过了4300亿元。要知道,在去年年末时,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总规模还有1.21万亿元,这短短半年缩水了1/3。
这可不单单是业绩不佳带来的“阵痛”。此前量化基金的野蛮生长带来许多问题,近年来监管强势下场,规范交易流程、完善合规体系,肃清和整改了一批“伪量化”和“超高频”私募管理人——市场正在打磨“良性”发展的量化投资业务。
但对现有量化团队来说,已经打磨多年的量化策略和模型是他们“七宝玲珑塔”,要在如此艰难的投资环境下另起法宝、重铸曾经的辉煌,有着太多要翻过的坎儿。
01 量化私募的“野蛮生长”时代私募基金曾经的成长有多野蛮?
在2014年年底时,我国私募基金的总规模仅有1.49万亿元,登记的私募管理人有4955家;而到了2023年5月份,其管理规模已经增长至21万亿元左右,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多达22270家。
同期在精耕细作的公募基金,在2021年总管理规模达到21万亿元,整整用了23年。与之对比更鲜明的是,到今天为止,公募行业的管理人也才共有200家。
与私募行业的高速扩张相随而来的,是该行业出现了大量涉嫌违法违规的案例,涉及的主要违法违规类型表现为公开宣传、虚假宣传、保本保收益、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等。
更低的牌照门槛,吸引了一众民间“股神”、投资工作室注册成立私募基金,几个成员的私募基金管理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的资金规模,在私募行业数见不鲜。
量化私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量化策略摆脱了投研团队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以高效率、高覆盖率、高速信息处理的打法著称,量化私募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量化多头、股票市场中性、股票多空、CTA和多资产(套利、宏观、复合)策略等。
2021年开启的机构性牛市行情中,量化私募更是迎来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年末,备案的量化私募基金数量达到16850只,同比增长42.2%,规模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91.5%。
值得一提的是,这轮结构性牛市行情中,公募量化团队也有相当不错的投资业绩。整个量化投资业务,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与此同时,带来的隐患也在逐渐发酵。
02 重磅政策为量化重新“定调”2022年权益市场的震荡下行,让一众知名机构投资者也措手不及,基金净值回撤自是在所难免。
但真正让量化私募发展踩下一脚急刹车的,是在2023年7月份,《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对外公布,量化投资引以为傲的高频交易突然成了禁忌。
这是私募基金行业首部行政法规。无论是在准入门槛抑或进阶渠道上,都将有利于头部私募的竞争优势而加大小型私募的生存成本,结果必然是优胜劣汰。要知道,私募行业近年来出现的违法违规案例,几乎都发生在小型私募身上。
从野蛮的高速度扩张,到规范的高质量精进,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
今年5月份,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规定(试行)》,针对程序化交易的监管规则,初步建立起程序化交易监管的总框架。
两个月后,对程序化交易监管,证监会表示将再出“组合拳”,包括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等。
连续的重磅政策,给正因业绩不佳而站在风口浪尖上的量化投资指出了一条明路——规范。
很快,机构很多高频交易行为被重点监控并督促提醒,高频交易已然受到掣肘。而差异化收费安排即将落地实施,或许是对高频交易宣告了判决书。
差异化收费有多狠,有消息人士透露称,一旦有哪笔交易如果被认定为高频交易,则流量费每笔委托(不含撤单)费用从0.1元升至1元,每笔撤单费为5元。
很显然,监管这次对高频交易狠立规矩,是对内拉抬打压股价、极速虚假申报等扰动市场公平性问题的有力打压,长期投资才是一个健全资本市场前进的主流方向。
03 量化投资逐渐成为辅助投资工具近年来,量化投资在大资管行业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
量化投资本身的优势在于其覆盖面更广、反应和行动力更快,但在近几年A股的投资实战结果却是,量化投资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水平,整体业绩表现也不及主动权益基金来的优秀。
事实上,主动权益基金不需要那么高的覆盖面,投研团队盯紧选股池里的行业龙头便足够了。并且,坚守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也不需要频繁的进行交易,避免了不必要的佣金损失。
反观量化基金,在业绩表现比较好的时候,也被优异的主动权益基金抢去了风头,甚至在产品宣传和策略宣传上,量化投资因为技术壁垒高,对广大个人投资者始终有距离感。
原本庞大的独立量化投资团队,目前更在发生战略转变,开始为其他投资业务提供辅助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权益基金和被动指数基金。
这其实是很好的思路,量化投资强大的视野和灵巧的反应速度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解放了原本要紧盯一份份财报的投研人员。话说回来,量化投资只是作为辅助工具,梳理投研逻辑、作出投研决策的决定权还是在人的手里。
只是,原本有型的投资贡献转化为无形,曾经风光无两的量化高手难道都要退居幕后了吗?
曾经的短线投资高手,也势必要作出转变。笔者特别期待,量化策略能有新颖的投资思路,更关注基本面和另类数据的研究,从更长期的视角出发,卷头重来。
(全文完)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量化的本质是市场趋向沙漠化,投资者皆输。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新股的保荐机构、内外勾结、把垃圾定的太高,如华曙高科等、然后把风险转移到散户投资者、自己捞的盆满.这帮畜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