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李敏参观博物馆,讲解员小声说:这个女孩,很像毛主席

夏菡说国际 2023-02-11 01:47:14

1964年的一天晚上,快要闭馆的江西革命博物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李敏从出生起就十分低调,除了亲近的人,几乎没有外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这次李敏前来江西革命博物馆参观,也是因为临时路过,却没想到,最后还是被人认了出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的成长经历十分特殊,尚在襁褓嗷嗷待哺的时候,母亲贺子珍就离开了她去了苏联。

四岁时,又在对父亲刚刚有一点印象的时候,来到异国他乡,等再回到父亲身边时,李敏已经12岁了。

和其他的孩子不同,毛主席对李敏既宠爱又严厉,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毛主席十分的重视,从不给她创造任何养尊处优的条件,在父亲的影响下,李敏养成了吃苦耐劳、低调的性子。

1964年,28岁的李敏离开北京,准备去看望母亲,由于带着孩子不方便,只能让专车司机送他们过去。

在路过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时,李敏特意吩咐司机停留一会,她想进去参观一下。她时常听父亲讲战场的事情,对这些革命历史,她向来很感兴趣。

李敏平时忙于工作和照顾家人,根本没有时间走进博物馆这种地方,这次机缘巧合路过博物馆,李敏不想错过这次机会。

但李敏路过的时机不太巧,当时已经是晚上,离博物馆闭馆也只有不到20分钟了,工作人员已经不再接待游客,准备闭馆工作了。

司机见李敏实在想去,便对她说:“要不告诉他们,你是毛主席的女儿,他们肯定会让你进去的”。李敏听完之后却不愿意,坚持要自己去请求工作人员。

在李敏的再三恳求之下,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后同意了李敏的请求,让他们进馆参观,并且叫来了一名讲解员,为他们讲解历史。

讲解员见到李敏之后,有些许的诧异,转头便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女孩长得有点像毛主席”。

但他们转念一想,如果真的是毛主席的女儿,怎么事先他们没接到通知呢?

或许只是巧合,讲解员没有过多的纠结,便热情的为李敏讲解,但李敏却觉得讲解员看她的眼神,始终有一点怪异。

讲解员觉得李敏十分亲切,便对李敏说:实在不好意思,我觉得您长得有点像毛主席。

李敏听了这话,十分客气的笑了笑,站在一旁的司机一听这话,也笑出了声,开口说道:“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讲解员听完之后,心中激动,便想叫馆长过来。李敏拉住她,示意她不要声张,自己只是路过,参观完就要离开。

为了能让博物馆按时下班,李敏以最快的速度参观完了博物馆,临走前,李敏向讲解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她谦和真诚的态度,让在场人员印象深刻。

李敏不仅长相酷似自己跌父亲,她还继承了毛主席的睿智和韧性,她时刻谨记要低调做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给别人添麻烦。

最普通的主席之女

1936年,贺子珍在陕北生下了一个女婴,毛主席为她取名毛娇娇,毛娇娇是贺子珍和毛主席的第五个孩子,相比上面的四个孩子,毛娇娇是幸运的。

她上面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因为当时艰苦的条件夭折或者失散,毛娇娇出生后,毛主席带领的革命部队情况正在逐步稳定,对于她,也是百般呵护。

毛娇娇在出生之前,贺子珍的身体条件一直不好,她因为在战场上保护受伤的战士,从鬼门关走了一遭,至此之后,她经常要忍受极大的痛苦。

母爱是伟大的,贺子珍接连失去了好几个孩子,这让她对李敏十分的上心,但常年忍受痛苦的她,性格也变得越发怪异,经常和毛主席发生争吵。

当时毛主席正忙着统筹全局,没有多余的时间,花费在儿女私情上,两人时常爆发争吵,闹到最后双方都是精疲力尽。

几个月后,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一来是为了治愈自己的伤痛,二来也是因为要逃避现实。

由于毛娇娇当时还太小,贺子珍便把她留在了延安,自己只身一人前往异国。

贺子珍走后,毛主席来不及思考两人之间产生的各种问题,他面临的最大问题:要照顾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

面对这个小娃娃,毛主席只能暂时把她托给身边的人照顾,那个时候没有奶粉,最好的条件就是米汤,身边的人总是先紧着孩子。

毛主席一再劝说身边的人,不要搞特殊待遇,其他的孩子吃什么,毛娇娇就吃什么,不要因为她的身份,而特殊化。

毛主席虽然这么说,但身边人心疼毛娇娇,对她极好,毛娇娇两岁时,毛主席便把她送到了延安的幼儿园里,还特意叮嘱幼儿园的人员,不要对毛娇娇特殊照顾。

好在毛娇娇生性乖巧,很听话,在幼儿园里也十分讨人喜欢,毛娇娇在幼儿园上了两年学,那时的她,对延安的印象也十分有限。

毛娇娇四岁时,她的母亲在苏联的状况不太好,毛主席便把毛娇娇送去苏联陪伴贺子珍,希望能够缓解贺子珍的痛苦。

毛娇娇离开延安时,对于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印象,来到苏联之后,毛娇娇和母亲以及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哥哥住在一起。

由于两国环境和习惯的差异,毛娇娇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反而变得更糟。

因为苏联当时也卷入战火之中,毛娇娇来到苏联,水土不服又时常挨饿,不久就生病了。

贺子珍害怕极了,她生怕再失去这个孩子,便全身心疯了一样的扑在了毛娇娇身上。当时苏联保育院的医生,已经对毛娇娇放弃了治疗,然而贺子珍却不死心。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毛娇娇的身体有了好转,渐渐开始康复,但贺子珍的行为却被苏联人认为是精神分裂,强行把贺子珍关进了精神病院。

