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在朝最豪横一仗,15天歼敌52783人,打退韩军一千多次反扑

正观历 2024-11-22 20:34:38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向位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军发动进攻,朝鲜战争正式爆发。朝鲜半岛上的战火燃起后,美军在第二天就派出美国武装部队支援韩军作战,美国介入朝鲜战场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就将战线推至朝鲜半岛北部,与此同时,美军还对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实施了空袭行动。

为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出兵朝鲜半岛保家卫国,支援朝鲜北部人民军作战。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发朝鲜半岛,紧接着就对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和韩军发起了进攻。经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战役后,志愿军于1951年6月10日已经基本将朝鲜半岛的战线稳定在了“三八线”地区。

第一阶段战斗结束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进入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的第二阶段。中央军委将之后的战略方针定为“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在该阶段,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以求在后期谈判中谋求对自己更有利的地位。

1951年7月10日,朝鲜战争双方举行停战谈判。但因意见不统一,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战争也没有停止。1951年8月中旬开始,“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战术,对志愿军的后勤攻击部队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绞杀战”。在这个过程中,志愿军主要负责“反绞杀”,还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

在之后的时间里,朝鲜战场上呈现出“战谈结合”的局面,志愿军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52年,志愿军在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了中间地带,并在前沿阵地和支撑点建立了防御工事,在随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又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上甘岭战役)”。

到1952年底,朝鲜停战谈判依旧无果。鉴于美国在兵力上继续加码,志愿军开始大规模反登陆作战。1953年夏季,为迫使“联合国军”放弃幻想,志愿军在1953年7月中旬发动了金城战役。

金城战役的发生,对于最终促成朝鲜战场停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关于这场战役,韩国媒体曾进行过详细报道,声称金城战役是因为李承晚才发生的,并有人作证,韩军为李承晚阵亡了30000人”。

在报道金城战役时,韩媒进行了概述:在停战前夕,有超过30000名年轻士兵在战斗中丧生,这被认为是第一任总统李承晚的“英勇决定”。

1953年6月8日,“联合国军”、韩军和朝鲜人民军、中国军队已经达成一致意见,同意根据战俘的自由意志遣返战俘。但李承晚同意释放战俘,是为了掩盖“六月攻势”中的惨败。而这样的虚伪行动又导致中国军队发动下一轮夏季进攻——七月攻势,联合国军和韩军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惨重。

事实真如韩国媒体所说吗?,李承晚是如何导致30000多人在停战协议签署前夕丧生的?

1953年6月,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朝鲜半岛南部政府领导人李承晚并不是诚心求和,他在1953年6月17日晚上趁着夜色,一边以“就地释放”的名义扣留了大批朝鲜人民军俘虏人员,同时还叫嚣要“北进”、“单独干”,企图破坏和平,实现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

当时交战双方已经达成了停战意向,但中国决定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向毛主席提议:“给李承晚军队以严重打击,再消灭李承晚军队一万五千人。”在1953年6月21日的回信中,毛主席指示彭德怀“再歼灭李承晚军队万余人,极为必要!”

随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向构筑在北汉江两侧的敌人阵地发动了两次进攻,基本将其阵地工事全部摧毁,此时在金城南部的防御阵地成为韩军的作战最前线。即便如此,李承晚仍然没有任何退缩,要求在金城地区驻守的韩军4个军严阵以待。

志愿军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将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集结于韩军在金城地区的阵地外围。为确保对韩军造成威慑力,志愿军还准备了大量的支援部队。除了步兵,指挥作战的杨勇将军当时还向上级申请调集了大量的炮火部队,以1100多门迫击炮在金城阵地正面提供炮火支援,如此数量的炮火部队分布在当时的战线上,平均每公里战线上就有44.4门火炮坐镇。

另外,还有20辆坦克辅助步兵作战。为了筹备金城战役,志愿军动用了2000辆汽车昼夜运输物资15000吨,修筑了大量的吞兵洞,还组织战士们进行了战前演练。作战准备工作结束的时候,志愿军的兵员达到了韩军的3倍,火炮数量更是达到了韩军的1.7倍,这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次在地面火力上对敌人形成优势。

兵力差距也决定了韩军在金城战役中失败的结局,李承晚也因此受到后人诟病。2012年,驻洛杉矶记者、南加州哈佛大学韩裔美国人校友会主席金泰焕在接受Newsis采访时曾说:“后人应该知道停战前被隐藏在战争历史中的真相,李承晚释放中朝战俘不是‘英雄壮举’,而是一场政治表演”。

