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墓碑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墓碑是古人为了缅怀先人,为先人歌功颂德所建立的,也从古时候一直流传至今。
在古人的眼中,立碑也有着自己的讲究,有着“墓碑四不立,立后人丁散”的说法。那么这究竟是哪四不立,立墓碑又有什么讲究?又是否有道理呢?
墓碑文化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注重亲情血脉、宗法伦理的国家。而这些优良品质在古时候就产生了,并一直流传至今。古时候人们为了纪念先人的功绩和缅怀先人,就想着把先人的功绩都记录下来,如此这般就逐渐产生了墓碑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墓碑文化还只是萌芽出的雏形。在那个礼崩乐坏、群雄割据的时代,长期的战乱使无数家庭流离失所,这样一来寻找祖坟,祭拜先人的困难度就增加了很多。
这时一些聪明的古人就想到,在坟墓旁立下一些标志物,如竹竿、木桩等,然后在上面刻上先人的信息。这样一来,寻找先人祖坟的难度就下降了许多,这也是墓碑文化的雏形。
而墓碑文化真正诞生于汉朝时期,那时候人们为了缅怀纪念先人生前的功绩,便利用现成的墓碑,在上面刻上逝者生前的生平以及一些重大功绩。然后在碑首中间凿有圆孔,叫“穿”,这样,墓碑便正式形成了。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对于墓碑的重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越来越多的名门望族、高官权贵,在去世后他的家人都会请著名的书法家亲自撰写碑文。此事已经不仅是对先人的纪念,更像是一种家族身份地位的炫耀。
明清时期,这种墓碑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这时已经不仅仅是名门望族和高官权贵家庭才立墓碑,几乎是所有家庭在先人去世后都会为其立碑。这时候的人们对墓碑的艺术性、规范性的重视也都达到了顶峰。
随着时间的推移,墓碑文化就一直流传至今,虽然现在社会讲究移风易俗、丧葬节约。但是墓碑文化依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我们影响颇深。
当然墓碑文化也有自己的研究,那就是有四类人不能立碑,不然会对家庭产生不好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是哪四类人不立碑。
无后之人、横死之人首先第一种就是无后之人不立碑。
古时候人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也就是说在古代,没有能为家族诞下子嗣,这是最不孝顺的事。
正所谓:“立碑为念,香火不断。”在古人的眼里,传宗接代、延续香火才是人生大事、家族大事。如果没能为家族育下后代、延续香火,那就意味着这个家族的传承很可能断绝,而这是古时候每个家族都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古人认为无后之人是最不孝顺的原因。
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立碑是为了缅怀先人,为先人歌功颂德,方便后人祭拜的。那无后之人没有后代,又有谁来祭拜他呢?如此一来就失去了立碑的意义。
通常之说,在古代一些没能诞下子嗣的家族中,会从旁系血脉中过继一个孩子在自己门下,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老了之后没人养老送终和祭拜的尴尬情况。
第二种是横死之人在古人的眼中,是不给予立碑的。
什么算横死之人呢?横死之人指的就是那些非自然死亡的人,如遭遇意外或者被仇人所杀,亦或者是犯罪被官府处死,这些都算是横死之人。
古人之所以不给横死之人立碑,出于两方面考虑,而这主要跟死者的死因相关。如果是因为犯罪触犯律法后被官府处死的这种横死之人,家族是不会给其立碑的,这主要是因为他做了不光彩的事,这样的事会给家族抹黑,甚至有的家族都不会允许这类人葬入祖坟。
第二种就是因为种种意外而身死的人,这类横死之人一般家族也不会给其立碑,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突然离世,会给家族内的人带来诸多痛苦。如果给其立碑,那么每次祭拜其他先人时,就会看到他的墓碑,进而给家人带来的都是一些痛苦的回忆。
因此这类横死之人也不会给其立碑,但是不会限制其入祖坟。
夭殇之人、新坟三年第三种是夭殇之人不立碑。
可能有的朋友不懂什么是夭殇之人,在古代刚出生的婴儿和年幼的孩童死亡叫做夭,稍微大一点、青少年的孩子死亡叫做殇。夭殇指的就是那些尚未成年,未曾婚配,没能给家族育下后代就死去的家族孩子。
夭殇之人和无后之人有些类似,都是没能完成传承家族、延续香火重任的一批人。唯一的区别是夭殇之人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孩子,而无后之人多是一些已经成年、婚配,但是未能为家族留下后代的成年人。
在古人看来,一个连为家族诞下后代、延续香火传承这种最重要的事都没能完成的话,怎能为他立碑呢!