可怜的毛娇娇离开了父亲,又离开了母亲,举目无亲,只能暂住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好在两个哥哥时常来看望她。

在国际儿童院长长的走廊上,挂着很多的画像,其中就有毛主席的画像。

毛岸英来看望她时,曾指着毛主席的画像告诉她,这就是他们的父亲。

这是毛娇娇第一次记住父亲的长相,她逐渐将这幅画像和记忆里那个模糊的身影,联系起来。

毛娇娇的童年并不幸福,在苏联的日子过的凄苦,直到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的帮助下回到了哈尔滨。

毛娇娇回国之后,毛主席便十分急切的想要见到她,等到局势安稳之后,毛主席立即委托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前往哈尔滨,想要接回毛娇娇。

父女重逢

获得贺子珍的同意后,贺怡带着毛娇娇来到了北京,父女俩见面之后,毛娇娇显得十分拘谨,在姨妈贺怡的催促下,毛娇娇才怯生生的叫了一声“爸爸”。

毛娇娇回来之后,毛主席的心情好了很多,对于这个女儿,毛主席是十分的宠爱,逢人就夸自己的宝贝女儿。

毛娇娇在国外的时候,没有多少机会学习中文,导致她的中文水平和汉字读写水平都很差,为了保障她能够顺利上学,毛主席忙完工作总会亲自教导她学习。

身为毛主席的女儿,毛娇娇不用做任何事情,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身边人的尊敬,但毛主席却时常教导她,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搞特殊。

毛娇娇来到北京之后,也到了该上中学的年纪,在开学的前一天,毛主席对女儿说:“娇娇,爸爸再给你取个名字吧,叫李敏怎么样”。

毛娇娇听了这话,感到很疑惑,她有名字,为什么父亲还要重新给她取一个名字呢?毛主席看毛娇娇疑惑不解的样子,耐心的向她解释这个名字的由来。

《论语·里仁》篇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要做到话语谨慎,行事敏捷。这是毛主席对子女的期望。

毛主席在革命期间,曾用过化名“李得胜”,于是他便用“李”作为女儿的姓氏。毛娇娇听了父亲的解释后,欣然接受了李敏这个名字。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日理万机,李敏不得不和李讷母女住在同一屋檐下,李敏从小就知道忍让他人,不给父亲添任何的麻烦。

李敏一直和毛主席生活在中南海,但她每次上下学,从来不用专车接送,而是自己搭乘公共汽车,她上学期间,身边的同学几乎没人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女儿。

毛主席对孩子一视同仁,宠爱但从不溺爱,在平民意识的教育下,李敏从不利用自身身份去索取任何东西。

李敏上了大学之后,和自己的同学孔令华相爱,有意思的是,两人直到快要结婚,才知道对方的家庭背景。

毛主席对这个女婿十分满意,两人在父母的祝福中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李敏结婚之后,仍然住在中南海,一年之后,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孩。

精神传承

毛主席对孩子十分疼爱,时常抱在怀里,但这天伦之乐却被江青所不容,之后李敏为了缓解矛盾,主动提出要搬离中南海。

毛主席尽管十分不舍,但还是尊重李敏的选择,李敏临走时,毛主席依依不舍的说:娇娇,你要记得时常回来看爸爸呀。

李敏含着泪答应,带着自己的全部家当和孩子,离开了中南海,原本以为这只是短暂的分离,却没想到,李敏这一走,再想回来中南海却难如登天。

李敏和孔令华离开中南海之后,两人在兵马司胡同租了一间普通的平房,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每个月所赚的工资,除了日常开销,还要给母亲寄生活费,有时候还会攒一些出来捐给贫苦的百姓。

一家三口的生活十分清贫,李敏和丈夫十分节俭,几乎没买过新衣服,就连孩子的衣服也是大人的衣服改成的。

日子虽然艰苦,但李敏的精神却是富足的,她和孔令华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外人面前,绝口不提关于毛主席的任何事情。

在毛主席晚年,因为各种原因,李敏失去了自由出入中南海的资格,虽然同在北京城,李敏却只见过毛主席三次。

之后动荡时期,李敏和孔令华遭到了排挤,生活更加艰难,即便是如此,李敏始终没有过利用毛主席女儿这个身份。

毛主席去世之后,他的遗产一直由中央保管,这其中包含多年来的巨额稿费,但毛主席早早的便交代,这些钱是要用于国家和人民的。

而李敏和其他的兄弟姐妹一样,从小便知道要自力更生,不向自己的父母伸手。

直到后来,李敏因为生活困苦,时常奔波累到住院,中央得知李敏的生活状况之后,便在毛主席的遗产中拨出八千元,还给李敏送去了两台电器。

对此,李敏十分感激,这笔钱,可谓是雪中送炭。但多年节俭的李敏将这笔钱分配得当,除了用于家里开销,多数还是积攒下来,捐给更需要的人民。

李敏原本可以享受父辈带来的红利,但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她放弃了这些,过着和普罗大众同样的生活。

有了孩子之后,李敏则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她的一双儿女没有从政,而是选择用自己的双手来打拼,挣下了显赫的身家。

但作为毛主席的后代,这一家人非常低调,从不以毛主席的影响力作为噱头,而是扎扎实实的凭借自己的努力生活。

在如今人心浮躁的年代,毛主席和李敏的精神,更加显得高大、珍贵。

人一旦拥有了声名和安宁,就很容易迷失自己,但李敏的生活,证明了毛主席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毛主席的红色精神,如今在后人身上继续发扬光大,相信这是伟人最愿意看到的事情。

0 阅读:8