关于这场“政治表演”的结果,金泰焕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做了发言:

“根据美国第八军司令部的月度报告来看,韩军在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中有29639人伤亡,但韩国的官方记录只有2689人伤亡。美军夸大韩国军队的伤亡人数的可能性不大,在金城战役中有5000名美军伤亡,除去美军,至少还有24000名韩军伤亡。如果不算受伤的话,韩军在金城战役中约有3000人死亡。如果我们没有破坏停战协定,这些年轻的士兵们就能回到家乡,开始新的生活,而不会失去青春。”

1953年7月13日,一切准备完毕的志愿军在金城地区和韩军发生激烈交火。杨勇将军将当时参与作战的志愿军部队分为了3个作战集团:以第68军(欠第202师)、第54军第130师组成西集团;以第67军、第54军第135师、第68军第202师(欠第605团)组成中集团;以第60军(附第605团)、第21军(欠第62师、另配属第33师)组成东集团;以第54军第134师为预备队。

为了完成中央军委“再消灭李承晚军队一万五千人”的计划,杨勇将军进行了周密的战斗部署。为制造战争的突然性,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杨勇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一直到7月13日晚上大雾四起时才下令出兵,同时要求战士们在阵地上构筑了坑道工事和大量明暗火力点、地堡群,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制造出环形防御体系。

当时杨勇的战斗计划为:在牙沈里至北汉江间22公里的战线上,采取正面进攻、两翼钳击、多路突破的战术,率先攻占梨实洞、北亭岭、梨船洞一带和金城川以北地区,歼灭在此地驻扎的韩军4个师(8个团和1个营),将金城以南地区的战线拉直。随后再根据情况向三天峰、赤根山、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发展进攻。

在作战中以东集团第21军在北汉江以东地区牵制赶来支援的韩军,以第9兵团第24军在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进行防守,阻击金化方向的美军和韩军东援。

战斗打响后,炮兵部队率先开火,不到半个小时时间里就在韩军阵地上整整倾泻了1900吨炮弹。在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志愿军作战部队仅用了1个小时的时间就突破了金城地区韩军的前沿阵地。

随后,志愿军西集团以第68军203师607团一个侦察分队化装潜入韩军首都师阵地,一举摧毁了韩国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将大部分敌人歼灭。

第203师大部队则趁机迂回,歼灭配属韩军首都师的美军第555榴弹炮营和赶来支援的韩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

志愿军中集团突破韩军前沿阵地后,按照杨勇将军在战前部署,短时间内占领轿岩山中峰和东峰,第200师在夜间向金城阵地内部深入,于1953年7月14日6时占领了龙渊里、东山里,切断韩6师的防御战线,使侨岩山和峰火山的韩军防御线出现缺口。

东集团在战斗过程中因准备时间不足,又是横越山脊,进攻敌人正面阵地,在突破后进展缓慢,未能迅速进至西岘里和控制金城通华川的公路。

战斗一直持续至1953年7月14日晚上,金城川地区的敌人基本上被全部肃清,韩军的4个师遭到我方的毁灭性打击。志愿军仅用21个小时,就向“联合国军”构筑两年之久的现代化防御阵地,推进了9.5公里,这是战争双方在阵地战阶段推进的最高记录。

初步作战任务达成后,志愿军在巩固战线的同时,派出各支队向南部继续发展,东集团第2梯队第180师两个团连夜渡过金城川。在1953年7月15日-16日两天时间里,志愿军各部队有限度地在金城阵地上扩大战果,相继占领了黑云吐岭、1118高地、白岩山、949.5高地至北汉江一带、602.2高地、后洞里、新木洞、北亭岭、间榛岘537.7高地、葛洞北山、597.9高地及西南无名高地。

韩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扑,但都被我军化解。在7月19日-20日,韩军的反扑最为激烈,共发起了107次反扑。1953年7月23日,李承晚亲临战场加油打气,韩军叫嚷“夺回三黄山,向总统献礼”,但经过多次反扑,都以失败告终。

到1953年7月27日金城战役结束时,志愿军共击退韩军反扑1000多次,韩军损失惨重,仅占领志愿军在巨室里北山的一个阵地。在15天的激战中,志愿军共击毙、击伤、俘虏敌人52783人。

金城战役的最终胜利迫使李承晚对我方作出了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战争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至于韩国媒体在报道所说的“有人做证,韩军为李承晚阵亡了30000人”,存在数据问题,但韩军因李承晚的决策错误而付出巨大代价是事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