要知道立碑的消耗也是不少的。首先需要购买上好石材,然后再专门请人打造,后续还要请专家为其刻字。这种种费用加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因此有些家族不会为夭殇之人立碑。
第四种是新坟三年不立碑。
之所以新坟三年不立碑,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自古以来就有为先人守孝的说法。一般来说守孝的时间都是三年,并且在守孝期间,逝者的子女应该尽可能的低调和朴素一些,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和敬重。
其二是因为在古人的眼中,坟墓的位置是可以影响到家族风水的,因此古人对这方面十分看重。之前所以三年不立碑,就是为了考察这坟墓位置对家族的影响。
如果这期间家族内没有发生什么不祥的事,一直是一片祥和或者是呈现蒸蒸日上之势,那么古人就会认为这个地方的风水好,此后也就可以给其立碑了。反之的话,人们就会考虑迁坟,换个地方下葬立碑了。
立墓的讲究除此外,立墓碑还着其他讲究,如立碑的时间、墓碑的形状大小、墓碑的材质、墓碑的距离朝向、墓碑上刻的字也都是有讲究的。
首先先说立碑的时间。这个立碑时间可不是随意就能定的,古人一般认为,逝者去世一年后,或者三年后才可以立碑,当然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这个具体时间还是要看各地的风俗,时间并不是统一的。
而确定了立碑的大致时间后,还要选一个好日子。在古人的认知中,在清明节前后,是非常适合立碑、填土等事宜的。根据古人“前七后八”的说法,也就是有16天的时间可以选择。
不过这个时间最好是在上午七点到中午十二点之间进行,因为古人有一个“立碑不过午”的说法。这主要是因为在七点之前,太阳尚未高立,古人认为阳气不足。而过于中午,太阳又过于强烈,阳气过盛也不行,故此人们多选择上午七点到中午十二点这个时间段。
其次古人对于墓碑的形状和大小也有着不小的要求。因为墓碑的设计要考虑墓地的大小,不能出现“碑大墓小”或者是“墓大碑小”的情况,且还必须要规范美观。
除此外,古人们还讲究“上圆下方”,故此墓碑的形状也多是上圆下方的,并且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一般来说,一般的小型墓葬的墓碑高多为90cm,宽多为55cm,中型墓碑的高度一半为105cm,宽度则为70cm,大型墓碑的高度一般为120cm,宽度为90cm。
当然这些数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古人根据鲁班尺上的吉利数字而定下的。其中这些数字基本都是一些大吉大利的数字,有升官发财,招财进宝等美好寓意。
再有就是墓碑的材质也不是随意什么石料都可以的。墓碑的材质需要坚硬牢固,不能风吹日晒几年就不行了,一般来说我们国家多采用一些花岗石和大理石。
接着就是墓碑的距离和朝向。在古人的眼里,墓碑和墓穴的距离不能太远,但也不能太近,通常来说墓碑距离墓穴三尺到六尺之间为最佳,也就是现在的一米多的距离。
在古人的眼里,墓碑忌讳朝向北。因为在传统文化中,北方是比较寒冷、阴凉的,再加上墓穴本身就比较容易聚集阴气。这样一来寒气过盛,古人认为这样不详,故此墓碑的方向多为朝东、西、南三方位。
最后要注意的还有墓碑的镌刻。墓碑上通常会写上逝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籍贯、生卒日期等。除此外还要写逝者的生平事迹和重大成就等,甚至一些名人的墓碑上还会有墓志铭。
如此一来就需要在墓碑上刻字。而这个镌刻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古人都采用“阴刻”。阴刻就是把文字刻入石碑里,让字凹进去,这就是阴刻。字体上一般多选用隶书,当然用正楷和行草的也有。
这些就是墓碑文化的诸多讲究了。
结语在古人的眼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忌讳,多少还是有点封建迷信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墓碑文化作为我国丧葬文化的重要部分,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的,如懂得感恩不忘本这些优良品质就值得学习,如若不然墓碑文化也不会一直流传至今了。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 [1]郭越,陈原川.破与立——碑学文化影响下篆刻艺术形与意的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8,(17):93-95.
中国知网[1]柯卓英,岳连建.论碑的文化传播功能[J].中原文物,2006,(05):76-79.
中国知网 [1]陈君.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J].古典文学知识,2010,(03):47-53.
百度百科
2019年12月22日冬至:把奶奶和二伯的坟墓挖开掘出金埕骨灰,又把爷爷的坟墓挖掘开,再把挖掘出奶奶和二伯的金埕骨灰埋在爷爷坟墓里,之后惨事发生:堂大哥和四叔出意外死亡,二伯母和四婶出意外死亡!外嫁蕉园村的堂姐一家4人车祸全死亡!堂大哥的儿子意外死亡!堂大哥妻子跳楼自杀!堂大哥女儿跳河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