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患上抽动症的孩子,在什么情境下会出现抽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抽动症的诱发原因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以及环境压力等。病情的反复可能源于疾病本身,也可能由外界诱因导致。
由于很多家长不了解抽动症的成因,容易采取不当的应对方式,这不仅无助于康复,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加剧病情。
根据家长反馈,我们归纳出两种最易诱发抽动的情境:一是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或焦虑的心理状态下;二是孩子受到强烈的外界刺激,如突然的声响或光线变化。若孩子频繁处于这些情境,家长应高度重视。
沉迷手机或电脑游戏
儿童的神经细胞的发育本来就不是特别成熟,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时,相比于可以自由控制肌肉的成年人来说,儿童的神经细胞很可能会处于一个“过载”的状态,而现在电子产品中的游戏,或是动画,都有着鲜艳的色彩和快速的节奏,当孩子们接触这些刺激的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肌肉失控的情况。
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作息不规律导致眼睛或体力疲劳、惊吓或过度兴奋等外界强烈刺激是抽动症状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这类抽动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通常比较容易控制,当相关的刺激因素消除时,抽动症状就会逐渐减轻消失,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
不过有些情况,家长可能很难发现抽动发生与什么具体诱因有关,比如有些人对一些有刺激气味的产品过敏,一闻到这个味道,就浑身难受心里紧张,从而诱发了抽动。
如果平时不留心观察基本很难发现,因此,在没有明确具体诱因的时候,建议大家可以将孩子每天发生抽动的具体场景、时间、次数,观察记录下来,就诊时可以请医生作为参考,有助于及时发现明确诱因,进行对症干预。
特别关注
抽动是孩子在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反应。有时候,孩子班上同学们的善意问候反而成了一种刺激,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从而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诱发抽动症状发作。
类似的不良关注,还常出现在对孩子的管教不统一的家庭中。例如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抽动会当作没有看到,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就随它去了。
爷爷奶奶看到孩子不停眨眼睛,便会数落孩子爸妈平时是怎么照顾孩子的,孩子眼睛干成这样也不管管,处于好心反复提醒孩子多注意休息,结果反而无意中强化了抽动行为。
当孩子确诊抽动症,家长首先需要去了解抽动症的相关知识,对抽动症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态度上把他们当做正常小孩,不要对他们的抽动症状过分关注。
同时,提前把信息同步给老师,告知老师孩子不是故意调皮捣乱,不要故意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一旦觉得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尽早与老师沟通,为孩子提供帮助。
温馨提示
抽动症的形成原因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我们需要科学面对,既不小看它,也不要过分放大它,把它当做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去解决。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才能减少抽动症的伤害,也能减少抽动症对孩子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