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拍卖活动顺利落幕,一位匿名的拍卖者以两百六十万美元中标。
这场从2000年开始的拍卖活动,前前后后共有20余名竞拍者中标,获得与“偶像”进餐的机会,对于金融行业的人来说,这一餐重要的不是食物,而是与偶像交谈,从谈话中获得一些投资的妙招。
古人有云:“人不对食同嚼蜡。”
可见一起吃饭的对象,有时能让食物更美味,有时也会糟蹋一桌好菜。
今日就和诸位聊聊与中国近代史上那位有名的蒋夫人——宋美龄,吃饭是什么感觉?
中西差异,饮食不同1898年的三月份,中国南方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呱呱坠地的女婴生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她的生命也和春季的万物一样,一直在政坛的土地上生长活跃。
因为家庭的影响,宋美龄自小就学习英语,且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后来暮年时,宗教也成为了她对抗寂寥的精神安慰和支柱。
待长大一些,宋美龄在家人的安排下远赴美国留学,一去便是十几载,在西方待的日子一长,所有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西化,学业结束回国后,宋美龄依然保持着西式的生活习惯。
早餐宋美龄不喜欢粥、饭、包、点,更爱面包、煎蛋、培根之类标准的西式早餐,中餐和晚餐也偏爱牛排或是其他西式菜肴。
在西餐中,一般的蔬菜会用来做沙拉或者直接生食,以图保持蔬菜的新鲜和营养不流失,就是所谓品尝自然的味道。
但国内的几大菜系中,除了个别用于佐料和凉菜的菜蔬外,大部分的蔬菜都要经过料理成为熟食再上桌。
经过西式生活文化的熏陶,宋美龄自然也是一位沙拉爱好者,何况生吃菜蔬更能保持苗条的体型,所以她的餐桌上必会有一盘沙拉。
那么每日一起吃饭的丈夫蒋介石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
其实,每次吃饭一看到桌上的沙拉,蒋介石都觉得自己的胃里有些难受。
中式凉拌蔬菜的菜式,多是用来解腻,味道或酸辣爽口、或清新爽脆;可西式的沙拉总是把菜切成细丝或撕成小片,末了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又甜又咸的酱,一口吃下,不解腻反而比之前吃的菜更加腻人。
就像蒋介石讨厌沙拉,嫁给蒋介石后的宋美龄对每日餐桌上必会见到的一样菜,亦十分深恶痛绝,那便是蒋介石的心头好——腌菜。
江浙一带俗语中的“三日勿吃咸齑汤,两只脚骨酸汪汪。”
说的便是一种用腌菜做的汤。
蒋介石是浙江人,所以爱着这道自小吃到大的家乡味,每次吃饭必要佐这道菜才能大快朵颐。
虽然西餐中也有腌黄瓜之类的腌菜,想来宋美龄是不喜欢腌制的食品,所以不论中、西,一律眼不见心不烦,可不想自己选来选去最后居然嫁给一位顿顿无腌菜不欢的丈夫,便只能忍受白色瓷碟中每日被端上来的黑黑黄黄的腌菜。
规矩严格,次序分明在基督教中,认为一切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是上帝赐予的,所以会在吃饭前说一段祷告词,内容大体是说感谢上帝赐予丰盛的食物顺道感恩上帝祝福之类的话。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自然也是要做餐前祷告的,所以蒋家的餐桌上所有人都落座之后,就会出现此场面。
灯影交错中,侍从将菜肴一一上齐,众人依次落座,却没有看向坐在主位的蒋介石,而是将目光集中到他旁边的蒋夫人身上。
只见蒋夫人双手合十,脸上神情十分虔诚,闭着眼。
朱唇轻启,念出一段祷告语:“天上的父,愿世上的人都尊您的名为圣,感谢您赐下如此丰富的饮食,如同您的恩,赐给我们,免我们的罪恶,就像我们免去他人的罪恶,您让我们不会遇见试探、凶恶,万物荣光皆属于您,阿门。”
祷告结束,蒋介石方第一个拿起筷子,众人便只当经过一遭念书表演,何况宋美龄的声音悦耳动听,那点子奇异的不适感也就不值一提了。
