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主席病重,却多次拒绝和毛岸青见面,悲痛道:我不敢见他

才灿看历史 2024-10-10 04:34:39

1973年,已经80岁高龄、却仍然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的毛主席病倒了。

早在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毛主席的身体其实已经不堪重负,身边的助手也曾多次劝说,希望他能够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多给自己一些休息的时间。

可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毛主席总是摆摆手、语气和蔼却又坚定地说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嘛,我的身体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还能动、还能思考,就必须利用起来”。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孱弱的身体状况,最终压垮了这位伟大领袖的身躯,在极短的时间内,毛主席被检查出身患肺炎、白内障等多种疾病,视力也急剧下降,甚至连文件上的字都看不到,需要工作人员在一旁读给他听。

这一次,毛主席面对众人的劝说,终于松口了,点头承诺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自己尽量多休息。

然而,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习惯又怎会轻易改掉呢?

闲来无事时,毛主席总会轻轻唤来担任机要秘书的张玉凤,指着面前书桌上那一摞文件、报纸说道:“来、来,我看不清楚,你帮我念出来吧”。

每逢这样的时刻,张玉凤的第一个念头都是想要拒绝的,可看着老人家慈祥中夹杂着期盼的眼神,那个“不”字却始终说不出口。

沉默片刻后,张玉凤只能点点头,随手拿起一份文件读起来。

或许是担心毛主席听不清楚,她在读的时候故意提高声调、放慢语速,当看到对方眉头微蹙的时候,她还会暂时停住,因为张玉凤知道,此刻毛主席一定是在思考些什么。

不久之后,在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担任俄文翻译的毛岸青得知这件事,急不可耐地表达了想要探望父亲的想法。

然而,毛主席却出乎所有人预料地拒绝了这个请求。

要知道,虽然毛岸青回国之后便定居于北京,但与父亲见面的机会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父子二人几乎就没有再见过面。

一晃二十年时间过去了,面对孩子这个简单的请求,毛主席为何置之不理呢?

后来,张玉凤难以抑制心中的好奇,说出了这个疑问,而毛主席沉思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我想见,可是又不敢见”。

说完这番话后,他便紧闭双唇,不再作太多解释。

那么,毛主席此言究竟有何深意?他为什么不敢见毛岸青呢?

众所周知,毛岸青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烈士的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毛岸英,一个弟弟毛岸龙。

1927年,正是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发动政变,对共产党人展开了一场残酷的镇压。

8月1日这天,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打响了我党武装革命的第一枪。紧接着,一直在湘赣边界地区活动的毛主席召集当地农民武装,发起了秋收起义。

此时的毛主席十分清楚,武装斗争相比于地下工作而言更危险,稍有不慎就会面临敌人的包围。为了保证家人的安全,他不得已将妻儿安顿在了长沙老家。

彼时,毛岸青刚满4岁,父亲带领部队为了中国的革命前途远走他乡,母亲也因承担着组织上的宣传工作而左右奔走,童年的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缺乏父母爱护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1930年10月,盘踞在湖南一带的国民党军阀何健开出了价值1000块大洋的悬赏令,要求手下的军警、特务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抓到杨开慧。

毕竟那时候毛主席已经在井冈山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并且日渐壮大,这使得何健极其担忧,生怕哪一天红军大部队就会冲下山来,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他酝酿了一场阴谋,那就是抓住杨开慧,用她的身家性命作为自己的筹码。

面对如此高的悬赏,利益熏心的军警们使出了浑身解数,终于打听到了线索。

10月24日这天傍晚,乔装打扮了一番的杨开慧顺着一条小路朝着板仓老家赶去,她步履匆匆、极为机警,每走一小段路都要谨慎地环顾四周,在确认身后没有尾随之人后才继续赶路。

时至深夜,她终于回到了家中,向年迈的老母亲打了一声招呼后,便走进里屋,看到三个孩子熟睡的恬静脸庞这才松了一口气。

可就在这时,院外却突然传来一阵急促、沉重的脚步声。

反动派的追兵来了,他们二话不说便踹开了院门,挨个屋子搜查,并最终抓住了杨开慧。

被关进长沙陆军监狱之后,何健很快就赶了过来,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得意笑容。

“我统兵这么多年,各色各样的人都见过,说吧,你是吃敬酒呢?还是吃罚酒?”

看着何健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被麻绳紧紧捆绑的杨开慧没有表露出半点惧色,倒是不慌不忙地反问道:“什么是敬酒?什么又是罚酒?”

话音落下,何健的脸上闪过一丝诧异,但很快被掩饰了过去。他将杨开慧上下打量了一番,最终落在了对方的脸上。

凡是被关进来的人,要么惊恐不堪,甚至都不需要自己问话,便将知道的事情全部抖落了出来;要么犹如一摊烂泥般瘫倒在地上,支支吾吾地胡言乱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被“吓破了胆”。

可反观这么一个女流之辈,竟然毫无惧色,实在令人感到意外。

很快何健便恢复了往常的奸诈模样,阴笑着说道:“要么你写一封劝降信,让井冈山上的部队放下武器,要么……哼,绝对有你的好果子吃”。

被捕之时,杨开慧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听到这番话只是冷哼一声道:“让我做叛徒,白日做梦!”

