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乐不思蜀的刘禅,成了“高明”的帝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成了百无一用的权臣;而一生走在创业路上的刘备,成了假仁假义之徒。我不明白这是怎样的价值观,但我知道大谈“高明”之人,一定是忽略了刘禅“乐不思蜀”4字是由鲜血染红的。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举国投降之后,区区一个魏国的将军,为刘禅在内的蜀汉集团,全部“封了”官职;绵竹刚刚战死的将士,带着尚未干涸的血迹,被筑成了“京观”;邓艾指着蜀汉群臣的鼻子说:“你们就庆幸是遇到我邓艾,才能保住性命吧!如果是吴汉那样的人,早把你们杀了”。邓艾又涨红着脸说道:“你们的大将军姜维,也算是一时豪杰,但遇到我邓艾,也该是穷途末路了”。
我不知道“高明”的刘禅,看着卫国而死的蜀汉将士,带着血迹,筑成魏人彰显武功的“京观”是何感想?但这些还只是蜀汉投降后,一切噩梦的开始,刘禅的“乐不思蜀”是在国人的血泪中生根发芽的。进入成都的魏军,在发生内乱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屠城。太子刘璿死了;姜维妻子、儿女全部死了;庞德之子庞会,还趁机灭了关羽满门;皇室名门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在乱军中是什么下场?
谯周的“老成谋国”,刘禅的“高明降敌”,换来的是不是百姓安乐,而是成都血腥的屠城。而在这之前,邓艾兵临城下,谯周力主投降之时,北地王刘谌掷地有声地说道:“国家面临穷途末路,自然会有亡国之危。但在这危难关头,我们需要的是父子、君臣一心,据城死守,如此胜败未知。就算我们不幸战败亡国,也不会愧对先帝刘备创业之艰啊”!
“背城一战,同死社稷”!如此掷地有声的豪言,却激不起刘禅半点豪情。看着只想活命的刘禅,北地王刘谌感到分外凄凉,他跑到了昭烈庙,对着爷爷刘备的雕像痛哭了起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了,孙子诸葛尚战死了;张飞的孙子张遵战死了;赵云的儿子赵广也战死了……一个个玩伴、长辈的身影,划过了北地王刘谌的脑海,这么多忠烈之后为刘家、为蜀汉战死,大将军姜维至今还在剑阁拼杀,而他的父亲刘禅,蜀国国君却想举国降魏。
北地王刘谌如孩子一般哭了起来,对着刘备的雕像,所有的委屈、耻辱、愤怒,一股脑地宣泄了出来。有哪一国灭国时,有如此多的忠烈之后殉国;又有哪一国灭国时,国君如此窝囊懦弱?北地王刘谌,看着神武不凡的爷爷刘备,再也没有勇气,面对以父皇刘禅为首的投降派了。他回到家中,先是杀死妻妾,然后杀死子女,最终用长剑终结了自己的性命。用这寥寥而悲壮的一幕,致敬一个曾经辉煌而温暖的国度;以庶子之身,背负亡国之君的责任;给所有为蜀汉而死的忠烈之士,一个本不需要的交代。
北地王刘谌死了;姜维、关羽两大将门灭了;风光一时的蜀汉亡了。刘禅跟着魏军,如无根浮萍一般,到了繁华的洛阳。司马昭下令:刘禅的所有妃嫔,必须都嫁给魏国的将军。李昭仪失声痛哭:臣妾不能忍受接二连三的屈辱,于是自尽而死。刘禅望着威风凛凛的司马昭,抱着张皇后,对着李昭仪的尸体,突然笑了起了:“此间乐不思蜀焉”!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司马昭
面对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亲友尽失,仍然可以乐不思蜀的刘禅,司马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为了个人性命,可以无情到这个地步,就是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保他周全,更何况是姜维呢?“高明”的安乐公刘禅,牺牲子女、妻妾、臣子、国人,换来了一时的个人安逸。一个舍弃西瓜,换芝麻的阿斗,如今却成了大智若愚的“高明”国君了,而北地王刘谌和为蜀汉而死的忠烈们,却被选择性遗忘了,这就是“乐不思蜀”的今日理解吗?
江山一统是必然,代价少不了。
算是有血有肉的评论了,最近舞文弄墨的吹捧阿斗风气下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