夫人念词先、先生举筷后,这样的场景见得多了后,其实慢慢所有人都熟悉了,也就不怎么惊奇,像是官邸用餐的一套固定流程。
根据蒋介石的侄孙女回忆,在士林官邸吃饭时,如果是在大长桌上吃饭,主位分在桌子的两端,主位上必定分坐着蒋介石和宋美龄。
主位之下就严格按次序落座,坐在男主位左右下首的必是蒋经国和蒋纬国,那么坐在女主位下首的就是在女眷中辈分最高的两位。
不用中式的桌子吃饭,那么餐具、流程自然都是西式的,只不过因着男主人和客人食性的缘故,菜式果然还是中式菜肴,而且必不可少的宁波腌菜。
依着回忆里说的,所有菜肴不是摆在桌上,而是像西餐一样,由人托着大银盘,上面除去菜肴还有大勺子和叉子,然后拿盘子的人会依次走到众人身边,由众人按喜好取食,中菜加西式餐具,也算是另一种中西合璧的结合了。
菜式也是严格按顺序来依次上菜的,第一顺序的永远是六小碟,然后是第二顺序的鱼肉和鸡肉,当然不是每次都是一样的顺序,不过以海菜为主。
等鱼肉上完之后,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腌菜上场,想来当时宋美龄对着侍从便是轻轻挥一挥手,让下一位客人去做抉择,因为在她这,腌菜永远别想进入餐盘。
吃完饭后,像是提前商量好、演习过一样,所有男士都会离开屋内去外面散步,女士和孩子就留在屋内喝茶喝咖啡,两相自在,彼此都清净些。
题外话,或许生活习惯天差地别的蒋介石和宋美龄能做长久夫妻,除开政治、经济之类的因素外,还有给对方留出的私人空间吗?
不停劝菜,胡适中招在蒋介石的侄孙女回忆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叔婆招呼人的手法是一流的。”
这句话在各种版本的回忆录中被不同的人亲口证实,加上宋美龄本人的交际能力很强,所以这句话的可信度很高。
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段,宋美龄吃得很少,也有可能天生食量就小。
可是,社交场合的餐桌,用餐时间总是很长,少食的宋美龄很快就吃饱了。
但作为主人家,不好让客人觉得尴尬,“夫人都吃好了我居然还在吃,真是太失礼了”,于是她就开启疯狂投喂模式。
第一夫人亲自布的菜,让人感激的同时也不好拒绝,所以客人就算已经吃饱了也不开口拒绝,宋美龄就认为对方还没吃饱,继续投喂,结果多数坐在宋美龄身边的客人没有一位不是以“大腹便便”的状态离开官邸的。
我们熟知的那位爱打麻将兼具畏妻如虎属性的胡适先生,就是一名受害者。
话说这日胡适先生受邀到总统府吃饭,蒋介石夫妇都在桌上,因着主随客便,于是当天是中式的用餐。
餐桌上,蒋介石和胡适聊时局聊学术,没过多久小胃的宋美龄悄悄放下筷子,拿起另一双干净的筷子,开始“投喂”。
“胡先生,尝尝这道清蒸鲈鱼。”
“胡先生,试试这宁波腌菜,今日上午从本地送来。”
“胡先生,可是觉得腌菜有些咸?”
一双洁白的手送过来一小碗汤羹,宋美龄又说:“这是米拌浆,味道清润,喝下之后最是暖胃,先生尝尝。”
当时胡适还是第一次与宋美龄吃饭,不知道蒋夫人还有“招呼人”这项特长,心里以为这是蒋介石夫妇礼贤下士的行为,心里十分感动。
蒋介石彼时还没有跟胡适观念不和,所以对自己夫人劝菜的行为很清楚,便稍稍阻止了一下。
“适之先生若是吃够了,不如与我移步去花园走走。”
这时宋美龄的筷子里夹着一块鱼肉,正要送过来,胡适见状,不好叫女士尴尬,便说:“佳肴美味,还想再尝尝。”
这句话一出,蒋介石也不再说什么,拿起筷子陪胡适再吃两口,宋美龄鼓足干劲,继续疯狂将美食送到胡适碗中。
直到实在撑不下去,胡适才缓缓说:“已经吃饱。”
宋美龄才停下“招呼”。
当日的胡适先生自然也是“大腹便便”离开官邸,并且心里居然还有满满的感动。
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是本能、是一生的影子,不会消散。
人类性格后期的行为也是,虽然在形成过程中不免有礼教的影子,却也是一种难移的“本性”。
其实宋美龄这让蒋介石也头疼的习惯,正是源自她出色的社交能力,作为第一夫人,这“招呼”人的特长也在无形之中为蒋介石获得许多助力。
资料来源:《舌尖上的蒋家人》《破译宋美龄长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