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监测血糖重点关注哪些指标?

千儿康康 2024-11-18 13:58:39

大家都知道,作为糖尿病患者应规律监测血糖,重点要关注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3个指标。

那么经常就有糖友询问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能否只测其中一个指标就行呢?这三个指标到底哪个更重要、更有意义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起学习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隔夜空腹(饮水除外)8小时以上,于次日清晨早餐前所测的血糖。午餐及晚餐前空腹测得的血糖并不是空腹血糖,而是餐前血糖。空腹血糖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

(1)表示患者在没有饮食负荷状态下的基础血糖水平;

(2)可以间接反映患者在无糖负荷刺激状态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以及肝脏葡萄糖输出情况;

(3)可以反映患者前一天晚上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乃至次日清晨的血糖,它受到黎明现象与苏木杰反应的干扰;

(4)空腹血糖既不受进食的影响,又排除了体力活动、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诊断指标。为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即病情轻重)以及头天晚上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监测空腹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后血糖开始上升算起 ,一直到血糖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这一段时间的血糖。临床通常用“餐后2小时血糖” 来代表餐后血糖。其重要意义如下:

(1)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β细胞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2)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可以反映进食对血糖的影响及降糖药的使用是否合适,更能有效地预示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进展的过程,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

(3)有助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因为许多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升高。这是由于对于胰岛功能完好的健康人来说,虽然进食后血糖上升,但是由于胰岛素很快分泌,血糖便很快降回正常范围。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虽然和健康人进食相同的量,但是由于胰岛素功能受损,食物刺激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使血糖降回正常范围,便出现了餐后高血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化血红蛋白

众所周知,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用来携带氧气的,当它含氧时呈鲜红,不含氧时是暗红。血红蛋白可与血中葡萄糖结合,这种含糖的血红蛋白就称为糖化血红蛋白,它代表的是被糖化的血红蛋白量占总的血红蛋白量的比例。正常状况下,只有很小比例的血红蛋白会被糖分附着。葡萄糖一旦附着于血红蛋白上,一般就不会分离,一直会等到红细胞衰老后破坏为止。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3个月,在红细胞死亡前,其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其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与即时血糖在患者血糖监测上具有互补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哪个指标更重要?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判断糖尿病的两个重要指标,也是糖尿病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空腹血糖 ≥ 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 ≥ 11.1mmol/L均可诊断糖尿病。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病人基础胰岛素分泌尚能满足空腹状态下糖代谢的需要, 因此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进餐后,由于病人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不足,不能分泌足够多的胰岛素,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可能反映的是糖尿病的不同阶段,餐后血糖升高对早期发现糖尿病更为灵敏。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评价糖尿病控制好坏的金标准,其同时受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因此,其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推荐,成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为6.3%。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为7%以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综上,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三个指标不能互相替代,厚此薄彼。只是在具体的应用中,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同的患者更应重点关注哪个指标,因此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规律监测血糖,实现更好的血糖控制。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