最终,恼羞成怒的何健无计可施,便大手一挥下达了处死的命令。

11月14日,时年29岁的杨开慧被反动派押赴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刑场残忍杀害。

杨开慧牺牲之后,潜伏在长沙的地下党同志们几经周折,最终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兄弟三人营救出来,并将其秘密转移到上海,最终安置在大同幼稚园生活。

而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年仅4岁的毛岸龙夭折,只剩毛岸英、毛岸青相依为命。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之后担任中央特科行动科科长的顾顺章叛变,导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根本无暇顾及兄弟二人,最终毛岸青跟随哥哥度过了长达5年之久的流浪生活。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段经历,后来的毛岸英在和妻子刘思齐观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不禁这样感慨道:

“当时的我和岸青,除了没偷,没抢,没给富人家当干儿子外。其他的生活几乎与三毛一模一样。”

直到1936年,地下党组织的同志才终于找到兄弟二人,不过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组织上最终还是决定将他们送往苏联学习生活。

对于孩子,毛主席是深感愧疚的,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里,他们吃了太多的苦。

为了表达心中的思念,同样也是关心他们在苏联的生活,毛主席时常会寄去信件,一边告诫他们不要放松学习、一边还苦口婆心地叮嘱要养好身体。

1946年1月,毛岸英跟随2名苏联医生回到了延安,在得知孩子即将回来的那一刻,恰逢生病的毛主席不顾身体的疲惫,早早地来到机场迎接。

而后,毛主席又特意给毛岸青写了一封信:

“岸青,我亲爱的儿:

岸英回国,知道你的情形,很是欢喜。看到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你的妹妹(李讷)问候你,她现在已五岁半了。她的剪纸,寄你两张。祝你进步,愉快,成长!”

从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毛主席是十分挂念毛岸青的。

不久之后毛岸青回国,毛主席还特意安排他到黑龙江克山县从事土地改革工作。

1959年,毛岸青来到了大连南山宾馆疗养身体,竟在这里意外遇见了邵华。

邵华是刘思齐的妹妹,刘思齐在得知毛岸青一直以来都是单身的情况后,便有意撮合两人,便趁着毛岸青疗养的这个时间将妹妹接到了大连。

虽然两人之间有着15岁的年龄差,但却是一见如故,彼此间侃侃而谈、关系也很快升温。

不久之后,毛主席便从刘思齐口中得知了这件事,对此十分重视,毕竟彼时毛岸青已经36岁了,对于孩子的终身大事毛主席是尤为重视的。

出于关心,毛主席给毛岸青寄去了一封信件。

“听说你的病体好了很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你的嫂嫂思齐和她的妹妹少华来看你,她们十分关心你的病情,你应好好接待她们。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两人便在第二年的劳动节前夕举办了婚礼,看着他们幸福的模样,毛主席郑重其事地交待道:“新媳妇,是要回家去认认门的”。

邵华自然是明白毛主席心意的。

韶山是他们的故乡,亲友故交们也大多生活在那里,是要回去看一看。

当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后,毛主席也是安排他们回了韶山一趟,看望故乡的长辈们。

不久之后,毛岸青便在妻子邵华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韶山的火车。

1970年,也就是二人婚后的第十年,终于迎来了他们爱情的结晶。

看着襁褓中的熟睡的模样,毛主席小心翼翼地抱在怀中,轻轻伸出手抚摸着他那稚嫩的脸蛋,眼神中满是慈祥的宠爱。

这时,毛岸青看了看一旁的邵华,这才笑着说道:“爸爸,您给孩子取个名字吧”。

闻听此言,毛主席点了点头,便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片刻之后,他轻启双唇,自顾自地念叨着:“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一番诗句脱口而出,婴儿的名字也便想好了,便叫“毛新宇”。

而这句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

那是1923年的冬天,杨开慧刚刚生下毛岸青,彼时正如此时,毛主席抱着孩子,心情格外舒畅。

可不久之后,他便接到组织上的通知,要他赶紧启程经上海前往广州,准备参加不久之后的代表大会。

毛主席自然是不舍得离开妻儿的,毕竟当时杨开慧身体虚弱,孩子也需要有人照顾,可是为了革命,他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眼含热泪离开了故乡。

临别之时,毛主席写下了《贺新郎·别友》这篇诗词,以表达心中的不舍和牵挂。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现如今,毛主席用这篇诗词给刚出生的孙子取名,既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像先辈们那样,继续坚持革命事业,同时也流露出对亡妻杨开慧的深切思念与缅怀。

时间进入70年代之后,年近八旬的毛主席身体每况愈下,日常的活动、工作都需要有人协助。

毛岸青也极为牵挂着父亲的身体,多次写信希望能够前去探望,但却都被毛主席拒绝了。

接连几次之后,张玉凤不解地问道:“主席,毛岸青同志几次要来看您,您为什么要拒绝呢?”

毛主席先是一怔,沉默半晌后才叹息着说道:“我也想见他,可是又不敢见……”

后来大家才明白毛主席的深意。

毛岸青从小体弱多病,现如今已是中年,身体更是经不起折腾,倘若让他见到自己这般模样,免不了伤心难过。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毛主席对于孩子们的爱是无私的。

3 阅读: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